“色即是空”怎么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25:38
                            
“色即是空”怎么理解?

一日,一网友郑重其事地对我说:“问你一个严肃的问题,‘色即是空’怎么理解?”我哈哈一笑,说“就知道你会跟我谈性的问题”。随后我告诉他,就是一个人达到一定的境界,对美色不动于心。结果网友随后打出来的一行字,让我羞愧不已:“你与大多数人的理解差不多啊,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哑然,赶快查询正确答案。

原来“色即是空”出自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四万八千法门的总纲,智慧观照练心的根本要诀。般若即智慧,波罗蜜多又称波罗蜜,为“到彼岸”的意思,经是道路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通过智慧到彼岸心所经过的道路。

这篇短短的经文的核心有两句,一句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另一句是“以无所得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不仅是物质世界,从广义上来说也可以包括精神世界(受想行识)。“空”即虚无。为什么说色即是空呢?中观学说认为,色为因缘所聚而得,离了因缘,即无色,所以说“色”无自性。例如一个人,父精母血,情欲冲动,这些都是因,生了孩子以后,食物喂养,知识社会熏陶,种种经历,铸成性格,这些都是因,有了这许多因,才成了一个人。离开了这些因,也就无这个人。根据佛教的逻辑(因明),因缘所成,说明了这个人无自性,这就是所谓的空。其他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也都是因缘所聚,所以色即是空。所以中观里面讲的空,并非绝对的虚无,不是“顽空”。色即是空,并不表明色是虚无,而是表明色的本性是空。

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

因此我们 把“色即是空”中的“色”看做女人,把“空”看做虚无或乌有,说什么和尚看破了红尘,就是把女人看做乌有,所以出家当了和尚,是多么的荒谬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