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宋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05:02
 百家姓之--宋姓         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  宋姓分布图
寻根溯源          1、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         2、为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如《五代史》载,五代时辰州(今湖南沅陵)蛮酋有宋姓;清贵阳府有宋姓土司,得姓于元朝;清满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沈阳、牛庄、铁岭的满洲人改宋姓;清高丽人(今朝鲜族)改宋姓;明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名一诚。 

得姓始祖         微子启。宋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支属后裔。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卢氏), 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 ,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见《中坜宋氏族谱序》),此系后裔广布,可谓北及京鲁,南及江浙闽粤。北宋时的宋庠、宋祁兄弟从湖北安陆迁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总之,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太广泛,而宋代以后,宋姓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宋姓可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了。 如今,宋姓分布广泛,在山东省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全国汉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郡望堂号  宋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诸多郡望如下: 1、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2、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县);3、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4、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敦煌;5、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6、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7、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8、乐陵县,治所在今山东乐陵;9、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堂号:“京兆”、“赋梅”、“善继”、“秉德”、“玉德”等。 

宗族特征 1、宋姓虽成姓较晚,但历代也是名家辈出,出类拔萃。2、字行辈份严谨明了。如广东鹤山宋氏一支为:“肇从扬,有道以善悦缘纲,本懿美成芳;远明辉,振彩常,英华昭世德,礼义集祯祥。”又一字字行为:“祖泽光,文浦家传业永昌,富贵同荣耀,修齐庆福长;举贤良,大宗显达绍书香。” 

名人精粹
         宋玉:战国时楚国人,文学家,屈原的弟子,工于辞赋,擅长音律,《九辩》、《招魂》为其代表作,开创了后代诗人悲秋的主题。宋义:秦末人,战国时燕人宋无忌之后,为楚怀王上将军,封武信侯。宋王景:邢州南和(今河北)人,唐代贤相,历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与姚崇并为名相,时称“姚宋”,对造就开元盛世颇有贡献。宋之问: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代诗人,以善五言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并称“沈宋”,其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影响,明人辑有《宋之问集》。宋祁:安陆(今属湖北)人,后迁今河南杞县,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佳句,得“红杏尚书”之美称。与其兄宋庠并称“二宋”。宋钰:福建莆田人,明代书画家 ,擅画山水,尤擅画松树,遒劲秀挺,为世人称誉,兼善分隶,苍老雄健,骨法崭然。宋克: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法家,与宋王遂、宋广并称“三宋”。宋克擅画墨竹,与杨维翰、王绂、夏昶合称明代墨竹四大家。宋濂:浙江义乌人,明代文学家,曾主修《元史》,全书二百一十卷,著述甚丰。宋应星:江西奉新县人,明代科学家,所著《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是一部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性的科学巨著,在国际上也影响甚巨。宋教仁:湖南桃源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曾帮助孙中山改同盟会为国民党,后被袁世凯暗杀于上海,年仅三十一岁。宋哲元:山东乐陵人,冯玉祥五虎将之一,曾任热河都统和陕西、察哈尔、河北省政府主席及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并称宋氏三姐妹。海南省文昌县人,蔼龄适孔祥熙、庆龄适孙中山、美龄适蒋介石,其弟宋子文曾任国民党财政部长,四大家族有其三,风光显赫,世所罕见,缺之则无民国史

宋姓起源参考之二 

       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二。宋姓出自子姓,是黄帝的后裔。宋姓的始祖是商王乙的儿子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第三十代帝王乙的儿子,名启,封于微,是纣王辛的哥哥。因为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见进谏无效,便假装生病,不再参与朝政。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商朝旧都商丘附近的土地封给了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七百多年以后,宋国被齐国联合楚国和魏国灭掉。亡国后的宋国子民,有的就把宋作为自己的姓,从此姓宋。宋姓在隋朝以前已经分布在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地,唐初,宋姓开始进入福建,四川和广西。南宋时期,赵构南逃,宋姓也跟着发展到浙江,江苏,湖南和广东,到清朝康熙年间,福建和广东的宋姓开始进入台湾。宋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介休,安众,长安,豫章,章陵,青州,沛国,钱塘,乐陵,五华,梅州,潮州等。 

