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行走的作家们(长篇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1:47
第一篇:遥想公瑾当年——图雅:第一位网络文字高手
当中国大量的各怀心思、趋之若鹜的网络写手们在时下红红火火的天涯、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论坛里(其实是名利场)贴出自己的文字的时候,也许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国际中文新闻组(Alt.Chinese.Text,简称ACT)”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据说这是全球第一个中文互联网论坛,创立于1993年(须知中国部分连入Internet(因特网)的第一根专线直到1993年2月份才出现);也许更少人会记得《华夏文摘》这份创办于1991年4月份的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这两家和图雅的联系都十分密切。1993年7月份,曾任《华夏文摘》特约编辑的传奇人物图雅开始在“ACT”发言。显然,说图雅是中文网络文学当之无愧的先驱类的人物毫不为过,而他的成就,也远远超过了无数后来者。
这位老前辈只有短短三年网龄,根据方舟子介绍,图雅1993年7月份上网,1996年7月份挂网而去,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几十篇精彩的文字,留下了不灭的“印子”,留下了不绝的回响。图鸦的文字好评如潮,大量的读者毫不吝啬地称之为“网上绝无仅有的语言大师”、“纸媒外的高手”、“网上王朔”、“网文八大家之一”,连著名作家韩少功都对其赞赏有加,“我觉得他的文笔很机智和灵动”,甚至在他离开网络的5年后,2001年“海纳百川BBS”评选“全球中文论坛十大写手”,大量的拥趸者的呼声仍然使其跻身其中。
这么一个在网络上声名如日中天的名人在网络上却偏偏神秘得如同一个传奇。在我心目中,图雅有点类似于古龙笔下兵器谱排名第一的天机老人。图雅在网络上留下了相当优秀的篇章,但是也只留下了一个模糊不清的身影,让人猜测纷纭,不可捉摸。可能至今仍然未有人见过图雅的卢山真面目,甚至连1994年和他一同参与筹备著名的“新语丝”网站的方舟子都不敢确定他是男是女。1996年4月份,据说“新语丝”、“花招”、“橄榄树”和“枫华网”等海外中文电子杂志的成员在华盛顿聚会,本来受邀同意出席的图雅最终还是没有露面。尽管后来有一个自称“瓶儿”的女子在网上发贴《瓶儿,和涂鸦擦肩而过》,称其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的夏天见过图雅两次,而且在她笔下,图雅为人似乎颇为不堪,但是其人其文所述其事,到底是真是假,无从验证,教人也不敢轻易相信。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大概只能给出这么一个大致的轮廓:图雅,别名涂鸦,昵称鸦,可能为男性,可能于50年代生于北京建设部大院(原建工部大院),曾在俄罗岗学数学,似乎善烹饪,可能曾为教师,在网上自称“涂鸦”、“秃子”和“政委”,1994年曾经参与筹备“新语丝”中文网,中途又溜了号,散文《寻龙记》获得台湾《中央日报》一个文学奖,曾与方舟子倡议推荐金庸先生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起草了给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公开信,1996年7月离网,从此不知所踪,让人颇为惋惜,留下传说若干,引来猜测若干。
尽管图雅离开了网络,但是喜爱他的读者们仍然在网络上以各种方式呼唤他。在网络上怀念图雅的性情文字遍地开花,关于图雅文字的评论文章也不少。2002年,北京修正文库与“新浪读书”合作,尽可能地搜罗能够找到的图雅的文字,将其两个网名“图雅”和“涂雅”合在一起,推出《图雅的涂鸦》一书,交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并在书中贴出寻人启示,诱之以“高额版税”,这在出版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吧?很可惜,时至今日,仍然未见他的消息。
斯人不可见,唯有读书识人。还是让我们放弃一切无端无谓的猜测,回到图雅的文字世界,在里面寻找图雅的真实身影。
网络上总有人喜欢将图雅与王小波、王朔这两位大家相提并论,甚至有论者称“图雅的成就丝毫不逊色于王小波”,甚至认为极其荒唐地认为其文为“王小波去世后的遗珠”,或者称“无论文字风格的凸现,还是故事题材的选用,图雅都有明显区别于,甚至高于王朔的地方。”我认为这些言论难免有拔高之嫌。图雅和王小波都喜欢写生活经历,两人的文字都好,而且有些相似之处,读起来都是一种上佳的享受,但是如果将这些比喻为一把可供把玩的枪支,那么,王小波使用这把枪支,射出了思想的子弹,而图雅则更多地是喜欢向别人展示他的枪支本身。因此,王小波的成就不仅仅在于文字,而且还在于思想,而图雅的成就主要在于文字。图雅的文字虽好,但是类似于闲适小品之类的东西,读后能引人会心一笑,但是很少能启人心智。偶有几篇,如《说圆》、《吃鸡的境界》、《寻龙记》、《第五维》等,可见智慧的光芒,但是图雅的“智慧”很多停留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层面,或者是阅读经验的呈现,而王小波的“智慧”更多的是思维的结晶,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两人显然并不是一个层次的人物。王朔的作品我不是很熟悉,但是我以为王朔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在正儿八经的文学殿堂里喊出过把瘾就死的人,而且王朔还是一个编故事的高手,图雅显然也不能和他并肩而论。值得一提的是,图雅的评论尽管类似于读后感,但是同样趣味十足,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几首诗歌风格和台湾著名诗人洛夫有些相近,写现代诗写出了古代诗词的意象,隐约可见古代诗词的底子,而他对古代诗词的分析,也颇有些见地。
自1993年以来,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几个年头,不知有多少个幸运儿从这里走进文学的殿堂,或者走进名利的场所,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如过江的鲫鱼一般的无名写手在这里苦心经营、或者苦苦挣扎,更不知道,大浪淘尽,最后能像图雅一样留下“印子”,让人永远铭记的作家能有几人?在这里,我套用一句图雅的名言,“历史的眼睛是贼亮的”,我相信谁也不用妄下判断,历史心中自有数。
自然,我们怀念图雅,不仅仅因为图雅的文字,也许更多地是因为在网络早已经堕落成一个甚嚣尘上的名利场的时候(在这里,我无意充当道德批判者,诱惑在前,名利在望,也许你我他都不能免俗),我们无比怀念那个在网络上自由随意、无功利性地进行表达、抒写和交流的年代,可惜如方舟子所言,中文网那一段过去好时光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005年5月份,美国“水门事件”中的神秘线人“深喉”在隐匿三十余年后现身媒体,解开了世界新闻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团。不知道会不会有这么一天,某位仙骨道风的老前辈攸然现身,徐徐地说:“我是图雅。”
且让我们悠然而想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