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别智的五个误区,实修者留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43:09
 长清师父说,要证入真如法性,唯有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般若智慧的异名。《大智度论》说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行,若无般若,则如盲人无眼,虽行路而不能归家。
    关于无分别智,这里
有五个误区。若不能鉴别,则易堕入邪路。
    一者,不作意的无分别不是;
    二者,超越寻伺的无分别不是;
    三者,寂静,如夜半无声,这一类的无分别不是;
    四者,如草木瓦石一般的无分别不是;
    五者,熄灭一切念头,一切念头不起的无分别不是。
    为了遮除一些错误的无分别,显出真实的无分别智,下面再作详细介绍。如同市场上同一品牌的假货与真货共处,通过工商同志们的努力,把假货扫除,真货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一、不作意无分别。有的修学者,听说要得到无分别智方能实证真如,于是在根境相接之时不作意去分别,于现前境不加了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闭目塞耳,不起心去了别一切境物。这就是不作意无分别。有点相当于现在说的“不去注意”,不管不理睬,任事物来去。
    二、超寻伺无分别。寻与伺是两种心理作用,前者粗,后者细一些,是指在心里推求寻找与静候等待的意思。譬如猫咪到处找老鼠,即是寻;发现鼠洞于洞口静静等候出来,即是伺。修禅定者,得初禅时,名有寻有伺;初禅与二禅之间,名无寻有伺;至于二禅,就名无寻无伺,超越了寻伺。超越寻伺时即无所分别,但只是一种二禅定境,并非无分别般若智慧。
    三、寂静无分别。修禅定者到了二禅达到无寻无伺之境,虽然没有分别了,但是心理还会有些微的感受和激动,到了三禅、四禅,舍去一切感受,连些微的激动都没有了,如死水无波,如夜半无声,就称为寂静。但是这里说的寂静不是佛法里涅槃的寂静,只是用来形容定境的状态。这种寂静无分别只是四禅定境,也不是真实的般若无分别智慧。
    四、物体无分别。如同草木瓦石、桌椅板凳等无情之物,它们就不会分别。但是这种无分别就更不可能是无分别智了。如果说这是无分别智,那么石头泥土岂不早就成等正觉了?连有情众生中较为高级的牛马等畜生都不能证道成佛,岂有无情能成无上菩提正觉?因此佛说人身难得,当珍惜此身,觉悟菩提之道!
    五、执着于熄灭一切念头的无分别。这是一种外道禅定。他们认为人有种种生死是因为有种种妄念分别的产生,若要了脱生死,需要熄灭一切妄念。这是由于不明白离妄念的正道,误以为只要灭绝一切念头,即可证得涅槃。外道证得无想定及非想非非想定,入灭尽定,一切意念不起,这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的涅槃目标。但是世尊的佛法认为,这是以息念为基础的定境,不是涅槃,当然也不是真正的无分别般若智慧。
    学人当常常对照自检,看看自己是不是落入了上述的某一种无分别境中。若是那样的话,应该早早出离,切莫把它当成是无分别智去执着!

    六祖所说的平等就是无分别智。但是无分别智有三个阶段:在未证真如前,名加行无分别智;证真如时,名根本无分别智;证真如后,名后得无分别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