二、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         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         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          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家乘谱牒 

五、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得姓始祖 微子启。宋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支属后裔。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
        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宋:微子封于宋,其子孙以为氏 乐:乐氏之先,与宋同姓 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 
微:微子之后 
黑:微子之后 
戎:微子之后 
牛:微子之后名牛父,子孙以王父为氏 
戴:宋戴公之后 
皇甫:宋戴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后,以王父字为氏,汉代改为皇甫。 
华:宋戴公孙督,字华文,自立为华氏。孔:孔父嘉遭华督之难,其子奔鲁,以子加乙为氏,孔子为其穆:系出子姓,宋穆公子孙,以谥为萧:微子十二世孙大心封于萧,因为氏 
桓:出自子姓,宋桓公之后 
向:宋桓公之后,食采于向,遂为向氏 
鱼:宋桓公之目夷,字子鱼,子孙以王父为氏 
墨:宋成公子墨台,子孙以王父为氏 
钟:微子之后伯州梨,封于钟离,数传至接,居颖川长社,以钟为氏 
褚:宋共公子段食采于褚,子孙因以为氏 匡:系出子姓,宋大夫封于匡,后以邑为氏 
谈:宋传至谈君,子孙因为氏史记太史公曰:“契为子孙,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目夷氏。”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将当时沦为奴隶的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公爵。微子启下传七代到宋厉公。厉公杀死哥哥炀公即位并说:“该继承愍公的是我”。厉公去世,儿子釐公即位。釐公在位28年去世,儿子惠公即位。惠公在位30年去世,儿子哀公即位。哀公即位1年去世,儿子戴公即位。戴公即位34年去世,儿子武公即位。武公即位18年去世,儿子宣公即位。宣公即位19年,患了重病,他并没有把君位让给他的儿子殇公而是让给了自己贤明的弟弟穆公。不久,宣公逝世了,穆公应宣公的要求即位。这一年是公元前728年。穆公在位9年去世,临终前把君位让给了宣公的儿子殇公。殇公喜好战争,在位十年中就发生了11次战争,人民苦不堪言,于是重臣华督在公元前710年杀了殇公而从郑国迎立穆公儿子庄公。庄公在位19年去世,儿子愍公即位。愍公九年(公元前682年)愍公被南宫长万怒杀,弟弟桓公即位。桓公在位31年去世,儿子襄公即位。襄公八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其儿子争夺君位。齐公子昭逃亡宋国。襄公妄图接续齐桓公霸业便联合曹、卫、邾三国攻齐。四国联军攻占了齐都临淄,立公子昭为齐孝公。襄公立了齐孝公又不顾公子目夷的劝阻决定在鹿地与齐、鲁、楚会盟称霸。不料楚成王不同意襄公称霸。襄公发怒,在十三年(公元前638年)发兵讨伐楚盟国郑国。楚国带兵援救与宋军战于泓水。襄公再次不听公子目夷的良言,自诩“仁义之师”而不趁战机攻楚。结果宋军大败,襄公受伤,于第二年夏去世。儿子成公即位。成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再次攻宋。成公向晋文公求救。五年(公元前632年)初晋楚会战于城濮,晋军胜,宋国之围解。这场战役奠定了晋国的称霸。成公在位17年去世,儿子昭公即位。昭公暴虐,在位第9年(公元前611年)大臣杀死他立了他的弟弟文公。文公、共公、平公时,华元专政,宋公室衰微。文公在位22年去世,儿子共公即位。共公在位13年去世,儿子平公即位。平公在位44年去世,儿子元公即位。元公在位15年去世,儿子景公即位。景公爱护百姓,发展军力,十分贤德,因而宋国再次强盛起来。景公三十年(公元前487年)宋灭曹。景公在位65年去世,其侄孙昭公攻打景公太子自立为君。昭公在位47年去世,儿子悼公即位。悼公在位8年去世,儿子休公即位。休公在位26年去世。儿子剔成即位。剔成改姓戴氏。剔成在位41年被弟弟偃杀死,偃即位为君。君偃初年,对内修王政,讲仁义,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对外发展武力,连续击败齐、魏、楚,并灭掉滕国。十一年(公元前317年),君偃自称为王,从此沉湎享乐,暴政不断。诸侯皆称“桀宋”。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愍王发兵灭宋,君偃死在魏国。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
            宋姓与宋国和宋字

