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历史和现状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0:51

              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历史和现状              大家知道,98年5月,印度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内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开创了1945年7月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以来所没有的纪录,令世界震惊不已。印度为何有恃无恐,它的核弹主要是对准谁?对于这个问题,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写给八个国家的信件中讲得十分明白。他说,印度试验核武器是为了对付来自邻近大国的威胁。他讲的“邻近大国”无疑就是指的我国。
              早在1964年,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时候,瓦杰帕伊在印度联邦院发言时就说过一句话:“回敬原子弹最好的东西的就是原子弹,别无他法。”瓦杰帕伊在1996年的13天执政期间,就向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和原子能局发出了准备进行原子弹试验的信号。那是在149个国家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然而,就在核试验还有两天就要进行时,瓦杰帕伊政府就下台了。继任的高达的联合阵线政府,可能是害怕左派政党的反对,拒绝继续进行核试验。实质上,在发展核技术的道路上,印度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自1974年印度爆炸第一个核装置以来,近于国内外压力,没有再公开进行过类似的试验,但它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认为这是对无核国家的岐视,同时,一直在秘密进行核技术的开发。它现在的内政部长阿德瓦尼,早在1974年就说过,“近年来,只有两次可以看到人们如此兴高采烈。第一次是印度军队进驻达卡,解放孟加拉。第二次就是现在印度进入了核俱乐部。”可见,印度人对原子弹是非常感兴趣的。
              印度长期以来一直视我国为潜在对手。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兰德斯便迫不急待地宣称“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敌人”,并污蔑我们在西藏部署了大量的核武器、武装缅甸军人政权等等。现在看来费尔兰德斯并非是在大放厥词,而是在为主要针对我国的核武器试验作舆论先行。
              印度为什么这样敌视我国?中印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利害冲突?中印斗争的实质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对中印关系和中印边境军事斗争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些回顾和思考。              一、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              中印边境争端是围绕我国大片领土归属问题展开的。从1914年西姆拉会议英国殖民当局炮制“麦克马洪线”算起,中印领土争端已经持续了84年。分析中印斗争的形势,首先应当概略地了解西藏情况和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              1、西藏概况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与之交界的国家有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边境线全长3850公里。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4000米,生存条件差,突出的问题是高寒缺氧。
              西藏地大物博,有几项突出的资源优势。一是牧业资源。全区宜牧*地有8亿亩,人均占有量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25倍;二是林业资源。拥有森林面积62000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0倍;三是水能资源。全区水能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占全国蕴藏量的三分之一,超过美国水能总量的15%;四是矿产资源。现有资料证明,西藏矿种丰富,其中硼砂、锂矿等已知储量居全国之首。但是,西藏的重要资源除了宜牧*原以外,都集中在藏东南边境地区,其中大部分在印度非法占领区内。
              西藏总人口为219万,其中藏族211万,占96%。由于绝大多数藏族同胞笃信藏传佛教,因此,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西藏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唐代起,西藏与内地的政治关系就已经确立起来。到13世纪中叶,西藏已正式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后,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继而进行了民主改革,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项事业都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西藏社会发展主要存在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经济问题。西藏自给水平低,连年巨额赤字,严重依赖中央的财政补贴。从1952年至今,国家给西藏的财政补贴高达200多亿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藏大部分重要经济资源都集中在印度非法侵占区内。因此,公正合理地解决中印领土争端,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西藏经济的振兴。二是安定问题。从内政方面看,西藏社会还存在民族分裂势力造成的严重不安定因素。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之所以能闹成一定的气候,从内部因素讲,是“文革”恶劣影响的后果;从外部因素讲,是印度和其它西方势力支持达赖集团进行“西藏独立运动”的结果。印度长期豢养达赖集团,就是企图威胁我西藏稳定,胁迫我们在领土问题上让步。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西藏动乱问题时指出,“有人想把西藏拿过去,我看他没有这个本事”,这就深刻地点明了西藏动乱的实质。
              总之,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状况,是我们进行对印军事斗争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制约条件。              2、中印领土争端情况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600、450、650)。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其中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里。1987年2月20日,印度公然宣布在这一地区成立“阿鲁纳恰尔邦”。以上三段加在一起,我国领土成为中印争议区的总面积为125500平方公里,控制在我手中的仅占27%,被印度非法侵占的达73%。相当于一个浙江省或两个半台湾省,比英阿争夺的马岛大10倍。这样大面积的领土争端,是现代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非法侵占别国领土的最大案例。此外,受印度控制的不丹也强占我国领土约1170平方公里。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3、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
              一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则,中印边境的定界问题本来不难解决。
              二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13年11月,在英国的策划下,英属印度当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私字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就中印边界问题在德里炮制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境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给了印度。这一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民族,从人种、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民族毫无共同之处。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承认过这条线,因此,它是非法的、无效的。英帝国主义也作贼心虚,秘密换文后一直不敢公布于众,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方地图直到1937年才以“麦线”显示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在印度独立之前和独立之初,中印边境按传统习惯线控制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然而,印度独立以后,其扩张野心就渐渐滋生起来了。它公然宣称:喜马拉雅山脉顶部形成的分水岭就是中印之间的天然边界;这条线已经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换文的确认;该线以南地区历来受印度管辖,与西藏无关。在这样的霸权思想指导下,印度把它在东段的实际控制范围从传统习惯线逐步向北推进到“麦线”附近。1951年,印军越过色拉侵占达旺,强迫我西藏地方政府撤出。到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了东段地区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1954年,印度又在这里设立了所谓“东北边境特区”。为了公正解决领土争端,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赴新德里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谋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但印度拒绝了中国提出的一切合理建议。1962年,印度又挑起大规模边境武斗冲突,遭到我严惩。1987年,印度正式在这里成立了“邦”。
