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毛泽东(21)]威望论:结合毛泽东和他的竞争对手设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1:23
[反思毛泽东(21)]威望论:结合毛泽东和他的竞争对手设论



作者: - 公论 - 笔公 从威望的综合感觉而论,毛泽东成为他的同事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人当之无愧。



“威望”由“威”和“望”以及之间的某种逻辑和历史关系有机构成。威者重力,望者重气。威者在霸,望者在道。威者以能,望者以德。威者讲究天赋、能力、素质、锐气、业绩,望者强调人缘、强调气度、强调风范、强调影响、强调名声。威者是一种虎气,望者是一种龙气。威者突出其强,望者突出其德。威者其文,望者其章。



威者生信,所以有威信;名者生望,所以有名望。



所谓威武不屈威风凛凛,可看出威是一种动能,它可以震山撼岳;所谓名门望族德高望重,可看出望是一种势能,它可以飞流直下。



威和望缺一不可。只有威者行不远,只有威者立不足。小威小望不足畏,大威大望必大成。



威和望也是一种相互转化和相互支撑的关系。威之久也可成望,望之强也可助威。



综观中共党史,毛泽东并不是最有名的,他比陈独秀李大钊欠了许多的学识和声望;毛泽东也不是最有能的,它打仗比不上林彪,外交比不上周恩来,仁厚比不得朱德,狠心比不过康生,经济比不上陈云,辩才比不得刘少奇,执着比不得邓小平。如果不是经过延安时代进行的个人崇拜运动的包装,无论是威和望,毛泽东都未必是最强的。



但毛泽东又有他特别能战斗的一面。他政治可能是最强的,谋略可能是最实用的,权术的运用可能是最得体的,对事物的感知可能是最敏锐的。于是,我们在赣南会议四年后、宁都会议三年后,看到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脱颖而出甚至可以说是喷薄而出。



威望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机会。但机会也并不是制造威望的温床。同样是在党中央总负责的位置上,陈独秀可以依靠他的巨大名望连坐七年,而李立三的矫情、瞿秋白的文弱、向忠发的寡学、王明的识浅、博古的年轻、张闻天的和政,都让他们在总负责的位子上还不如久居“常委”的周恩来和偶入核心的毛泽东的威高望重。



威望的获得确实需要足够的运气和背景。毛泽东最为尴尬的时候,也只不过是被罢了兵权而靠边,因其临时政府主席和政治局委员的身份,他距离东山再起的目标位置并不遥远。虽然曾经被考虑驱逐出国(赴苏),可实际上连随同长征这样的机会都并没有剥夺。与他相比,北伐干将许继慎被错杀、起义将领季振同被错杀、三年游击的英雄高敬亭被错杀、曾经接纳过毛泽东上井冈山的王佐袁文才也被错杀。这些人不可谓无威,不可谓无望,所不同的一点,也许是不如毛泽东的威望更高,不如他的运气更好吧?



威望是个人造就、人民爱戴和亲信“炒作”的共同结果。毛泽东有开山之功,有建军之望,有得天独厚之运,有倚天屠龙之志。加上他麾下的朱毛红军从始至终一直是党的军队的第一主力,再有王稼祥、康生、刘少奇、周恩来、林彪不管是否发自内心的拥戴,尤其是如周恩来、朱德等这些已经是德高望重的老战友们的推崇,加上苏联人、美国人的跃跃欲试的哄抬,毛泽东想不“高入云端”都难啊。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这是唯物主义观。毛泽东有帝王相或帝王气,这是唯心主义观。毛泽东有关于8341的先见之名,这是迷信观念。在与同事们的激烈竞争中毛泽东脱颖而出,这是比较观。



在本文中,我们试着比较一下毛泽东的政治对手们的智识、生平与威望,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可以证明“毛泽东崛起的合理性”的规律。



一、 博古



毛泽东占用的第一个政治对手是博古。年纪轻轻就担任党内总负责的他曾经志得意满地到中央苏区颐指气使,下马伊始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揭“罗明路线”。与王明当年想拉毛泽东却发现人家的气度比他要大得多只好以打为主一样,博古也迅速地把他对毛泽东性格和言行上的反感落实为整人的行动。所整的人,或亲或疏、或明或暗、或远或近都是被毛泽东影响者,即所谓“毛派”。罗明、刘晓、谭震林、邓毛谢古、肖劲光,无一不是如此。然则博古无论如何不敢进行更深的深挖,因为某些在潜在的意义上受到毛泽东影响者才更可怕。毛泽东有“朱毛”红军在外界包括苏联的巨大影响,就不会陷落。毛泽东有他很长时间都是君子之交的林大将军在侧,就不会有致命的危险。毛泽东有他在关键时候可以发挥作用的策略,他就不会真得落马。博古们没有不允许毛泽东随军远征,并因为他在远征中的重大失败以及被毛泽东归纳为“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转移中的逃跑主义”而被重重击垮。



在被毛泽东击垮之前,博古已经被自己所击垮。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亲眼目睹并制止了博古因湘江之同往常一样的自杀之举。



