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还在进化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1:18

               人类还在进化吗?

                          作者:吴秀杰 来源:化石网 
        我们知道,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其体质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托麦人开始, 经过千僖人、地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 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里, 人类的脑量增大,身高增加,下颌骨缩小,面部趋向扁平,牙齿趋向减小,两性差异缩小,上肢相对于身体的比例下降,骨骼的粗壮度减弱。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期智人(大约距今3万年前)的体质特征同现代人基本相似,所以又被称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进入全新世,人类的体质特征基本不再发生变化。近些年来,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全新世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群的遗骸进行了研究, 发现近万年来全新世人类的体质特征仍在进化,其颅容量、身高、头骨形态特征、抵抗疾病的能力、人种间的差异程度等等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微观的演化。很多人不仅提出疑问,我们还在进化吗?未来人类演化的趋势如何?


      颅容量的变化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颅容量的变化幅度较大。早期人类脑量的测量主要是通过测量颅容量得到的,因为脑和颅骨之间包含有血管、神经、脑脊液和脑膜,所以测得的脑容量要比实际上的脑量要略微大一些,其差值在5%左右,虽然如此,因为颅容量数值接近脑量,并且在化石人类很容易测量,所以一般用颅容量代表脑量的大小。
       脑量的增加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生活在距今600-700 万年前的托麦人,其脑量与黑猩猩接近。距今 440-150 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其颅容量变异范围为400-530毫升左右。距今250-160万年前的能人,颅容量变异范围为510-752毫升。距今 170-20 余万年前的直立人,颅容量变异范围为600-1251cc,平均为1050毫升左右。距今 20-10 余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颅容量变异范围为1100-1500毫升。距今约10-3万前的晚期智人,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颅容量变异范围为1300~1750毫升。我国更新世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颅容量为1300-1500毫升,柳江人的颅容量为1400毫升。
       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人类的颅容量是否还在变化?
       国外的一些学者对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现代人的颅容量进行了研究,发现近万年来全新世人类的颅容量仍有微小幅度的变化,其演化趋势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继续增加,而是向着降低的趋势发展。非洲成年男性的颅容量在6000年中平均降低了95-165 cm3, 女性降低了74-106cm3。
       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全新世人群颅骨量的变化也进行过研究,在我国桂林南郊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甑皮岩人,男性颅容量平均为1459毫升,女性平均为1434毫升。现代华北居民男性颅容量平均为1406毫升,女性为1360毫升。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男性颅容量降低了53毫升,女性颅容量降低了74毫升。颅容量尺寸的降低,意味着颅骨尺寸的缩小,人类体质特征仍在变化。


       身高的变化

       化石人类身高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发现的股骨的长度进行判断的。“托麦人”因为没有发现肢骨化石,所以目前还不能对其身高进行判断。“千僖人”已经开始两足行走行走,但同时也具有攀缘功能。南方古猿的身高变异范围很大,鲍氏南猿的身高约1.20-1.40米,粗壮南猿身高可达1.50米,而阿法南猿的身高只有1米左右。能人的身高同南方古猿相近,但男女之间的差异很大。直立人的身高变异较大,非洲特卡纳男孩的身高约1.65米,估计成年可达1.80米左右,周口店直立人男性身高约1.60米,女性身高约1.50米。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早期智人——金牛山人的身高为1.68米。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身高1.69-1.70米,柳江人的身高1.60米左右。
       从南方古猿,经过直立人到智人,人类的身高增加。全新世时期,人类的身高是否继续增加?很多人发现,现在的小孩比原来高了,那么人类未来的身高是否会越来越高?


       人类学家的研究发现,身高的大小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距今6000-4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男性身高平均为1.65米,女性为1.54米。距今3000-1800年的西周,西汉时期居民,男性身高平均为1.67米,女性身高平均为1.55米。隋唐,宋明时期,距今1500-300年间,男性身高平均为1.66米,女性身高平均1.56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我国人民处于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时期,中国人的身高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据统计,1944年上海7-14岁男女学生的身高,比1931-32年同龄学生平均矮了7.3和5.7厘米。据统计,目前我国成年男性身高平均为1.69米,女性身高平均为1.58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高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不会永远呈现增加的趋势。据调查,在身高都较高的家庭里,其后代的身高不会一代高于一代,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后代的身高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头骨形态特征的变化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们最关注的是头骨,这是因为头骨的形态特征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变化最明显。托麦人颅骨的形态特征与猿类相似,面部和牙齿与人类相似。千僖人已经开始两足行走,但同时也具有攀缘功能,其牙齿及下颌骨特征上呈现出一些与非洲大猿和人类共有的原始性状。“地猿始祖种”,其体质特征与年代稍晚的南方古猿非常相似,同时具有一些更为原始的牙齿特征。南方古猿的头骨的大小与黑猩猩相似,其上下颌骨向前突出,类似猿,后部牙齿较大。能人保留着一些与南方古猿相同的特征,如两性差异较大,颅骨壁薄,眉嵴中等发达,项肌附着区短而位置低,面部大而前突,颧骨向两侧张开,颞肌前部发达,后齿较大等等。直立人的颅骨较厚,面颅骨比脑颅骨相对较大,额部倾斜,眉嵴明显,延伸成横跨鼻根和两眼眶的条形骨嵴,颌部前突,颅顶有矢状嵴,下颌骨无颏部,牙齿较大。早期智人的眉嵴发达,成为连续的条形骨嵴,颅骨尺寸比直立人略大。到了晚期智人,颅骨尺寸进一步增大,眉嵴中等至缺如,其粗壮程度下降。很多人认为,到了晚期智人以后,人类头骨的形态特征基本不再发生变化了,有的只是地区间的差异,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头骨的粗壮程度会有所不同。
        为此,很多学者对出自同一地区的,不同时代的全新世人类的头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头骨的形态特征仍有微小尺度的变化过程。居住于埃及和苏丹东北部的6000年前的努比亚人,其头骨的粗壮程度大于1500年前的居民。6500年前的智利北部地区人群的头骨的尺寸较现代人略大,其头骨70%的测量性状有明显的时代变化。另外研究还发现,早期居民男女两性之间的头骨粗壮程度有较大的差异,近代居民两性差异减小,只根据头骨,有时很难判断其性别。