              三是双方实际控制线。50年代,印度利用我国的暂时困难之机大举北进,于1959年在东段抵达其单方面主张的“麦线”;在西段,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建立入侵据点,并制造流血事件。为确保边境安宁,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11月7日致信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东边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和西边的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1962年1月15日,周总理在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中,将这条线正式称之为“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这条实际控制线在东段与非法的“麦线”基本一致,在西段与传统习惯线基本吻合。但是,印军无视这条线,他们扩张到哪里,就把哪里说成是实际控制线。1959年后,印军越过实际控制线继续向前推进,并在西段建立入侵据点43处。印度的这种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我方的抵制,从而形成了实际控制线上的斗争。
              旧中国历届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虽然都历来坚决拒绝“麦线”,都谴责英国和印度对西藏的侵略,但都无力加以制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出于和平解决争端的良好愿望,对印度的扩张行为作了苦口婆心的劝导和最大程度的忍让。但印度却把我们的忍让视为软弱可欺,一意孤行。并在中印边境全线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终于触发了1962年的边境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军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忍不拔,浴血奋战,以4个师14个团共43000人的兵力,在山南和察隅两个方向上以及西段,对入侵印军3个师13个旅约5万人发起快速反击。我军以伤亡仅千人和无一被俘的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全歼印军3个旅,部分歼灭5个旅,毙敌4100多人,俘敌3900余人的重大战果,打出了一场高水平的边境局部战争。印军在吃了大亏,老实了许多年之后,于1986年又开始越线向北拱,蚕食我国领土,再一次造成了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1987年4月,我军遵照军委、总部的指示,与印军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旺东、克节朗、朗久等关键地区,采取以进对进的手段,设立边防点,与印军据点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有效地配合了外交斗争,遏制了印军的蚕食行动。同时,也是由于我们的克制,才避免了一场武装冲突。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具体形象地说,就是三条线之争。一是我国政府主张的中印传统习惯线与印度坚持的非法的“麦线”之争,这个斗争决定9万平方公里应当属于谁,中印争端的是非曲直主要原因集中在这两条线的斗争上。二是实际控制线之争,这条线的斗争,又直接关系到中印边境的现状和稳定问题。1987年以来,中印之间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10轮政府级谈判,对缓和边境的武装对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第10轮谈判后,双方在旺东地区各自后撤了两个点,对峙的强度有所减轻,但对于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言,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目前,我在中印边境的控制状况,总体上讲是十分薄弱的,在许多点上,我军都处在印军的瞰制之下。在一些关键地段上,双方对峙仍然是十分尖锐的。              二、对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剖析
              中印争端,是第三世界两个最大国家间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中印之争,不仅是维护我国9万平方公里领土主权,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统一和西藏的稳定。              1、所谓“西藏问题”是帝国主义入侵的结果
              西藏地方自13世纪以来就属于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方政府一直隶属于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在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西藏以前,它同其他各民族地区的政府一道,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领土的完整。数百年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否认过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西藏的宗教各派虽然各自与贵族结合相互争雄,在地方上有时这一派掌权,有时那一派掌权,但都要遵奉中国大皇帝的权力,并取得了他的封赐后才有合法的地位。所以,从13世纪直到19世纪后期的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西藏问题”。西藏地方内部曾经发生过各种各样的纠纷甚至冲突,但都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均由中国中央政府自己解决。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殖民主义在吞并全印度后,不断扩张其势力,向喜玛拉雅山区进攻,企图分割中国侵占西藏,于是才有了所谓的西藏问题。1774年,东印度公司派人进入西藏了解情况,确定了入侵西藏的计划;1888年,英国利用种种借口发动了第一次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亚东方向),正式揭开了外敌侵略西藏的序幕。此后,英国殖民主义者利用他们占领印度的势力,趁中国内忧外患特别是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之机,于1903年11月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即从亚东方向的则里拉入境,于12月21日占领帕里,于1904年4月11日占领江孜,最后英军长驱直入,于8月3日占领拉萨。在英军占领拉萨的前4天,13世达赖已秘密离开了拉萨,清政府革去了达赖的名号,命九世班禅曲结尼马(22岁)代替达赖名号,但班禅不接受,并反对英军入占拉萨。英军正帅荣赫鹏恫吓清政府,逼迫签定了《拉萨条约》,割据亚东以南春丕沟一带我国领土,并向英国赔款50万英镑。这个条约签定后,英军于1904年9月22日撤离拉萨。英军掠走了400多驮珍贵文物。电影《红河谷》就是反映江孜保卫战的一个侧面。              2、中印争端是印度继承英国殖民主义思想造成的              1947年英国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印度实现了独立,结束了殖民地的地位。但印度独立后,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一方面,从殖民地获得独立的印度,要求发展,要求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它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的势力存在着较深的矛盾;另一方面,印度的大资产阶级和英帝国主义培养的统治阶级及其人物,又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但要继承英帝国主义在南亚的地位和特权,而且有着强烈的向外扩张的欲望。在我建国初期,印度政府就一直干涉我和平解放西藏,给我制造种种麻烦。印度政府于1950年10月至11月间3次向我国政府提出照会,干涉我解放西藏。60年代初期发展到对我进行武装入侵。从此以后,直到90年代初期,印军在中印边境的蚕食行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印度的这种霸权行径,完全继承了英国的殖民主义思想。              3、对中印关系的简单剖析              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回顾,我们可以对中印两国关系作这样几个方面的判断:
              第一、中印是亚洲两个相邻的古老大国,有着经受外敌侵略的相同历史和类似的建国条件,存在着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当前,两国都面临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和平相处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有利于亚洲稳定与世界和平。这是我们一贯努力争取的目标。
              第二、中印两国历史不同,走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国社会制度不一样,发展方式也不一样,国家安全观念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两国之间具有竞争和对立的一面。
              第三、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留下的一个历史问题,也一直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障碍。由于历史观念的不同,两国对此在认识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印度当局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主义思想,而且还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构成了两国关系中始终具有对抗性的一面。由于我军在1962年的自卫反击中给印军以沉重打击,使得中印边境保持了30多年的安宁。这本身说明,在中印之间的边境斗争中,军事斗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