□ 宋英泽
        公元前1046年,西伯姬昌 之子姬发 立西周而代商。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姬发立商帝纣辛 之子武庚 以守商祀,将商旧都朝歌 封为殷都,并封殷都以东为卫(今朝歌东9公里的卫贤,属河南浚县),殷都以西为鄘(今朝歌西南的新乡县店后营),殷都以北为邶(今河南省汤阴县邶城),命管、蔡、霍三叔 监管,以防止亲商诸侯及商民反叛(见《逸周书·作雒》、《汉·郑玄(诗)邶鄘卫谱》等)。
        西周二年,商朝诸侯氏族的牢固团结使姬发“白夜不寐” (见《史记·周本纪》)。不能安枕的心病,使尚未安定朝政,还没坐稳王位的姬发就过早崩逝。以当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矩,在姬发的群弟之中,有资格接继王位的应当是年长的大弟管叔姬鲜。但此时姬发的二弟姬旦却拥立姬发之子姬诵为成王,并以成王年幼为由摄政国务,自封为周公,他还在其颁布的一些诰命 中署上“王若曰”句等,以向人伐智 和暗自称王。姬旦摄政篡权的言行,引起亲兄弟间的不满与内讧,被分封到卫、鄘、邶三国的管、蔡、霍三监 ,因不满姬旦摄政而联合叛周,挟武庚参加叛战,奄亳诸侯则劝说武庚乘机复国。于是,蒲姑、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秦、齐、郯等诸侯国纷纷支持,积极参加武庚的复国之战。
        周武王姬发因不能安枕,导致过早病亡的情景,姬旦记忆犹新。他深深懂得,对他摄政篡权的威胁,不仅来自亲兄弟及朝臣内部,还来自亲商诸侯与殷商遗民,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消除隐患。为此,姬旦以成王姬诵之命率兵征战三年,诛武庚禄父、杀管叔姬鲜,流放姬度至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降霍叔姬处为庶人 ,命诸侯营建新都洛邑 ,将顽抗不服的殷商遗民分别迁往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和陈、许、蔡、郑等诸侯国,封康叔 立卫国于殷都朝歌,赐殷民七族 ;封伯禽 于鲁(今河南省鲁山县),后迁奄国旧地(今山东省曲阜)立鲁国,赐殷民六族 。从此,殷商遗民沦为颈部系绳的奴隶,在西周王朝的残酷统治下被全部分割镇压。他们四散分居,劳苦耕作,繁衍生息。但不少诸侯仍然怀念纣辛,心存武庚,不服周管。徐、奄、淮等诸侯相继又反。成王姬诵无奈亲自出战,并于战后分封亲系诸侯。为了安定殷侯,成王封武庚禄父的伯父微子 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称宋公、以奉祀商殷,这就是“宋国”的由来。随同微子前往宋国的殷商遗民忠于朝政,以国为荣,以“宋”为姓,于是就有了宋姓。姬旦在平息三监反叛之后,把武丁 之子子宋 的古宋国(今河北赵县)封与微仲 之子宋公稽,为宋公,以奉先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把古宋国南迁至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认祖归宗。宋国同为宋姓,人人共尊一祖,微子是宋姓始祖,商丘是宋氏祖地。 这即是“天下宋氏是一家”和“天下宋氏源于商”之缘故。宋国共传26世,32君,历756年(公元前1042—前286年)。
        《通志·氏族略》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由于微子是纣辛的庶兄,武庚的伯父,同为子姓的商之后裔。因此,自武庚复国失败被杀,微子立“宋国”、称“宋公”之后,宋姓与少许留在朝歌故土为武庚守墓,并以殷、商、汤、禄为姓的殷商遗民,同为华夏民族中由子姓最早分流而成的姓氏,故有“殷宋一家”之说。