博古没有因为整人而建立起他的威,也没有因为战绩而烘托出他的望。毛泽东联络了几个同盟者对他轻轻地一炮,他便早早地败下阵来了。因为没有多少底气,他的辩解是那样的衰弱,而他交权又是那样的痛快。在一个叫“鸡鸣三省”的小山村,威望均浅的博古向毛洛联盟缴械了。



二、 周恩来



才华出众且资格极老的周恩来的“望”甚至可能超过毛泽东。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七六年一直占据政治局常委“三强”以内的位置而未有多少变化的周恩来,安于把自己放在一个辅佐者的位置。他曾经长期担任如李立三、向忠发、王明、博古等人的左膀右臂。后来又十分得体地充当着毛泽东的左右手。虽然后来的总理要由国家主席来提名和任命,但周恩来在共和国里的地位也绝对不是纯粹靠这样的提名和任命来支撑的。



在中央苏区,即使是面对周恩来这样性格和品行都无屑可击的人,毛泽东也没有减少自己的激烈争论。奇怪地倒不在于这种后来周恩来做过多次检讨的争论(1),而是看上去毛病很多的毛泽东居然可以后来居上于人格完美的周恩来而周恩来却能够一点也不觉得别扭地再次充当辅佐者的角色。



毛泽东充分利用了威不足望有余的周恩来的所有长处。即使是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也从分别具有“特情”之长的周恩来、康生、李克农身上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许多东西(2)。



除了威风和霸气不够,周恩来几乎可以当得任何大任。抗日战争中,他以南方局书记、国民党军委政治部副部长、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主要代表的身份,为确保国共统一战线以及共产党军队的独立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因在重庆的工作而为共和国准备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回到延安后,立即以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的身份投入到帮助毛泽东指挥全国战争的工作中去,陕北转战期间,他都随主席行动者。建国后,同时作总理和外交部长的他更是发挥了自己内政外交均能的长处。



长期在党中央工作且较长时间主抓军事的周恩来是属于基层干部的毛泽东的顶头上司,也确实是他的竞争对手或需要逾越的对象,而恰好能力出众而不认为自己有担当一把手之才的周恩来在与毛泽东的激烈或温和交往中都采取了低调的姿态,这让历史上曾经三次准备对周恩来下手(3)的毛泽东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这对关系最终没有破裂当然也是共和国之幸,因为毕竟,威高望重的毛泽东与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是一种绝配。



三、 张国焘



同为党的创始人的张国焘与毛泽东要论起威和望来都有少上一些。论威,张国焘属下的鄂豫皖、川陕根据地都不是根据地的主流,虽然大别山也曾经被与井冈山齐名而称为“南山”、“北山”(4),但张国焘并不是根据地的创始人而他的根据地也不是中央苏区、他的军队也不是中央红军、在中央苏维埃临时政府中张国焘也是毛的副手的这一点,确定了他比之于毛泽东总是缺少一些威势。



论望,张国焘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他的根据地里。在国际上,朱毛的影响已经使得二人的画像很早就贴在共产国际的墙上,而张国焘却没有享受过这一殊荣。



在政治局里的地位也不相上下。毛泽东是后来选入的政治局委员,张国焘是六大确定的政治局委员。但是,长期与中央不在一处的张,其威和望都无从转化为现实的威慑力。



一、四方面军会晤给了张国焘占用毛泽东的良好机会。拥有八万红军的张大帅很有“挟天子而令诸候”的实力和倾向。毛泽东把红军总政委(原由周恩来担任)的位子让给了张国焘都不能满足他的野心。可惜,毛泽东找个机会上为上,留下一个张国焘自己过起了家家,但是可惜,威望不足的弊端最终在丧帅失地方面体现出来:四万红军牺牲在了攻奇和守卫四川根据地的战斗中,又有二万一千精锐演就了西路军悲歌。张国焘率领已经大大压缩了的残部来到延安寄人篱下时,他的锐气已经大伤。





四、 王明



同时负有共产国际和蒋介石政府厚望的王明的回国,让毛泽东长时间里感觉到了压力。这位在身高、相貌、诗才、军事才华等诸方面都不是毛泽东对手的小个子却是所谓“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首。虽然威不甚高、望却颇重,以致于让毛泽东刚刚战胜或团结来的许多战友如周恩来、博古、朱德、张闻天等都开始迷信这位特使。



但王明喜怒过于形之于色的派头让张国焘在第一时间就认定:这家伙不会是毛泽东的对手。没有几把刷子的王明玩得过猛,于是相继在共产国际和蒋介石那里失宠:毛泽东的同情者王稼祥和任弼石分别从共产国际拿来了不利于王明的指示,而过于夸张地发动群众保卫大武汉的行动也受到了蒋介石的怀疑和叫停。再到后来,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共产国际的解散更是让王明的靠山被拆,于是毛泽东发起了长时间的整风运动来肃清王明的“流毒”。