              第四、中印边界问题的实质是领土争端乃至西藏的地位问题。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没有放弃把西藏变成中印之间缓冲国的企图。他们同西藏的分裂主义分子在战略上有着殊途同归的利害关系。印度在对华关系中的基本目标,是要先让中国承认它在中印边境东段已侵占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而达赖集团提出的所谓“西藏自治”,其核心是要把共产党赶出西藏,将政权交给西藏原来的农奴主。达赖以印度支持其方案为条件支持印度的主张;而印度则以达赖的方案为本钱要挟我国承认其要求。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我让出对西藏的主权,只是在先后次序上有所区别。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在西藏方向是内忧外患并存。随着印度国力与军力的增强和分裂主义势力的发展,中印边境争端比较容易再度激化。              三、印度的地区霸权战略与对华政策              印度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地区霸权主义者(其余3个为越南、以色列、南非),又是我们的近邻,这就决定了我们和它的斗争始终是长期的、艰巨的。              (一)先谈谈印度的地区霸权战略              印度独立之后既定的国家战略可以归纳为:在南亚与印度洋建立以印度为中心的势力圈;走富国强兵之路,以科技带动经济与国防;先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建立以印度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都有共同目标的地区性集团,并实现对领土要求,成为地区超级大国,然后再争当世界强国。了解它的这个战略目标,对它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大规模的核试验就不难理解了。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当政时就讲过:“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印度的这种霸权主义思想,说到底是从英国殖民统治遗留的精神垃圾中滋生起来的。
              印度的地区霸权战略有这样几条基本原则:一是逐步控制南亚中小国家,首先是控制巴基斯坦,并向印度洋扩张。二是更加灵活地在大国之间搞平衡,使东西方都能结好印度。首先是继续保持同俄罗斯的关系,争取援助和支持;努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以便获取高技术;加紧发展与日本、西欧的关系,以获得经济实惠,并借势提高自己在大国中的地位。三是利用不结盟运动提高声望,扩充称霸的政治资本,力图充当第三世界特别是印度洋沿岸国家利益的代表。四是敌视和排除我国。印度虽然公开表示愿意同我改善关系,和平共处,但暗地里始终以我为主要的潜在对手,在各方面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展开竞争,取得至少能同我国相并列的大国地位。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以武力作后盾,企图通过外交谈判获得有利于印度的政治解决。五是侵占邻国领土。印度的这些立场,经受住了历届政府更替的考验,显示出十足的顽固性,无论谁执政,都是很难改变的。
              印度的国防战略,是与其地区霸权战略相适应的地区进攻性战略。它谋求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军队的现代化,稳步发展对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具有强大威慑形象和打击能力的国防力量,能够同时打击巴基斯坦和对付中国,巩固既得利益,并伺机向周边国家和印度洋扩张。印度的防务专家认为,“对于印度来说,只有将它的军队驻扎在喜马拉雅山顶时,才能确保它的防务”。当前,印军实行“攻势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这个方针,是印度对华战略防御思想的重大发展。具体地讲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一支实战与威慑并重的军事力量,在边境地区保持对我的军事压力。二是以巩固和扩大领土利益为目标,加强在边境地区的蚕食活动,力图保住东段、守住中段、夺取西段。三是有重点地建立攻守兼备的军事部署,准备与我打一场不同强度和规模的战争。目前,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包括中锡边境)地区部署的陆军有2个军8个师共21万多人,而且在纵深(靠近错那方向)还部署了1个军作为预备队;空军有9个飞行联队、1个导弹分队。与6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4倍,已对我形成局部优势(7倍以上优势),远远超过了它防御的需要。而且印军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明显优于我,尤其是空军力量和导弹力量较强。印军现有各型飞机1800架,其中有40架幻影2000,100架米格27,63架米格29,120架美洲虎,40架苏30MK。与我相比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              (二)谈谈印度的对华政策              印度一贯认为,在它的邻国中只有中国能够对它构成严重威胁,并有能力阻止它称霸南亚。因此,印度始终把遏制中国作为坚定不移的长远战略目标之一。这个“遏制”具体讲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利用大国关系遏制中国。在冷战时期,印度主要是通过与前苏联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苏印关系为战略依托,同时利用中苏矛盾来遏制我国。而现在又极力发展印美、印俄关系,利用其对华遏制的共同要求来对我施压。二是利用西藏问题分化中国,企图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中印之间缓冲国”。三是利用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巨大的天然障碍分割我国领土,并对我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印度官方认为,靠印度的力量是不能打败中国的,最好的选择是利用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天然障碍把中印两国隔开。这种以维护自己安全利益为借口,要求分裂别国的霸权主义思想,对印度历届政府的影响是深刻的。多年来,印度插手西藏事务,支持达赖分裂祖国,从根本上讲是基于这一战略考虑,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围绕遏制中国这个战略目标,印度的对华政策是:在政治上以中国为主要对手,企图抵销我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在外交上故作与我改善关系的姿态,而在实质问题上毫无诚意,甚至处处设置障碍;在经济上维持象征性的贸易关系,谋求在竞争中压倒我们;在军事上,企图以优势力量控制边境地区,保住既得利益。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基本点:
              一是千方百计遏制中国;二是排除中国对南亚的影响;三是坚持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并怀有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野心。
              总之,印度的对华政策具有强烈的地区霸权主义性质和反华色彩。因此,即使我们能绕过领土争端或作出单方面让步,也难以实现真正的中印友好。印度推行反华政策的基本手段就是“一面旗帜、三张王牌”。目前,印度在处理中印领土争端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策略是,坚守已经侵占的我国领土绝不退让,并伺机继续蚕食我国领土,借此施加压力迫我屈服;以边境地区的局部军事优势遏制我可能作出的反应;通过外交途径来安抚我们以缓和气氛。根本点是维护既得利益。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印边境存在着不稳定因素,甚至潜藏着武装冲突的危机。              四、对加强对印军事斗争的几点思考              从1959年算起,我们的对印斗争至今已近40年了。40年来,我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胜利,积累了斗争的经验。回顾对印军事斗争的历程,自50年代起,印度从阻止我军进藏,加紧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要求保留英国殖民当局在西藏的特权,发展到策划西藏武装叛乱和支持分裂势力,激化了两国矛盾,挑起了大规模的边境冲突。这段历史,迫使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这场斗争的实质。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印边境军事斗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印度迈进核门槛后,对我国家安全带来的新威胁,需要我们在吸取对印斗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树立新观念,寻找新对策,有效地把握对印斗争的主动权。              1、正确分析形势,充分认识对印斗争的战略地位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试验,在南亚地区导致了核竞赛,同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震惊,这无疑会给我对印斗争带来新的影响。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委关注的重点是对台斗争问题,而台湾问题最终解决,必须依靠我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威慑力,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这是最为有利的办法。除此之外,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看,与我有直接的根本利益冲突,能够对我构成威胁的主要是印度。虽然这种威胁是潜在的、局部的,但我与印度围绕领土争端展开的斗争,是国家主权利益之争,是民族之间一对不可调合的根本矛盾。历史经验已经证明,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中印领土争端,保证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只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中印领土争端的最终解决,只能依靠军事手段。因此,应在保证主要战略方向军事斗争需要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战略布局,腾出一些力量来加强对印斗争,改善中印边境防务薄弱的状况,为运用军事手段解决中印领土争端创造较好的条件。              2、从全局着眼,合理确定对印军事斗争的目标