宋姓在发展过程中,有部分外姓因避讳、逃难等原因改成了宋姓。如五代时辰州(今湖南省邵阳、怀化地区西部)蛮酋 人改姓为宋、北宋时西夏党项 族改姓为宋、明代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为宋一诚、清朝时贵阳府有得宋姓于元朝的土司;今朝鲜族、土家族、满族和回、蒙、苗、彝、藏以及台湾土著族等均有宋姓;还有日本侵占台湾省期间,台湾人被迫使用日本的冈田、本田等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废除日本姓,选用宋姓等。也有因名门望族而取先辈之名或字另立姓氏的,如宋戴公之后改为戴姓;戴公之子充若,字皇父,因父与甫通,子孙遂姓皇甫或姓甫;戴公之子衍,字乐父,后代以乐、药为姓,又有“乐正、乐羊”复姓;戴公之孙督食采于华,世为宋卿,以华为氏,后又出花氏;宋武公之后改为武姓;宋宣公之后改为宣姓;宋穆公之后改为穆姓;宋桓公之后改为桓姓或以封于向地而姓向;孔姓亦由宋氏第八世孙孔父嘉之名取孔字而来。宋国大司马 孔父嘉是微子之弟微仲衍的八世孙,儒家圣人孔子的六世祖,“孔子之先,宋之后也”(见·《孔子家语·本姓解》),所以有“孔宋同源”之说。还有微子之后以封地或名字取“谈”、“边”、“萧”、“匡”、“牛”、“鱼”、“沙”、“宗”为姓等等。因此,宋氏族人始出“华夏儿女本为同根一祖,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之语(宋英泽撰《古联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姓氏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深圳市鼎昌实业有限公司历时两年,对中国人的姓氏进行了大规模调查,2006年1月10日由新华社公布调查结果。两年的调查涉及全国1110个县和市,共获得姓氏4100个,新的《百家姓》顺序新鲜出炉。由子姓分流而出的宋姓人口现约1120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0.81%;居当今中国百家大姓第23位。
        “宋”字则早于宋国和宋姓,它是先商民族依据三角原理用树木搭建棚式居所进而创造的象形契刻文字,武丁时的《卜辞》就记有:“商王武丁之子子宋。” 可见,“宋”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许慎 《说文解字》云:“宋,居也;从'宀’从'木’。”徐铉 曰:“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1963年12月中华书局影印第1版) 。”在汉字中,凡由“ 宀 ”所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有关,如“室”、“宅”、“家”、“安”等;凡是从“木”的字,大都与树木有关,如“林”“休”“果”“折”等(见左民安《汉字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宋”字,都是房子的象形,只是到了小篆,宋字才变得象蒙古包了。“足立林下,构木为室。”这就是“宋”的初造字。现行规范化汉字中的“宋”字,也还是由部首“ 宀 ” 与“木”所组成。
         从微子立宋国,有宋姓之后,以“宋”字命名的村庄、集镇、城市、山川、河流等开始出现。历史上多有帝王以“宋”字为吉祥而作为自己和朝代的封号。东晋末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武帝,国号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共历8帝60年;五代末(公元960—1126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宋太祖,国号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史称北宋,共历9帝167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1279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称帝宋高宗,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史称南宋,共历9帝153年。始于唐盛于宋的雕版印书,因字体美,校刻精,被称为宋本或宋版;起于明朝中叶至今通用的印刷体汉字,被称为宋体字;另有比较接近宋朝刻书的字体,被称作仿宋体,足见“宋”字之神秘与美妙,亦使宋姓人对“宋”字倍感自豪。
  
