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观今话忍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5:38
鉴古观今话忍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读书为例,古人就留下了很多“心得”,其中的“忍读”就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激发力的精神,很值得人思考与发扬。

一曰:“忍贫读书”。晋朝车胤,家里穷得买不起灯油,夏天时便用旧白布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夜以继日。后来任过主薄、长史、国子博士、吏部尚书。死时,朝廷人员都很哀伤。西汉匡衡,家特穷而极好学,曾经偷偷地把邻居的墙壁凿穿,通过洞眼中的亮光读书。后来中了状元,当过宰相,成了当时出名的“有识之士”。现时,即使是“特困”人家的子弟,也不至于“困”到“凿壁偷光”、“聚萤作囊”的程度。如果说,“贫不思读”则难以变富,那么,“富不爱读”则是“残疾之豪”。国兴不可以缺好读之风,家发不可以少向学之气。

二曰:“忍苦读书”。西汉倪宽,研读《尚书》无资用,就去替人家“做饭打杂”,休息时便“捧读经书”。通过“自学考试”,被封为廷尉卒吏,后升为左内史、御史大夫,主张“轻缓刑罚”,很受老百姓爱戴。晋朝刘寔,小时候“苦不堪言”,一边牵着牛绳放牛一边读书,以致学问博通古今,作风清廉,曾任吏部郎。不少人只讲“苦读寒窗”,却不知“苦尽甘来”。俗话说,“甘瓜苦蒂”、“甘蔗没有两头甜”,权衡读书的苦与甜,我看是“苦不足道,甜有作为”。尤其是“夏读三伏,冬读三九”所产生的甜蜜之果,胜于百果之味。“百味不如读书味,回味无穷数读书”。

三曰:“忍痛读书”。《战国策》载:苏秦读书昏昏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他游说诸侯,诸侯听从他的计策,并请他同时担任六国丞相。我们不必效法“刺股”、“悬梁”的行为,但从中可以看出养成读书习惯和强化读书意志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读书的习惯,读书会变成一种“自然性”或“自动化”;有了读书的意志,则会积聚一种克服困难的毅力而保证读书“常为不置,常行不止。”

四曰:“忍劳读书”。《吕氏春秋》讲到,宁越在辛劳耕种时问别人:“我怎样才能改变辛劳处境?”回答:“最好的办法是读书,下决心学习三十年就可以了。”于是抓紧时间攻读,“别人休息了我不敢休息,别人睡觉了我不敢睡觉”,十五年后当上了周威王的老师。宁越的读书之“经”就在善用积极的“劳逸结合”,让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不多余。对每个人来说,时间都是一种没有弹性、不能替代与无法再生的资源。不同的只是在非生产性活动或无效应酬方面怎样花时费力。假如能对“打牌搓麻将吹牛皮”来个较大力度的压缩,就不会没有读书的时间和精力。

五曰:“忍饥读书”。宋代范仲淹,当初在长白山寺庙里读书,每天煮玉米三升放在一个容器里,第二天就结成一块,用刀划成四份,早晚各取两块,数十根韭菜,一些酢浆汁,加热后吃,生活如此清淡,三年后中了进士。这与其说是“忍饥读书”,毋宁说是“求知若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现代人的肚子不能只装“油水”而不装“墨水”,即使不求“满腹经纶”,总不能“腹空如野”吧。

六曰:“忍辱读书”。西汉黄霸,宽厚和气,执法公平,被任命为廷尉。皇帝为了尊孝武帝而修庙,各地都呼应,有个叫夏侯胜的劝谏“这样不行”。于是被罪以“非议君王”,同黄霸一块下狱。黄霸想跟从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说:“这个时候还学它做什么?”黄霸说:“早晨晓得了‘道’,晚上死都可以。”夏侯胜觉得“言之成理”,就给他讲授《尚书》,两人遇大赦出狱后都担任了一定职务,黄霸迁任颖太守,治理得很好。谁都难免遭受挫折,身处逆境。“置于挫折逆境日,正是读书学习时”,受挫折而不读书,处逆境而不学习,那至少是“自灭”或“自弃”,太不“知书识理”了。

社会进步和历史进步到今天。“不够用”,就要补充,“用不上”则要更新。不论“补充”还是“更新”,都需要发扬“忍读”精神,力求多读书,读好书。立身百业,以学为基;学成于身,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