              在中印边境军事斗争中,40年过去了,但我国领土被侵占的情况基本没有改变,军事斗争长期被动的局面未能扭转,我在力量对比中的差距还在拉大。确定对印军事斗争的战略目标,必须要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服从主要战略方向军事斗争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去确定对印斗争的基本目标和最终目标。从基本目标上讲,就是要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对周边安全环境的要求,依靠驻藏部队自身的力量,应付中小规模武斗冲突,确保边境稳定。这个目标的着眼点,就是以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重,保证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受冲击,不影响主要战略方向的军事斗争准备。以谋求边境相对缓和,稳定边境现状,立足西藏境内的军事力量应付战术规模的军事冲突。从最终目标上讲,就是要围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打赢中印边境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部分或全部收复中印边境东段的领土。这个目标的着眼点,就是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从根本上解决中印领土争端为目的,立足有关战区的力量完成任务,以保证不牵动国家建设的战略全局,不给主要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带来被动。              3、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灵活的对印斗争策略
              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和我边境军事力量状况以及中印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中印争端的解决需要时间,当然我们也有条件争取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
              首先,要确立灵活的策略思想。这个策略思想,我认为就是“刚柔相济,针锋相对”。即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发展,把解决东、中西段领土争端问题联系起来,通盘考虑。既不急于用军事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又要针对印度的霸权行为和情况变化,敢于与印度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谋求边境相对缓和的前提下,加紧对印斗争准备,尽快把各项建设搞上去,创造对印斗争的有利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则要把对印斗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各种斗争手段加以解决。
              其次,要注意发挥外交手段对印度的遏制作用。比如,可充分利用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和禁止核试验的强大舆论,进一步揭露印度的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野心,争取国际社会更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为有效遏制印度扩张,公正解决中印争端创造有利条件。又比如,可充分利用印度与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的矛盾,发挥“大外交”的作用,尤其要进一步改善我与美、俄的关系,争取它们不插手或少插手。再比如,可以采取“依靠两边,拉住中间,遏止制印度”的策略,放手支持南亚中小国家反对印度的称霸,进一步发展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加强与缅甸的合作,维护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国的独立地位,尽可能牵制和消耗印度的扩张力量。此外,印度公开支持越南侵占我南沙群岛,支持达赖集团在境内从事西藏分裂的活动,我也可以针锋相对,激化其党派或民族间的矛盾,对其实行“分化”、“弱化”等等。
              再次,要加强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的协调配合。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并适应外交斗争的需要,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但同时,外交斗争也应关照军事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外交上调整具体策略和方针可以比较快,难度也相对小些;而在军事斗争上要作相应调整的话,周期就比较长,困难也大得多。因此,在外交形势好的时候,可以根据长远需要维护军事斗争的地位;当谈判桌上遇到麻烦,需要运用军事手段配合外交斗争时,应恰当地向有关战区的部队特别是边防部队赋予任务和提出要求。              4、适应斗争需要,加强对印斗争的军事建设
              江主席在有关讲话中指出:“虽然印度进行核试验并不影响整个国际格局,也不会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但毕竟从一个方面向我们敲起了警钟。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柱石,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保卫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大历史使命。军队只有适应新的形势,把各方面的建设搞上支,才能担负起这一重任。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紧工作,应兴则兴,应革则革,不能迟缓,不能松懈。”对印斗争的军事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力量建设、武器装备建设、战场建设、后勤建设等等,都需要切实加强。军事力量作为政治外交斗争的坚强后盾,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中印争端的最终解决,取决于中印双方国力和军力的对比。在中印边境地区我仅有克制是不行的,尤其是缺乏以实力为后盾的克制,容易被对方理解为示弱,这一点,已经成为印度长期以来得寸进尺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慎重地考虑对印军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要本着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要求,针对边境地区的实际和对印斗争的特点,平战结合,军民共建,长期建设,逐步完善,全面加强边防建设,为实现对印军事斗争战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中印将在明年10月前成立专门小组解决边境问题
      综合新华社电 中印两国昨天表示,将在2007年10月前成立专门小组,尽快解决边境问题。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前,双方继续维护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印度总理辛格会晤后,中印昨天发表联合宣言指出,边界问题的早日解决符合两国的基本利益,因而应将其视为战略目标。
        声明说:“双方致力于通过和平途径,以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积极方式解决悬而未决的分歧,包括边界问题。同时确保这些分歧不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胡锦涛在会晤辛格时就边界问题提出建议:“遵循政治指导原则精神,和平友好、平等协商、互相尊重、互相谅解,早日谈成一个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框架,为最终解决边界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双方在宣言中表示,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已经采取步骤,并将继续努力,争取在2005年4月11日签订的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协定的基础上解决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将早日商定一个适当的框架,以便最终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包括中印边界各段。”宣言说,“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将根据1993年、1996年和2005年协定的规定,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在特别代表会晤的同时,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应加快工作,包括澄清和确认实际控制线和落实建立信任措施。双方同意,在已商定的参数基础上,尽早完成交换标明各自对整个实控线走向认识的地图的进程。
        同时,双方将在中印边境地区共同商定的地点促进跨境合作,将两国边境从划分两国的界线变为联系合作的桥梁。在这一背景下,中印边境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近期恢复的通过乃堆拉山口的边境贸易。双方将加强现有的边境贸易,同时继续探讨在中印边境地区增开贸易路线的可能性。
        此外,中方还将为印度香客赴神山圣湖朝圣提供更多便利。双方将探讨增开一条朝圣路线的可能性。
        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辛格也表示,印度和中国将共同努力,争取早日解决几十年的边境争端。“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加强和深化我们的战略伙伴关系。”辛格说。(来源:东方早报)