        宋申锡简介
        申锡公,字庆臣,今湖南省汝城县泉水乡石塘(唐朝时原义昌县府驻地)人。生于公元760年。宝历三年826年任礼部员外郎,828年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830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834年卒于开州贬所,836年诏追复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兵部尚书,谥曰文懿。
        汝城宋氏,老家广平郡人,成公肇基(约690年)。义传二十三代至宋景。宋景初登进士,擢义昌(今汝城)县令,后累迁至广州都督、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生九子,因次子宋成娶韶关张九龄(唐朝宰相、诗人)次女为妻,故留宋成居义昌石塘(约720年),成公即成为汝城宋氏的肇基之祖,成公生申锡,申锡公为汝城宋氏的二世祖。汝城县永丰乡境内他的墓地保存良好,成为县文物保护,有古时的碑和亭,风景秀丽。
文懿公传(一)
        公讳申锡字庆臣由进士第累辟节度府后频迁起居舍人以礼部员外郎为翰林学士敬宗时拜侍讲学士长庆宝历间风俗嚣薄驱煽朋党公素孤直少与及进用议者谓可以激浮竞文宗即位再转中书舍人复为翰林学士帝恶宦官权宠震主再致宫禁之变而王守澄典禁兵偃蹇放肆欲刈除本根思可与决大议者察公忠厚因召对俾与朝臣谋去守澄等且倚以执政公顿首谢示几拜尚书右丞逾月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除王番京兆尹密谕帝旨番漏言而守澄党郑注得其谋大和五年遣军侯豆房卢著诬告公与璋王谋反守澄持奏浴堂将遣骑二百屠公家宦官马存亮争曰谋反者独申锡耳当召南司公议不然京师支足乱矣守澄不能对时二月晦群司皆休中人驰召宰相马奔乏死於道易所乘以复命公与牛僧孺路隋李宗闵至中书舍人唱曰所召无宋申锡公始知得罪望延英门以笏叩额还第僧孺等见上出著告牒皆骇愕不知所对守澄捕公亲吏张全真家人买子缘信及十六宅典史胁成其罪帝及罢公为太子右庶子召三省官御史中丞大理卿京兆尹会中书集贤院杂验公反状京师惑言相惊久及定翊日延英召宰相群官悉入初议抵公死仆射窦易直率然对曰人臣无将将而诛闻者不然於是左散骑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袖罗泰蒋系裴体窦宗直韦温拾遗李群韦瑞符丁居晦袁都等伏殿陛请以狱付外帝震怒叱曰与公卿议矣卿属第出玄亮固言执据愈载涕泣恳到繇是议贷公於岭表京兆尹崔官大理卿王正雅苦请出著与公劾正情状帝悟及贬公开州司马从而流死者数十百人天下以为冤擢豆卢著兼殿中待御史初公既归易素服俟命外舍其妻责谓曰公何负天子乃反乎公曰吾起孤生位宰相蒙国厚恩不能锄奸乱反为所陷我岂反者乎初公以清节进疾要位者纳赇饷败风俗故自为近臣凡四方贿谢一不受既被罪有司验劾悉得所还问遗书朝野为咨闵七年卒有诏归葬开成元年李石因延英召对从容言曰陛下之政皆承天心惟申锡之枉久未原雪帝惭曰我当时亦悟其失而诈忠者迫我以社稷计故耳使逢汉昭宣时当不坐此因追复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兵部尚书录其子慎微字明道为城固尉任户部文选司会昌二年赐谥曰文懿
 选自《唐史》
文懿公传(二)
        宋申锡,字庆臣。少孤贫,擢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辟使府。长庆初,拜监察御史,迁起居舍人。宝历二年(826)年,转礼部员外郎,寻充翰林待讲学士。文宗即位,拜户部郎中、知制诰,太阳能二年(828)年,迁中书舍人,复为翰林学士。时宦官权宠震主,神策军中尉王守澄跋扈尤甚,帝不能堪,及与申锡谋将图之。四年,拜尚书右丞,逾月,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乃引王番为京兆尹,密谕帝旨。番漏言,而守澄亲党郑注得其谋。太和五年,王守澄使人诬告申锡与章王谋反,兴大狱,贬申锡为太子右庶子,再贬开州司马,从而流死者数十百人。
        初,申锡以清节进。时风侈靡,居要位者尤纳贿赂,败风俗。申锡约身谨洁,尤以公廉为已任,四方贿谢,一概不受。既被罪,有司验劾,悉是所还问遗之状,朝野为人叹息。太和七年,申锡感愤卒于开州贬所。
         开和二年,(836)年,诏追复申锡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兵部尚书。谥曰文懿。  选自《中国宰相全传》          摘自《汝城宋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