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央票“意外”上升5个基点 加息前奏还是回笼信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4:08:33

一年央票“意外”上升5个基点 加息前奏还是回笼信号?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网综合报道 2010-11-10 08:53:04
  页面导读

  一年央票“意外”上升5个基点 加息前奏还是回笼信号?(本页)

  短期资金供给维持充裕格局

  1年期央票利率意外上行 现券收益率应声跳涨

  1年期央票利率意外上行 紧缩预期升温

  加息忧虑升温 沪指震荡将加剧

  1年期央票利率上涨发出再加息信号

  发改委称CPI难保3 年内再加息可能加大

  一年央票“意外”上升5个基点 加息前奏还是回笼信号?

  ⊙中国证券网记者 丰和 ○编辑 杨刚

  昨天,周二公开市场操作结果让市场惊出一身冷汗:已连续两周持平的一年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突然上涨了5个基点,一时间市场仿佛感到加息即就在眼前,当天债券现券市场收益率再度全线上涨。

  央行昨通过公开市场发行320亿元一年央票,由于发行量较上周减少了近200亿元,市场很自然地认为,这是央行为稳定一年央票的利率水平而减少回笼量,孰料发行利率水平竟上升了5个基点,落在2.3437%。

  由于在公开市场操作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在央行宣布加息前,一年央票发行利率提前上涨的先例,因此,昨天一年央票利率上升后,加息预期迅速在市场中弥漫。在银行间现券市场上,一年央票二级市场收益率快速调整到位,至2.34%。而三年央票收益率则在一天内经历大幅震荡,在发行结果宣布前,一度曾在乐观的氛围中下降至3.10%;待发行结果宣布,则大踏步上升,至收市至3.19%。在其他现券品种方面,国债、金融债各期限收益率全线上升,其中短端利率上涨最为迅猛,一年期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上涨了11和6个基点。

  但是对于一年央票利率上升是否代表央行发出升息信号,业内仍然存在分歧。一家大行研究人员表示,这更可能是央行通过提高央票利率加大未来资金回笼规模。同时,自今年加息后,一年央票利率上升幅度累计为25个基点,刚好与此次升息幅度的吻合,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加息信号指向并不强烈。

  的确与其他品种相比,一年央票的投资吸引力并不突显。虽然一年央票目前并未出现一、二级市场收益率倒挂现象,但是其与同期限结构金融债的利差过大,已经超过30个基点,而在通常情况下,则是10至20个基点之间。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市场揣测的加息信号,还有一个信号更值得市场重视,即央行将在未来持续加大资金回笼力度,而主动、分步提升央票利率,加大央票的资金回笼能力则可能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虽然目前很难判断一年央票利率上升至何种程度才能获得市场认可,但是将流动性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大方向,其间甚至不排除在常规工具无法胜任的情况下,重新启动准备金率的可能。

  短期资金供给维持充裕格局

  ⊙南京银行 颜昕 ○编辑 杨刚

  周二资金面依然维持宽松的局面,短期资金供给充裕,不少机构都面临较大的资金融出压力,银行间回购市场波澜不惊,除了14天和21天回购利率有小幅的下行,其余期限品种基本是横盘整理,与前一交易日持平。跨年的长期资金成交有所活跃,但主要集中在6个月品种,成交总量接近50亿,而且成交利率明显偏高。

  周二全天质押式回购共成交3834亿,与前一交易日相比基本持平。隔夜回购成交量为3142.85亿,比前一交易日减少155.85亿。隔夜加权利率仍在1.53%附近游离,与前一交易日持平,日间成交价在1.45%-1.59%之间波动,最高最低价也均比前日下行1BP左右。7天回购成交突破500亿元,利率仅小幅反弹约1BP,加权利率在1.64%附近,盘中最低利率与隔夜回购加权利率持平。继7天回购利率大幅回落以后,14天和21天回购利率亦开始走低,但下行幅度有限,其中14天品种成交量比前日翻番,接近百亿,加权利率下行4.5BP至1.85%,21天回购利率同样下行约5BP,至2.0%边缘,成交量在10亿左右。年内到期的1个月品种风头不再,成交依然冷清,仅有区区2亿成交,加权利率走高约7BP至2.40%,比同期SHIBOR仍低约22BP。跨越元旦或春节的长期资金,中介的融出报价基本都与SHIBOR持平,2个月品种实际成交价格在2.8%左右,3个月的在2.9%,与同期SHIBOR上下浮动在5BP左右。更常期限品种,尽管中介对6个月的回购品种报价在SHIBOR+5BP,实际成交利率竟高达3.50%。长期资金需求再度涌现,但供给有限。(中国证券网)

  1年期央票利率意外上行 现券收益率应声跳涨

  每经记者贺麒麟发自上海

  市场利率风向标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意外上行5个基点,强化市场紧缩预期。受此影响,银行间国债收跌,现券收益率上行。业内人士分析,1年期央票的发行利率上行,主要是受到通胀压力的影响。

  根据公告,央行周二(11月9日)发行的320亿元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2.3437%,较上周的2.2913%上行了约5个基点。

