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物价,政府为何不给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2:00
 应对高物价,政府为何不给力
2010年11月15日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经济数据,不出所料,CPI以4.4%的数字创下两年内新高。面对高物价,国家发改委给出的四条应对措施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供应,对低收入群体给予补贴,通过政策解读让老百姓理性消费。
  与这些应对措施相对应的是,国家发改委认为,此次物价上涨不是因为物资短缺而引起的,而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
  原因与应对措施是如此的风马牛不相及,为何政府就不能对症下药,使用老百姓普遍赞成的增加收入或者减轻税赋等手段呢?他们在顾忌些什么?
    知识上有欠缺 搜寻记忆库,没想到更好办法  面对一道难题,聪明的、知道怎么解答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解题的关键在哪里,但是对于一个知识储备尚不足的学生来说,他也许抓腮挠耳半天都找不到这个关键点,只能从他脑海中所知道的一些有限解法中去不断搜寻,不得要领。
   我们可以看看,面对改革开放至今的五次物价上涨,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1981年,政府紧急刹车,全面压缩计划外投资,借用地方财政存款,暂时冻结企业存在银行的自有资金、紧缩银行贷款,调控物价,严禁议价;1985年,政府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1988年,政府对经济实行全面“治理整顿”,从第四季度开始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削减基本建设投资;1993年,中央通过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措施调控高涨的物价;2007年,央行连续5次调高利率,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调整收入分配。
  从政府历次应对高物价的方法来看,政府应对手段相对有限,基本是在老调上加点小新调,这次当然也难有例外。
心态上不着急 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  对症下药,病到什么程度,吃什么药,用什么治疗方案。面对一个病人,医生一般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同样,对于高位运行的物价指数,政府当然也会有着自己的把控。
   在历史上,1988年7月,中国物价指数高达19.3%,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记录,其时的政府,通过一系列严厉措施使得物价上涨幅度从18.8%降到了1990年的3.1%。显然,既然能将物价指数从两位数调控到个位数,那目前的物价尚在个位数,其实是不用那么着急的。   
  当前的中国经济有着更多的问题要解决,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国际经济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物价指数虽然创下两年内新高,但它其实是在民众可忍受范围之内的。
   按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说法,由于中国近期仍然可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警戒线不应该局限于3%,而是可以提高到4.5%。
操作上没办法  上下渠道不畅,反应时间有限  当然,中国CPI统计数据的体系也是存在一些误差和缺陷的,由于统计手段和形式的偏差,决策部门拿到数据的时间并不会比普通公众早多久。
  从国家统计局在各省各县的调查总队调查取样到数据再汇总到一起,再做分析,这中间是需要时间的,然后再经过计算分析得出最后的这个数据,在这个时间中,也许价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决策部门拿到的是一个有着滞后期的数据。   而CPI是几乎所有国民经济问题的核心,政府制定货币财政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要参照它的变动趋势,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生产率等重要指标要用它作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基准。
  数据偏差可能误导政策——尽管他们可能在倾向的政策取向上存在差异,但这种误导确确实实是存在的。科学的官方统计数据告诉大家,目前CPI只有4.4%,那么,按照这种逻辑,一些更为严厉有效的措施还没到出来的时候,尚可以通过一些温和的措施来应对。
行动上有困难  涉及面太大,需要综合考虑  除去上面的种种猜测,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目前的真实情况政府是了解的,对于如何是直接有效的措施,政府也心里有数。政府最怕的问题是牵一发动全身。万一物价是调整下来了,但是整个经济增长也都随着下来了怎么办?减税和增加收入不是不可以,但是牵涉部门的利益如何来调整?减税提薪如何来实施?
  提高民众收入,减轻民众负担,以让其能有更多的空间和压力来应对高物价,可以说全社会都早已认识到了,但是做起来远没有说着来得痛快。在当前物价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居民的实际收入应该说是下降了,他们实际生活水平也在下降,提高工资可以消弭一部分,但同时也可能引起物价的更加上涨。  国民收入分配调整目前仍然处在纸上谈兵阶段,少部分既得利益者不积极,而主持这项工作的人也没有动力去抓重点、抓难点,更不可能去攻坚。
  此外,无论是退税还是减税,说到底都是国家向民众让利。在国家与民众利益之间的此消彼长的拉锯中,一定数量的税收对于维持政府主要职能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个中平衡点的把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小结  有过去的数年间,至少有几十位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在质疑:国家统计局披露的CPI数据让他们“不明白”,CPI被低估了。但是,就算是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是低估了的数据,它也大刀阔斧地奔到了4.4%,更何况它是超过了一般情况下几乎是政策所规定的、原本绝对不该超过的3%,那这物价到底会不会疯涨,可就没底了。更重要的是,不少机构预测,未来六个月内,国内CPI指数仍将维持高位运行的态势。
  对于应对疯涨的物价,国家发改委是胸有成竹的,但是本身就跟供应和保障无关的物价上涨由保障和供应来应对是不是显得有些头疼医脚的味道?
  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来看,要想应对高物价,无外乎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能够多点收入,有足够的钱来买价格上涨了的东西,来保证生活质量不受影响;所谓节流则是希望花钱的地方少点,比如每个月少交点税,让手头上的钱剩余得多点。
  那为何政府的应对政策和措施和老百姓的想法有出入呢?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这当然是政府的宗旨,之所以没能如我们所想,我们要相信,那是因为政府也是有着自己的苦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