         中印边界问题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人素以“贵和”而著称,“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冤家宜解不宜结”等格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部分。因此,尽管中国与印度至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分歧,但在踏上印度国土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依然强调“中印合作不仅给两国带来机遇,而且将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但就在胡锦涛访问前夕,两国之间却发生了意外。中国大使孙玉玺接受印度电视台专访时,声称印度东北的阿鲁纳查省是中国领土。此言立即招致印度官方与学者强烈抨击,并要求中国召回大使。
        孙玉玺随后解释说,两国边境问题需要双方妥协,而“中国已准备这么做”。孙玉玺表示两国经由“友好磋商”,可以在历史留下的争议问题上找到“双方共同接受和满意”的解决办法。
        孙玉玺的改口谈话,是在十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访问印度前夕。因此,被看成是中国有意息事宁人,暂时搁置这项突如其来的争议,印度官方对此也心领神会。
        这场意外给胡锦涛的访问蒙上一层阴影,事关中国希望谈及的边界问题。这一问题自1950年代至今都未得出结论,双方各自宣称对目前仍在对方手中的领土拥有主权,这一陆上边界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安全隐患。
        印中两国的边境问题主要源自1962年的短暂边境战争,印度最终落败,并声称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即印度西北边境的克什米尔部分地区)是自己的领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则认为印度控制的阿鲁纳查省霸占了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导致边境争端至今未能解决。从1989后,中印双方曾先后有过十五次谈判,但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长孙士海研究员认为,中印边界问题不仅涉及领土问题,还涉及宗教、文化和历史因素,谈判将长期而艰巨。
        中印之间难解的边界争议,包括复杂的是克什米尔和西藏问题。克什米尔目前由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分治,而在印巴两国的克什米尔纷争中,中国明显站在巴基斯坦一方,不但在巴属克什米尔地区增加经济活动,并且从未对印属克什米尔的控制权表示任何认同。
        而中印两国边界问题最主要的部分则是西藏问题,中国有意藉这次胡锦涛的到访,再度寻求新德里保证无意打西藏牌对付中国。有分析家指出,中国最在意的便属达赖喇嘛和西藏流亡组织问题,这又与流亡印度政府的藏人组织有关。
        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依2003年6月访问北京时曾宣称,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停止在国际机构抗议西藏的侵犯人权问题。中国为表示感激,也宣布原本政治中立的锡金主权属印度所有。而且,北京虽然已经与达赖喇嘛的代表有过多次非正式会谈,但对印度至今庇护达赖喇嘛四十多年的意图仍然无法释怀。(左图:中印边界战争)
        虽然边界问题并未能如胡锦涛所愿成为此次访问印度的重要议题,但他向外界展示的是,中国并不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孙大使的改口也是基于此。
        与以往一样,胡锦涛此次在周边战略上所展现的依然是睦邻政策,努力与邻国加强友好合作关系。“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谐。”
        这一外交政策得以实施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拥有漫长的边界线和上千年的历史,中国的目的是希望避免发生军事冲突,损害到国力和经济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都要讲究和周边国家搞好关系,以得到安宁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周边的邻国很多,可以说是世界上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周边情况也比较复杂。
        为此,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周边区域合作,并已经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而在一些周边次区域合作中,中国也非常积极,如大湄公河区域合作、图门江区域合作等等。
        中国目前已经与几乎所有的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与邻国通过谈判解决了90%以上的陆地边界问题,有争议的陆上边界已由原来的十五条减少到三条。
        但是,中国政府也有自己的忧虑。过去几年,中国实施睦邻政策,对印度不断展现友好,但是,印度一方面在大战略上“以美制华”,一方面在经贸方面限制中国。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多次指出,中国的投资活动受到印度政府的限制,敦促新德里取消对中国设立的不公平限制。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多家印度公司在中国两千多个项目中投资,但只有五十多家中国公司打入印度市场。
        除印度的边界争议外,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台列岛也存在主权争议,与越南的边界争议也仅仅是刚刚取得成果。此外,中国在南沙群岛的领土争议仍不能达成共识。但西方军事专家指出,当其它国家更具侵略性,或者是在南沙发现更大和更多的石油等天然资源,又或者是第三国的介入,南沙将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地区性冲突。
        因此在睦邻政策的基础上,有专家建议,北京难以拿回失去的东西,但也不能轻言放弃,任何一任中国领导人都担负不起丢失领土的责任。也不要以为轻言放弃,就可以换来中印永久友好。因此,北京在对边界谈判还要从长计议,寻求中国的最大利益,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可以等,不必急。          印度对中最猖狂的一次叫嚣!         眼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在印度、巴基斯坦访问,但这两天印度的各大媒体在大肆鼓吹和挑衅中国。如印度东方快讯刊发了“我们把中国赶跑了”了的文章称:《中国没有抢夺锡金的机会。我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而中国人只能老老实实躲在家里“所谓韬光养晦”。我们现在可以为美国提供逼近中国的道路。开拓打击边界的最佳途径。事实上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基本可以解决中国西藏问题。锡金邦问题我们2003年正式解决了,中国当局最后一个被迫承认了我们的锡金邦。这是本世纪以来我们获得的又一次杰出胜利。但是它离开上一个胜利(60年代中印战争)实在太遥远了。
        目前我们的东部部队总兵力有7个现代化的“数字化”陆军师。装备有亚洲最先进的T80U型主战坦克450辆、BPII型战车400辆、武装直升机AH1S124架。这样强大的军队,面对中国在西部仅有的1个野战集团军约20万人。他们那些部队,士兵士气低落,士兵与长官时常因为“金钱”而相互殴抖。他们没有先进的指挥通信系统。目前还是大多数依靠老式B88C型通用电台。但是,我们国家的最新的武器已经可以开始部署在哪里,这对于震慑与打击中国部队,是起到了极大的好处。目前,我国在与俄罗斯精密协商,商讨购买引进新型的导弹防御武器DO1M1。这是中国人拿不到的最新武器。
        在东部地区,我们派驻了60架先进的Su30战斗机120架、SU27战斗机153架。这远比中国部署在云南的要多得多。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有最强悍的国际武力同盟美国和日本,他们都是完全支持与鼓励我们与中国这个落后世界100年的国家做斗争的。目前日本正在东海海域实行对华威逼胁迫政策。美国在逐一步开始进入渗透南部海域。而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逼迫中国最终将西藏分化和独立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象在锡金那样,再一次进兵西藏。然后再逼迫中国当局交出新疆青海。随即我们进一步威逼至甘肃。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我们国家的历史使命,建立大印度支那联邦。虽然中国军事庞大,但是,中国人目前十分惧怕战争,他们的后期领导人认为:钱是第一位的。而国家战略必需要让位给国家赚钱。30年来中国军方武力建设退化程度已经达到了高潮。他们的陆军至今还在使用前苏联制造的T55型坦克。空军除了少数部署在东部的经济要地的先进战斗机以外,余下的依旧是老式的米格21系列。
        在核武器部队方面,中国绝对不敢首先使用核武器即便是我们拿下了他的西南战略基地云南,他们也只能把部队转移。这主要归功于我们拥有强大的世界同盟。完成大印度支那联盟以后,印度将成为亚洲新的主导国家,我们届时也可以成为联合国第6大常理国。接下来就是解决巴基斯坦问题。这个无赖国家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目标。中国自然不敢真的出兵,他们害怕。因此,最终我们以武力解决巴基斯坦问题就变成可能》。
        印度的媒体是印度政府的代言人,在眼下双方正在进行划界谈判之时,其明显是没有诚信与中国谈判,而且印度早已将东段争议区的九万平方公里领土成立了东方邦。并对西段三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提出要求。并声称“中国不归还西段所占国土”将没有谈判的余地。这明显就是挑衅中国。我认为谈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边界争端了。
         62年中印大战后,中国军队守不住全部藏南地区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我军大获全胜后,奉命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控线。在中印边界西段,这条“1959年11月线”就是中印传统边界线,但不包括约450平方公里的巴里加斯地区。战后我军撤出巴里加斯。
        在中印边界东段,“1959年11月线”就是麦克马洪线。我军于1962年12月开始撤军,到1963年初全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线(即麦克马洪线),并又后撤了20公里。印军随后又一次全部占领了麦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我军战后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撤军,近些年来倍受争议。
 
        一.战后我军能守住全部藏南地区吗?
