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嫦娥二号,“80后”挑大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50:53
遥控嫦娥二号,“80后”挑大梁
2010年11月10日 09:46:55  来源: 科技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11月8日,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公布,嫦娥二号圆满完成此次探月任务。
此次,“嫦娥”成功飞天,从研制生产到发射试验,五大系统,上千家单位,数万名参试人员,技术专家70后为主体,一线操作岗位80后挑大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有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1981年出生的于天一,负责给发送指令,引领着“嫦娥”奔月的星际旅程,被同事称赞为“金手指”; 年仅28岁的韩良斌,是嫦娥二号测控任务的总调度,在调度台一坐就得很长时间,“短则七八个小时,长则十四五个小时”;一头长发的崔雁为了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就像一名上紧了发条的马拉松运动员,一刻也闲不下来,开发出了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的遥控发令软件……
青春是创新最好的燃料,他们为航天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成为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于天一:遥控发令“金手指”

手指熟练地在键盘飞舞,一串指令被迅速注入计算机,几秒钟后显示屏上的嫦娥二号卫星悄悄扭动了身姿,沿着既定轨道向月球奔去。这个给“嫦娥”发送指令的人就是于天一。作为一个“80后”,30岁的于天一已经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控注入岗位的顶梁柱——遥控组组长。
从他和同事指尖发出的指令,引领着“嫦娥”奔月的星际旅程。嫦娥二号卫星的每一次姿态调整、每一次变轨,星上科学仪器的每一次开机与状态设置,都是通过他们的遥控指令来完成的。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挥舞国旗的场面让很多人震撼不已,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于天一准确发送指令,控制飞船搭载的相机及时转变了视角,人们才享受到了这场视觉盛宴。多次任务期间发送的数千次直接指令和数据块无一差错,使于天一被同事们称赞为“金手指”。
万事开头难。奔月途中第一次中途修正是于天一和同事们对嫦娥二号卫星进行的第一次轨道控制。当时,卫星发动机等一些关键部件还没有开启验证过。“可以说,第一次中途修正既是一次关键的轨道修正,确保嫦娥二号卫星能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与月球邂逅,同时也是了解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机会。”于天一说。
10月6日上午,嫦娥二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毫无疑问是整个嫦娥二号飞控任务中最关键的轨道控制之一。
“如果控制成功,嫦娥二号将成为我国第二颗月球卫星。反之,嫦娥二号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宇宙深处,再也回不来了。”于天一解释说。
为了确保第一次近月制动的成功,于天一和同事们做了精心准备,并且提前7小时就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准备程序。他们发送的指令准确无误,卫星发动机准时开,准时关。随着一系列精确控制,嫦娥二号卫星在太空中完成了一次堪称完美的“刹车”。
“嫦娥二号卫星的每一次轨道控制,对我们来说都像是一次战斗,需要我们凝神聚力,不能有丝毫马虎。几次轨道控制完成后,我们似乎都没有特别的兴奋,有的只是长舒一口气,然后投入后续的战斗。”于天一说。
为了保证指令发送的准确性,于天一和他的同事要熟练把握卫星的整个技术状态,每一个操作过程中都要想好下一步。除了发送指令,于天一还要监控指令发送和执行后卫星的状态,无论指令发送成功还是失败,“对各种可能的异常情况都要有准备,能够确保整个控制过程都在掌控之中。”
韩良斌:文质彬彬的测控调度员
文质彬彬的韩良斌,是嫦娥二号测控任务的总调度。镇定自若的神态,有板有眼的言语,是年仅28岁的他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对于宁静,韩良斌这样解释:“嫦娥二号卫星任务顺利进行,依靠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技术,更体现了航天人日臻成熟的心理素质。” 这位28岁的调度员虽然此前参加过神六、神七任务和嫦娥一号飞控任务,但作为调度员主管负责大型任务,这还是第一次。
作为嫦娥二号飞行控制的主调度员,韩良斌主要负责的任务是海上测量船(站)和测控中心测控信息的指挥调度,包括发射段、入轨段和关键重大弧段的调度指挥工作,“这里相当于神经中枢,所有信息都要报到这里来,信息和资源汇集到我们这里,各个岗位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搜索更多嫦娥 卫星 的新闻
80后的烦恼,90后“接棒”
一个老书记与80后的同台竞争党代表
“80后”官员突围“惯性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