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啤上市十年艰辛路几多辛酸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7:40

珠啤上市十年艰辛路几多辛酸泪

2010年08月23日15:20羊城晚报


  文/羊城晚报记者 程行欢 实习生 杜芳

 

  “前有狼,后有虎,中间一群小老鼠。”这是前青啤老总彭作义所描绘的2000年前后的青岛啤酒面临的局面,当年用在珠江啤酒身上也恰如其分。10年过去了,疾风骤雨般的扩张和行业并购潮流已渐入尾声,众多的小老鼠逐一被虎狼吞食,青岛啤酒也成功晋级为虎狼的一员。偏安于华南一隅的珠啤,在这场虎狼竞逐中,曾一度错失机缘,与

  市场冠军距离越拉越远。

  说句实在话,珠江啤酒一直也期待晋级虎狼之列。只不过,等到蓄势待发时,时光已经流转到2010年8月18日。这一天,珠啤登陆深交所A股市场,发行价为5.80元/股,发行数量为7000万股,拟募集资金10亿元,筹建湖南珠啤和广西珠啤年产20万千升啤酒项目,借助资本力量迈开脚步走向全国。从谋划上市,到最终登陆A股,已经整整过去了10年。

  春秋争霸的20世纪末

  提起珠江啤酒的辉煌,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在第一轮外资啤酒掀起进军中国狂潮并且失败后,国内一片春秋争霸格局。除去地方小厂,国内大大小小30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按产量排名前五位分别是燕京啤酒、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珠江啤酒、西湖啤酒。按销售额排名,青岛啤酒排名第一,销售额17.59亿元,占市场5.17%,珠江啤酒销售额6.7亿元,排在青岛啤酒、蓝带集团、燕京啤酒之后,依旧稳居行业第四,占全国市场份额1.98%。

  当年,彭作义在提出虎狼论之前,给青啤制定了“做大做强”的战略,并跑马圈地大力扩张,四处攻城略地。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45项购并活动,厂房遍布17个省市。生产量由1996年的35万吨升至2001年的251万吨,而市场占有率也从19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达到了彭作义“增加生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的目标,令青啤成为全国最大的啤酒厂。而这一年,珠啤产量75万吨,升至行业第三位位置,销售额为19亿元。

  同一时期,燕京啤酒收购了9家啤酒厂,华润雪花面临转型。燕啤、华润雪花在财政上能获得母公司北京控股和华润集团的支持;青啤是A+H股上市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募得资金。相比之下,珠啤只能靠自有资金发展壮大。

  2001年,青啤老总彭作义突然辞世。经过多年的收购,青啤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做大做强的战略逐步转向做强做大。也是在这一年,珠啤开始筹划改制准备上市。大家的起跑线相差并不遥远。

  客观原因错过上市最佳时机

  珠啤改制上市早在2001年就被提上日程。根据珠啤官方网站显示,2001年9月,为了解决珠啤改制上市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难题,广州市组织召开珠江啤酒集团改制上市方案论证会,标志着珠啤上市正式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2002年,广州市人民政府穗府办函[2002]184号文称,由珠啤集团以经评估、核准的与啤酒业务相关的经营性净资产出资,英特布鲁国际(英博前身,世界啤酒巨头)、华仕投资、珠江资产、诚毅科技、安信投资、发酵研究院等六家发起人以现金出资,改制后的珠江啤酒于当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

  在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中,珠江啤酒集团持股60%,英博集团持股24%。对于珠啤来说,引进英特布鲁是为了谋求改制、提升技术工艺及管理水平;而英特布鲁则希望控股珠江啤酒,反而对珠江啤酒上市没有兴趣。2003年,珠啤进入上市辅导期,开始了长达五年的上市征程,但关联交易成了其上市的最大障碍。

  珠江啤酒集团最初只是想剥离股份公司单独上市,但当时的股份公司只有啤酒相关业务,并不包括集团下属的包装、瓶盖等生产企业,而商标也是属于集团所有,土地也是向集团公司租用而来,自然形成了大量的关联交易,因此,还需要大量的梳理工作。

  从2003年开始,珠啤开始了大规模的资产整合。同年11月10日,珠啤股份以1748万元收购了集团持有从化分装厂90%的权益,旨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2004年7月30日,珠啤又以5258万元收购了集团持有的湛江珠啤近90%的股权;8月10日,珠啤完成了对集团持有的梅州、新丰、阳江、汕头、海丰、从化、湛江、东莞、中山、河北珠啤十家公司各10%股权的购买;9月29日,珠江啤酒再完成了对集团持有的佛山永信35%、广州珠丰75%股权的购买,这两家公司分别为珠江啤酒生产瓶盖和包装。一系列收购后,珠江啤酒占有13家下属子公司的100%股权,以及佛山永信60%股权。此外,珠啤集团还将包括商标、土地使用权、房产和热电厂设备及附属设施这些曾经以租用形式授权珠江啤酒使用的权益,也一并转让给了珠啤股份。

  如果说,关联交易是未能上市的主观原因,那么数次遭遇证监会停止IPO申请则是珠啤上市搁置的客观原因。经过一系列的收购和资产注入,关联交易问题已经有效解决,但从2004年到2006年,证监会连续两次停止其IPO申请,这等于阻挡住了珠啤最佳的上市时期。因为按照当时珠啤的业绩来说,在已上市公司当中都算是相当优质的。

  时运不济还是路线错误?

  金融危机爆发那一年,珠啤的业绩经历了大幅度下滑,公司的收入只有32.3亿元,利润为6998万元,同比分别下降了13.55%和70.82%,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并没有明显好转,珠江啤酒在国内行业排名已经滑落至第七位,销量115万吨,占市场份额2.7%。排名第一的是华润雪花,销量837万吨,占市场份额19.8%,青岛啤酒紧随其后,销量600万吨,占市场14.2%。珠啤与当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伙伴销量差距已经越拉越大,在销售额上也被后进的百威英博、重庆啤酒、金星啤酒所超越。

  如果要用保守和不思进取来形容珠啤,显然这并不是全部真实。当年青岛啤酒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导致财务状况恶化,H股市值一路狂跌,也引起业内的一片质疑声。郎咸平甚至撰文认为,走如此扩张路线,青岛啤酒甚至有被其第二大股东安海斯-布希公司(百威前母公司)吞并的可能。所幸的是,接下来的5年内,青啤不仅消化了新增产能,再次扬起了圈地的大旗,与华润一起争夺剩下的优质地方啤酒资源。而正是这5年,珠啤却在为上市而努力奔走,不仅没有募得走出去的资金,还错过了业内最后一轮跑马圈地的热潮。

  在产品定位上,珠啤一直奉行的是以纯生为主,中高端为主,走差异化路线,虽然在技术上舍得大手笔投入,其纯生生产能力已经占国内企业的一半,但国内市场消费的主流仍然以大众啤酒消费为主。因此,在产品定位和营销上,珠啤主攻方向单一,销售范围集中,利润产品的来源也单一。

  这一切都逼着珠啤尽快走出去。如今,珠啤已经上市。上市首日,价格暴涨177.24%,受到追捧。到上周五收盘时,价格已经上涨至18.37元。

  希望珠啤从此一路走好。

  程行欢、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