        对于东线我军战后该不该撤回的问题,国内近些年一直有争论。一种认为应该撤回,另一种认为不该撤回,应就地坚守并向藏南移民,双方各有各的道理。
        那么,1962年战后,我军究竟能不能守住全部藏南地区呢?
        答案是:肯定不能!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那样做,我们就把劣势全部留给了自己,把优势全部送给了印度。在印度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与之进行对抗。这样,我们绝对持久不了。
        让我们先看一下停战前我军在藏南地区的进展情况:
        中印边界东段我军主要作战区域一个是麦线西端的克节朗-达旺-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这里是中印边界战争的主战场;另一个是麦线东端的瓦弄地区。在这两个地区,我军已接近传统习惯线。在麦线中部地区,中印双方投入兵力都不多,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由麦线向南推进了一些。到毛主席下令停战之时,我军没有全部收复麦线以南有争议地区。(参见图二)
        当然,如果不是奉令停战,以我军当时的作战态势及印军全面崩溃的情况,我军继续前进收复全部藏南地区,甚至打入印度阿萨姆平原,饮马布拉马普特拉河,是绝无问题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藏南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敌我双方在藏南山区都不可能投入大规模部队作战。
        我军进攻时,在主要战场是沿着两条河谷走廊向前推进的,即西端的达旺走廊和东端的瓦弄走廊。在这些地方,敌我双方都无法展开大兵团作战。我军投入较少兵力,就能打到传统习惯线附近。
        在洛隅地区,我军也是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向前推进的,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双方投入的兵力更少,根本就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斗。
        我军反击时投入的兵力大约3万人,印军投入的兵力也大致相当。
        但是,如果我军战后打算据守全部藏南地区,那就必须沿着全长650公里且无险可守的传统习惯线布防。我军背后,是荒无人烟、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的藏南山区,前面是一马平川、公路、铁路网络齐全、富饶的印度阿萨姆平原。
        防守650公里长的传统习惯线,我军肯定要投入至少20万部队才勉强够用。这么多部队,后勤给养、武器弹药供应如何满足?而且,由于交通不便,我军只能分兵把口,被动设防。而印军反倒可以利用阿萨姆平原便利的交通条件,随意调动部队、集结兵力,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以优势兵力向我分散守军发起进攻,而且印军不用担心什么后勤补给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劣势全部留给了自己,把优势全部送给了印度。在印度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与之进行对抗,我们能持久吗?对我军,这绝对是个灾难!
        我们连守都守不住,还谈什么移民?
        现在网上有网友提出当初我们应该攻入阿萨姆平原,堵住印度恒河平原通向阿萨姆平原的那个不足40公里宽的通道,不让印度军队进入阿萨姆,这样我们就能保住藏南地区。还能利用阿萨姆平原以战养战。
        此方案其实更无可行性。我军当时的确有可能占领阿萨姆平原,但长期据守根本无可能。而且此方案涉及到极其复杂的国际问题,所以,如果不是中印两国全面开战,此方案根本不能考虑。
        所以,1962年中印边界战后,我军是不可能守住整个藏南地区的。既然守不住,当然应当后撤,但是我军是否非要撤到麦克马洪线呢?
        答案是:我军不一定非要撤到麦克马洪线!        二.刘伯承元帅曾建议回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
        对于战后我军后撤,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中印边界东线,我军可以放弃一些不易坚守的地区,适当后撤,但绝对不应撤回到麦克马洪线。
        很多网友可能不知道,从传统习惯线到麦克马洪线之间的藏南山区有几十公里到一百几十公里的纵深,我军不是只有传统习惯线和麦克马洪线两个选择。
        前文已述,我军只在达旺、瓦弄等三个地区向前推进,没有占领全部藏南。所谓战后撤军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上述三个地区撤不撤军的问题。(参见图二)
        1.守西山口还是守邦迪拉?
        首先我们看一下克节朗-达旺-西山口(色拉)-德让宗-邦迪拉方向,在这一方向我军向南一直打到查库,接近传统习惯线。那么,我军是否可以就地坚守查库,保卫胜利果实呢?肯定不行!原因很简单,此地离印度平原太近,不易坚守,我军肯定需要后撤。那么,是否一定要撤到麦线呢?完全不需要!我军可有两个选择:一.守邦迪拉山口,二.守西山口。
        守邦迪拉山口,将德让宗、西山口、达旺控制在我方手里。从多收回些领土角度看,这是最佳方案。但从军事上讲,守邦迪拉有多大胜算则不好说。
        守西山口(色拉),可以保住达旺,从收回领土面积上讲,不如守邦迪拉。但此地是天险,离麦线近,利于我军防守。西山口以南的德让宗是个交通枢纽,无险可守,印军不可能长期屯重兵于此。所以,守西山口也可“看住”德让宗。从后勤补给上讲,守西山口与守麦线没有太大差别,从利用达旺的资源来讲,守西山口可能更好。所以这一方案应该是最佳方案。
        2.要不要守瓦弄?
        我们再看一下瓦弄地区,反击战中,我军占领瓦弄,兵锋抵达传统习惯线。但在传统习惯线上,我军无险可守,肯定要后撤。瓦弄地区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瓦弄距麦线不远,完全可以坚守。
        3.麦线中部,稍退即可!
