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8:31:05
新战略新环境新发展

    

———在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

    (2010年9月15日)

    

最近一个时期,国家旅游局党组一直在研究谋划“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我们对未来5年至10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判断是: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到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时期,或者说中国旅游业将进入到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旅游业发展战略有了新定位

    去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战略定位。它标志着,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成为推进科学发展新的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居民消费明显不足;主要靠发展工业推动,一、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再就是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支撑,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为此,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刻不容缓。将发展旅游业确定为国家战略,正是从这样的战略全局高度以及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优势考虑而做出的决定。一是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温总理讲,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和多层次消费,在我国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发展旅游可以引领服务业发展。旅游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旅游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同时,对国际商务、影视娱乐、会展博览、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也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三是发展旅游可以促进就业。有人说全世界最发达的美、日、德、法、英、意、加等7个国家的人口之和,还没有我国的就业人口多,可见我国就业压力之大。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具备大量吸纳不同层次人员就业的优势。比如,仅“农家乐”一项,全国就有600多万农民直接就业。四是发展旅游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主要是进行观赏体验,不仅很少对资源环境造成硬消耗,还可以持续重复利用。这在我国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国务院对旅游业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求我们要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规模足够大、功能足够好的支柱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就是要按照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把旅游业放到重点培育、加快发展的战略位置上。

    二、旅游消费需求进入了新阶段

    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开始产生;突破2000美元,大众旅游消费开始形成;达到3000美元以上,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规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均GDP只有50美元左右,旅游业主要是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主,国内旅游仅限于少量的差旅和公务活动。2000年前后,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再加上“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实施,国内旅游开始蓬勃兴起。2006年,我国人均GDP上升到2000美元,国内居民人均出游率达到1次,拉开了大众旅游的序幕。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今年底将达到4000美元,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时代迅速到来。

    “十二五”时期,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转变为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的比重会明显上升。旅游市场将呈现三大变化:

    一是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到2015年,国内居民人均出游率将上升到2次以上,旅游消费将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达到33亿人次。

    二是市场结构深刻变化。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是先入境旅游,后国内旅游,再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始终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十二五”时期,国内旅游将真正成为市场消费的主体,入境旅游将只占市场总规模的1/30。我国旅游业具备了内在的稳定市场基础,受国际市场影响大为减少,持续健康的发展能力将大大增强。

    三是市场消费不断丰富。以国民旅游为主体,我国旅游市场消费将从以观光旅游为主,转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三足鼎立的新的发展阶段。不同档次、不同人群、不同方式的旅游消费将得到充分拓展。中高端旅游产品消费将逐步向旅游发达国家趋近。旅游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大大提高。

    三、旅游发展环境有了新支撑“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将会有明显改善。从中央到地方,旅游产业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推动力明显提升。

    第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国务院不仅下发了41号文件,有30多项政策,还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41号文件的分工落实方案,30余个部门将协同落实各项政策。目前,以国务院文件方式确定的“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等25个区域性国家战略,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从地方政府层面看,各地党委政府纷纷加大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力度。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有20个省区市已经出台或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从协调推动方式看,各地在落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过程中,目前国家旅游局已与18个省区市、5个国家部委局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就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达成共识,形成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合作机制。

    第二,基础设施支撑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大规模投资建设机场、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截止到2009年,全国民用机场数量达到166个,定期航班通航的城市163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5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2319公里,名列世界第一。我国饭店业发展速度更快。以五星级饭店为例,2009年达到了535家,10年内增长了8倍。国际品牌饭店在基本完成一线城市的布局之后,现在已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延伸,包括汽车旅馆、家庭旅馆、青年旅馆等在内的经济型酒店纷纷涌现。特别是在中央转方式、调结构政策的引导下,发展旅游的社会认同度大大提高,全国出现了旅游投资热。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全国开工建设的旅游大项目3600多个,投资总额约1.6万亿多元。这些硬件的改善,为推动旅游业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三,科技推动力度加大。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了旅游业的创新发展。节能环保、生态保育、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装备,正日益广泛地被旅游业所运用。特别是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游客的消费方式、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政府部门的旅游管理方式,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运行模式和运营效率的提高,将产生重大影响。就是说,无论是软硬件的支撑条件,都有利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旅游业科学发展有了新要求

    旅游业在我国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性短缺,发展模式粗放,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开发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够,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法律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发展思路,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牢牢把握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当前,蓬勃发展的大众化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结构性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许多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不同,我国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坚持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年来,我国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但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素质低下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在新一轮发展中,一定要把产业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尤其要注重完善产品体系,在建设精品景区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如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海洋旅游等专项个性化产品。

    三是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化、科技、生态、创意等生产力要素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水平。要扎实做好节能环保工作,防止出现圈占资源、大兴土木、盲目开发和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四是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旅游业是兼具多项功能的经济产业,是经济产业就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旅游业要实现高度市场化。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确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行模式。政府要在建立公平、开放、竞争、诚信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在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上下功夫。

    五是要不断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性、全局性问题的改革。要按照新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整合资源、引导产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积极推进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既要提高国际化水平,又要搞好对内开放,营造公平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