 

       我国的一些学者对中国北方地区成年男性头骨的时代变化过程也进行了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头骨较近代大,颅底长、面底长、颅高、鼻宽、颧宽、最小额宽和眶宽等测量项目上随时代有所变化。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近代,中国全新世人群颅骨的形态特征具有微观变化,表现在颅面部的高度趋于增大、宽度和长度趋于缩小等方面。近万年来中国全新世人群的体质特征仍在进化,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 脑颅和面颅趋向缩小、鼻型趋向狭化、眶型趋向高窄化、颅型趋向圆隆化。在不同的演化阶段里, 颅骨各个性状的表现特点和变化幅度亦不同:脑颅缩小主要发生在从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面颅缩小、狭鼻化及高眶化现象持续地发生在整个全新世阶段, 有可能还在继续演化。未来人类头骨的粗壮程度有减弱的演化趋势。

 

      抵抗疾病能力的变化

  
       旧石器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主要是打猎和采集。人们通常认为,人类放弃了狩猎和采集,改行定居农业生活后,营养情况和身体健康会比以前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会越来越少,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一些学者研究了考古遗址出的人类遗骸,发现人类由狩猎与采集转为定居农业后,疾病显著增加,其中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增加了48%,各种感染增加了54%,龋齿病的罹患率上升。新石器时代龋齿病的出现率为6.4%,殷商人约4.3%, 近代人7.6%,现代人达到50%。


       究其原因,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早期的农业居民往往依靠几种谷物为生,营养比较单一,遇到天灾人祸,挨饿就不可避免了,同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群比较,患贫血的人数显著增加。龋齿病的罹患率的上升与人类食物的精细有关,也与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保健相关。传染病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不断传播的,定居给疾病的流行提供了完美的环境,农业生产使人们的营养不良,体质下降,降低了人们对自然的抵抗力。在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中,形成了奇妙的寄生与寄生的关系。


       人种间差异的减小

        一般认为现代人群体质特征形成的时间大约在晚更新世的晚期智人时期,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等晚期化石类基本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当时的蒙古人种已经在形成之中,并且开始出现了区域性人种类型的分化倾向,山顶洞人比较接近蒙古人种的北方类型,而广西柳江人头接近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距今约3万年左右的时期,当时的人类已经分布到了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的广泛区域,并逐渐分化为不同的区人域性群体。早期人类地区间的差异很大,个体之间的差别显著。

 

       现代人类按其分布区域及体质特征的不同,一般分为三大人种类型,即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罗河-澳大利亚人种。不同种族之间,其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身体各部分的相对比例、骨骼和牙齿形态、血液生化指标等都有所不同。

 

       从生物学意义来讲,现今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属于同一个种——智人种。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日照、温度、湿度、气压等),形成了不同的亚种或地理种。通常所说的人种是以1600年以前的人类体质特征为依据的,所谓的种族特征是就整个种族而言,与其他种族相比它们显得较突出,较普遍。但被列为种族的那些特点,并不是种族内部所有的具体人都有那些特点,同时,一个种族的某一特点也并非为它所独有,在其他种族的某一类型中也可能出现,只是不那么突出罢了。如弱的犬齿窝,被认为是蒙古人种的常见特征,但在中国全新世颅骨上经常会见到明显深陷的犬齿窝,在欧洲颅骨上也可见弱的犬齿窝存在。种族特征在各种族的分布情况实际上只是多寡和深浅程度之差。青铜铁器时代以后,人群之间的迁徙、混杂和基因交流情况日渐增多,特别是到了近代,种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且出现了许多中间类型的种族类型,实际上已无一个种族能保持纯粹的血统。在不远的将来,人种的概念也会成为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近代,人类仍在进化,同整个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比较,近万年来全新世人类的演化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其体质特征的演化并不是很明显,属于微观演化。所说的微观演化又称小进化,是指在物种的范围内,作用于基因,通过自然选择积累的微小的变异和小尺度的进化。目前,国际学术界对近万年来全新世人类体质特征是否还在演化、怎样演化、这种演化的意义等许多问题还不是很清楚或存在争议, 多数研究还处于探讨性的阶段。引起人类体质特征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气候、环境、食物结构的变化等很多因素有关,也可能是由人类自身的演化趋势决定的。

                                                                                          原载《科学世界》,作者吴秀杰授权《化石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