        在麦线中部,我军只占领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由麦线向南推进了一些,离传统习惯线还有很远距离。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印军不可能投入大部队与我争夺,我军根据情况稍微后撤即可,在麦线以南守住几个据点即可,没必要撤到麦线。
        据说刘伯承元帅曾建议后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这说明对于后撤之事,政府高层也有不同看法。
        现在网上有些文章说我国撤军时放弃了不易坚守的地方,但重要的关隘、高地都没放弃。可惜,这只是个良好的愿望!         三.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
        我军不撤回到麦线,首先从事实上否认了麦线的合法性,也能为以后的边界谈判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时我们有一句名言: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我们在中印边界战场上得到的土地,战后又放弃了,这只能让印度认为我们没有实力去保住它。我们还能通过谈判再要回来吗?         四.大雪封山、后勤困难是撤回到麦克马洪线的理由吗?
        目前网上支持战后撤军的理由无非以下几个:
        1.战略重点问题
        2.大雪封山
        3.印军准备反攻
        4.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
        5.三年经济困难
        6.国际环境不好
        上述理由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绝不是我军撤回麦线的充分根据。
        1.我国的战略重点的确不在中印边界地区,但印度的战略重点就在这一地区吗?未必吧。它的重点在印度洋,在巴基斯坦,藏南地区恐怕不是它的第一战略重点吧?
        2.大雪封山,这个理由被无数次提到。但很少有人认真想一想,大雪封山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大雪封山主要发生在麦线以北(包括麦线)山区。
        麦线以南有争议地区按我国行政区划,主要在错那、隆子、墨脱、察隅等县境内。而这几个县的北面都有雪山。比如,墨脱县以北有著名的南迦巴瓦大雪山;察隅县以北、以东都有雪山;错那以北也有雪山。(参见图五)
        所以说,我军撤到麦线,照样会受到麦线以北山区大雪封山的困扰,如果想摆脱大雪封山,只有从麦线再往北退,退过雪山区。这可能吗?
        最可笑的是,麦线以南的西山口也有大雪封山。也就是说,如果印军不北越西山口,他们没有大雪封山困扰,但如果他们进入达旺,他们背后也有大雪封山问题。可印军偏偏占领达旺了!
        3.印军准备反攻,这个说法不符合事实。我军歼灭的是印军王牌部队第4师,而且是在前后不过十几天的时间里摧枯拉朽般地一举击垮的。当时,印度国内一片惊慌,印度政府甚至作出了阿萨姆邦会被中国长期占领的最坏打算。他们哪里会组织什么反攻。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国的38集团军在不过十几天时间里被一支数量和装备都不占多少优势的印度军队彻底打垮了,我们会受到怎样的震撼,我们会想到马上组织军队去反攻?印度当时的确做了全国总动员,但那是为了防止我军继续进攻印度平原,打到新德里。
        4.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三年经济困难,国际环境不好,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但这些问题如果我国领导人想要解决,也是完全能解决的。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藏南地区靠近印度平原,印度后勤补给很方便,其实这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印度当时在藏南地区作战,后勤补给也很困难。
        本文图三,引自1962年边界战争时印度第4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所著The Fall of  Towang(中译本《一个印度侵华将军的自白》)。我们看看普拉沙德是怎么说的:
        ......相形对比,中国的准备远远胜过我们。中国以其独特的作风在西藏东部广泛实施公路和机场的修建计划,这对于印度是有深刻影响的。公路网能使中国集中和维持大兵团直达边境。这对中国来说,是不难办到的;因为西藏那边的地形是一片高原,许多地方很平坦,便于军车行驶。在这样的地面上修路,不会成为大问题。达旺突出部以北的地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反,在我们这一边,必须越过丛林密布、阴雨连绵的几座崇山峻岭,才能到达主要的分界线区域,而中国人可沿雅鲁藏布江一线长驱直入,几乎直达我们的边境。他们只要进行有限的工程,就可使现有的驴马小道行驶车辆。显然,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对抗....”
        普拉沙德所说,不排除有为印军战败寻找借口的成分,但作为实际经历了1962年边界战争的印军一线高级指挥官??结论要更接近实际。
        我军如果守在传统习惯线上,印军的确没有后勤问题。但如果我们退到藏南腹地,印军当时在藏南山区的后勤问题恐怕不比我军更少。按普拉沙德的说法,让人反到觉得是我军更占有后勤保障方面的优势。
        其实,即使我军退到麦线,也照样存在运输线长、后勤保障困难的问题。
        1969年,我国与苏联因珍宝岛冲突,关系骤然紧张,战云突起,中共中央曾认定苏联要对我国实施军事进攻,在全国进行疏散,全军进入几个月的紧急战备。此后几年内,国家财政支出1/4  以上用于军事项目,军队总员额上升至600 万人以上并长期保持巨额支出,战备耗费之大是新中国成立后空前的。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我国正值WG,经济好吗?在南面,我国支持越南抗击美国,在北面几千公里长的边界上,与苏联全面军事对峙,这是什么国际环境?
        这样坏的经济,这样差的国际环境,如此之大的战备耗费,我国不是也没垮吗?        五.我军撤回麦克马洪线的真正原因
        1.我国政府在五、六十年代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思路
        建国后,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边界问题的方针是:
        (1).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疆域采取尊重现实的态度,承认实际控制线,不以武力改变已有边界现状。
        (2).在承认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划定边界。
        由于种种原因,中印两国政府就边界争议正式摊牌是在1959年。1959 年3 月,尼赫鲁致信周恩来,要求将有争议的12.5
      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划归印度。同年8月和10月,印军挑起东线的朗久事件和西线的空喀山口冲突。11月7日,周恩来正式向印度提出双方在边界实际控制线各后撤20公里以避免冲突的建议。这就是1959年11月7日双方控制线的来历。
        这条控制线,在中印边界东段就是麦克马洪线;在西段,是中印传统边界线。
        1960年周恩来、陈毅访问印度时向印方提出的“以东换西”或“弃东保西”方案,也是以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控线为基础提出的。按照这一方案,我国政府实际已经放弃了麦线以南地区。
        但尼赫鲁坚持索要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使得中国政府这一巨大让步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1962年边界战争后,我军虽然占领了部分麦线以南争议地区,但这一地区是我国政府已认可的印度的实控区,我们不打算以武力改变现状。于是,我军便全部撤回到我们自己宣布的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控线。并打算以此为基础,重开中印边界谈判,尽早解决边界问题。
        2.印度的原则
        但是很可惜,印度并不承认、也不打算遵守我方提出的这个实控线。印度的原则是:
        印度认为边界线划在哪里对他们有利,就应当划在那里,不必与中国协商;
        印军推进到哪里,那里就是印度的实控线;
        实际占领的主权,80%会得到国际承认。
        从80年代以后印度又开始蚕食麦线以北我国领土来看,印度没有改变其对待有争议领土的原则。
        我个人认为,我国政府的这套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办法,不一定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也不一定有效。原因有三:1.争议领土面积太大;2.在1949年10月1日前,中印双方并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实控线;3.印度有其自己的行为准则。
        由于印度是按照别的行为准则行事,并不接受我国的“实控线法则”,我们这么做不但达不到应有效果,还会给对方传达错误信息,最后适得其反。我们吃了大亏还没解决问题。
        我们在战前提出的以东换西方案和战后无条件撤回到麦线,都属于这种给印度传递错误信息的做法。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这样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图1.1962年我军收复藏南地区示意图。
        图中红色区域是藏南有争议地区,图左边的作战地区是达旺-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图右边作战区域是瓦弄地区;中间的作战区域是麦线中部洛隅地区。
        白色线代表我军最终抵达位置。
        图2.西山口实景
        图3.错那、隆子、墨脱和察隅等县示意图
         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两国正在拟定边界框架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前夕,《印度展望》周刊采访了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其中谈到了两国关系以及一些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国防合作新内容
        记者:该如何看待胡锦涛主席此次访问印度?