尽管王明在一九五六年“逃”到苏联后写了大量诋毁毛泽东的文字,其中一些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只是可惜,做为一个被毛泽东淘汰的政治对手,他在二人都热衷的战场上失败了。



五、 高岗



高岗的一些言论很有历史价值。比如军党论,比如井冈山是大圈子、陕北是小圈子等说法,对研究历史很有启发。



可高的资本并不是特别地雄厚。从严重的意义上讲,甚至都是一些外物的影响。比如他所在的取决于北根据地接纳了中央红军并让中国革命得以继续发扬、他所在的东北人民政府很受斯大林的看重、他在历史上曾经经手过的“红色机密”(5)让他和毛泽东之间更多一些相互的依赖。



毛泽东可能确实有过把他和周恩来、刘少奇们之间的矛盾加以利用的想法,这是毛泽东作为一个大局主持者必要的平衡之术。可因为既得权利让他过于狂妄、为将来权利让他过于期望的政治不成熟害了他。



利用了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相信并把这种相信无限扩大从而赢得了许多威望的高岗最终还是弄得身败名裂。可他用义无反顾的自杀证明了他的“完美”。



高岗并不是毛泽东的竞争对手,可他因为毁于毛泽东的放弃支持,而显示出自己在威望上的远不成熟。



六、 饶漱石



从皖南事变里逃生的饶是个幸运儿。在项英出现逃跑倾向后,一直居于幕后的“小姚”走上了前台。是他劝叶军长出去交涉并因此被捕,是他化装成华侨逃出罗网,是他成为刘少奇的政治助手,是他因“黄花塘事件”而把陈代军长挤走——本来是名不见经传的他因为成功地使唤了两个军长且未受到毛泽东们的谴责,饶某一举成名。



可他还是因为威望都没有什么确实的保障而选择了投机。他抛弃了老领导刘公而跟定了高主席。两个人的遥相呼应和心心相印差点把刘周搅翻。可他二人的资格还是太浅,不可能撼得动毛泽东用着很顺手的左膀右臂。



七、 彭德怀



彭大将军中威重望轻。军功赫赫的他,从很早就是与毛泽东齐名的井冈山英雄:朱毛彭黄,曾经是何等的神武。在长征中,二人的合作更是进入到化境,“唯我彭大将军”,肯定不仅仅是恭维。



如果说周恩来是党内第一个稳定地称呼毛泽东为主席者(6),彭可能一直为他的“老毛”称呼感觉舒服。可能从百团大战遭遇整风中的清算开始,二人之间开始多了许多客气。



威重则得重用。到了解放之后彭还再次挂帅出征。可是,他在文才、政治斗争策略、人望方面的不足却让他在官场上失利。行事粗疏的大将军得罪了太多的人,以至于没有多少政治上的坚强支持者可以为他在庐山会议上挽回败局。



可彭大将军的万言书并没有什么理论上实际上的错误。后来,纵使是对彭德怀并没有多少个人好感的刘少奇(7)也在七千人大会上表态为他说话。



威高望轻,也许让彭大将军成为第一只被弃用的“良弓”。



八、 张闻天



如果说彭大将军威高望轻,则张闻天则是典型的威小望重。因为他除了玩玩笔杆子,似乎对严酷的政治和军事都不内行。



性格也过于文弱。“总负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过渡。解放战争中到了东北,建国后又做了驻苏大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的他,因为过于直率地支持了彭大将军的意见而被怀疑是彭将军后面的最大指使者(8)。这一文一武的结合,才是让毛泽东引起足够警觉的原因所在。当然,在那个“俱乐部”里,还有另外的一文一武。



九、 彭真



从整风之前就担任北方局书记的彭真经营华北多年,以至于发展到“水泼不进针扎不进”的地步,在特定地区和领域威高望重,让北京出现了高岗之后的第二个独立王国。这让文革前的毛泽东反感不已。



但彭真却曾经是毛泽东手下的大将,并在整风前的一次谈话后被誉为“天生的毛泽东分子”(9)。



彭某对吴晗和三家村的庇护让他最终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彭罗陆扬先于刘邓被拿下。这至少是一次杀鸡给猴看的举动:不要指望与毛泽东比较威望。以后的行动再次证明:只要毛泽东活着,门都没有。



十、 刘少奇



刘少奇的威很难说会超过周恩来,而其望则肯定只在毛泽东之下。出任以国家主席为标志的一线主持之后,刘的威望获得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几乎可以在某些印象上达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已经开始有人扬刘贬毛,说什么“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十一、 邓小平

在毛之后,邓的威望和政治军事资本已经到了无人可及的地步。在二野建立的军事业绩和在总书记的位置上的治国之才,让叶剑英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偶象。于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不得不做出禅让之举。



十二、 林彪



形容有嫌猥琐的林帅在革命战争中建立了显赫的军功,其威之盛甚至远超列于其前的两个元帅。



对毛泽东步步紧跟的他同时获得了高深莫测的望。



注释:待补





2006年1月9日草稿待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