        孙玉玺:胡锦涛主席此次访问印度是两国友好关系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我们两国已经宣布成为合作伙伴,我想,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正在努力使得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具有实质性的内容,无论是政治领域、经济合作方面、文化交流,甚至在国防领域也有信心增加新的内容。
        记者:您能否再明确点?
        孙玉玺:关于上面的这些内容,我想,当两国领导人会面的时候将会讨论的,在这些领域开展合作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        两国关系非常重要
        记者:中印两国关系中,中国优先看重的是什么?
        孙玉玺:印度是我们的重要邻国。印度是一个大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是一个大国。我们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人口总和达到了24亿,占据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两国进行合作对促进两国的发展非常重要,也可以使两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这也同时意味着使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受益。中国向来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及邻国开展外交关系。而印度既是中国的邻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记者:那么按照任务和目标来说,中国优先考虑的是什么呢?
        孙玉玺:政治上,在国际与地区事务上,我们需要更多地协调和合作。我们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同时,中印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我们曾经共同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中国正倡议建立和谐世界。我认为,中国和印度能够共同对此作出贡献。因为我们两国都是亚洲文明古国,而这个世界正在远离和谐。我们应该共同致力于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人民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包括环境保护问题,我们都能为这些作出努力的。
        印度制定经贸文件
        记者:目前印度不愿将一些涉及到安全方面的项目交给中国公司,似乎存在着对中国的担心。中国感觉到这种现象吗?孙玉玺:中印经济合作发展得很迅速。目前,印度已经变成中国公司最大的外包市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公司拿到了最大的道路建设、电站、煤气管道和电讯方面的合同。中国公司在这儿已经很活跃。但是,你知道,在经济发展期间,一些问题有时候会出现,我们需要很快地克服它们。前不久,我很高兴地听到印度新外交部长阁下表示,印度的政策不会歧视任何中国公司的。因此,我希望一些问题将会在预期内被解决。
        记者:这样的书面文件会很快被制定吗?
        孙玉玺:是的,他的确制定了这样的文件。我很感激他这样做。
        正在拟定边界框架
        记者:您关于印度东北部的阿鲁纳恰尔邦的谈话已经在印度激起了激烈的争论,尽管您所说的是中国从1959年开始就坚持的立场。您是如何看待这场争论的呢?
        孙玉玺:那天我们是在讨论历史问题。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立场很明确,已经写进了去年签订的《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文件之中。
        我们的立场是,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我们必须相互调节彼此的立场。那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准备好作出让步。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些边界问题谈判。
        记者:您有什么可以支持您关于阿鲁纳恰尔邦的立场吗?
        孙玉玺:涉及到很大的争议区域。我们不得不将细节问题留给政府代表去协商。如果你想知道具体是哪些地方,看看地图就知道了
        记者:中印边界谈判原则第7条就明确规定,在解决那些争端地区的人口问题时,需要考虑和讨论很多事情,怎样运用于达旺问题?
        孙玉玺:我想那都是需要政府代表去协商的。我并不适合去明确地评论。
        记者:中国怎么看1962年之后印度议会决议所说的印度将收回让给中国的领土?
        孙玉玺:不,那是你们的决议,是你们议会的文件。我们有我们的。我们有我们的宪法,也有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我们两国有不同的立场。那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谈判,那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争议的地区。
        记者:当我们重新启动边界框架协议谈判的时候,什么样的方案会被最终拿出来,一揽子还是分阶段?
        孙玉玺:现在,我们的两国代表正在拟定框架。在这之前,明确说在任何区域需要让步还为时尚早。
        密切关注美印核合作
        记者:中国认为印度和美国的核合作将打破地区平衡吗?
        孙玉玺:那是印度和美国的双边交易,我正在密切关注,不过那是一个双边的交易。
        记者:因此,在中国看来,对这样的合作根本不需要什么反响?
        孙玉玺:我们愿意看到两个国家发展双边关系,愿意看到他们彼此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任何双边关系的发展不应该针对第三国。我认为,印度和美国正在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和政治上稳定的环境。我们也有同样的目标。我们能在这个领域进行合作。任何危及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做法,我们都会努力去避免。
        记者:中国对印度目前针对中国商人和劳工的签证制度有什么看法吗?
        孙玉玺:实际上,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公司的抱怨,但是我也注意到,近来印度相关的政府部门正在努力简化这种签证手续。我很高兴地看到这些努力。我希望,这些问题会被解决得更好。
        冷战思维仍在作怪
        记者:什么时候印度将被邀请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呢?
        孙玉玺:印度目前已经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要想成为正式成员国,这需要上海合作组织目前所有成员的一致同意。这将需要一些时日。目前中国已经被接受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的观察员,我们也正在申请成为正式成员。这同样需要该组织成员国来决定。
        记者:如果印度随着与美国的接触被拖入某种遏制游戏,例如印度参与在马六甲海峡巡逻,中国会有感觉吗?
        孙玉玺:我认为,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冷战思维仍在作怪。我也注意到,美国总统和印度总理曾声明,他们不会遏制任何国家,他们不会遏制中国。而且中国也不能被遏制。我很欣赏这些声明,我相信他们表达了真正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