  某机构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央票收益率走高比较意外。“这可能暗示即将于周四公布的10月份CPI增幅或将超过市场预期。”

  来自道琼斯的调查结果显示,预计10月份CPI同比增幅为4.0%,高于9月份的3.6%。

  “央行采取提高央票利率的举措,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目前暂还无法判断央行近期是否会进一步上调利率。”

  但资金价格并未受影响,资金面保持宽松,回购利率继续在低位徘徊。数据显示,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最新报1.64%,较前收盘涨1个基点;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1.53%,较前收盘跌1个基点。1年期央票收益率涨2.7个基点,至2.3590%;3个月期Shibor涨1.05个基点,至2.8575%。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近期二级市场收益率水平上行幅度较大,央行在现有央票发行收益率水平下回笼资金的难度加大。“央行提高1年期品种的发行收益率,是希望加大公开市场资金回笼的力度。”某大行交易员称。

  中债登央行票据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1年期央票收益率最新报2.4120%,仍高于上涨后的1年期央票发行收益率2.3437%。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3月期和3年期央票的吸引力都比较小,央行目前能够利用的就是1年期央票。“1年期央票现在承担着回笼的主要任务。”上海一机构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3年期央票利率只上调20BP,而上次加息后3年期存款上调60BP,所以3年期央票现在吸引力更小是确定的。”

  “3月期品种的话,11、12月份即使能发出去,央行也有所顾忌,毕竟这个时候发的都到明年2、3月份到期,而届时的到期规模压力已经够大,所以3月期品种很难发。”

  因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意外上涨,引发市场对于通胀压力不断上升的担忧,国债受此影响走低。

  数据显示,银行间国债成交价格周二收盘全线下行,成交的40只国债8涨2平30跌,成交总额人民币539亿元,与前一交易日量能基本持平。剩余期限9.62年的10附息国债19涨0.28%,至96.92元,对应收益率3.80%。金融债价格亦走低,追随国债走势。剩余期限4.94年的10农发13跌1.86%,至98.00元,收益率3.66%。

  同时,交易员指出,现券收益率午后跳涨,受到周二晚间可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传闻的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年底前可能再次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以此抑制流动性过剩并减轻通胀压力。 (每日经济新闻)

  1年期央票利率意外上行 紧缩预期升温

  鲁京京

  昨日,央行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意外上行,较前一期上调5.24个基点,达到2.3437%,令市场紧缩预期加强。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央行共发行320亿元1年期央票,收益率为2.3437%,较上周同期发行额减少190亿元,发行利率上行5.24BP。昨日无正回购发生。

  此前,市场预期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与上周持平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昨日发行利率上行令市场颇感意外。

  一家股份制银行交易员认为:“作为市场风向标的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上行,令市场紧缩预期加强。”

  不过也有银行交易员表示,由于1年期央票二级市场估值高于一级市场,为了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上调发行利率也有一定必要。

  目前市场普遍看高10月份通货膨胀,加之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国际市场流动性充裕,输入性通货膨胀可能性增加。

  市场普遍认为,在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压力下,央行抑制通胀的压力增大。而对此次1年期发行利率意外上调,有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有意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资金回笼功能,近期优先采用数量型调控工具,预计未来其他品种央票发行利率也有可能上调。

  受此影响,人民币利率互换报价昨日早盘一度下跌,交易所国债现券价格全线下行,金融债价格也走低。银行间现券由于前期已大幅调整,反应较为平淡。 (第一财经日报)

  加息忧虑升温 沪指震荡将加剧

  周二央行上调1年期央票利率,让市场对央行加息的忧虑升温。另外,中国外管局周二发布通知称将严厉打击热钱跨境流动,更加剧了投资者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本周即将发布的10月份宏观数据可能对市场短线产生较大影响。上证指数收市报3135.00点,跌0.78%。

  中小盘及题材股涨幅居前

  两市股指昨日未能延续升势,低开低走后保持低位震荡走势,午后一度跳水,沪指逼近3100点,但尾盘有所反弹,总体来看有惊无险。由于金融、地产、石油等权重股集体下挫,导致股指全天表现低迷,中小盘及题材股再度占据涨幅榜前列,成为活跃市场的主要力量。

  从盘面上看,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几乎全线皆绿,以人寿、华夏、广发为代表的保险银行股集体下挫,地产股跌幅较大,万科、保利、招商等一线地产股跌幅在4%左右。中石油和中石化跌幅也分别达到2.64%和1.83%,权重股的低迷,是大盘下挫的主因。

  海南板块大幅上涨逾5%位列第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国人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取得阶段性突破,这个消息成为刺激海南板块上涨的最主要推动力,海南高速(000886)、罗牛山(000735)等4只股涨停。据报道,权威人士透露实施细则在年底最后敲定“基本没有疑问”。有来自海南当地的消息称,免税政策有望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海南板块的上涨也带动了西藏和天津等区域概念股的上涨。

  黄金板块受国际黄金价格再创新高影响而集体飙升,豫光金铅(600531)率先冲上涨停,黄金板块整体涨幅达3%,位居前列。除此之外,煤炭、生物制药、酿酒等板块也涨幅居前,均上涨超过1.5%,在7月、8月和9月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连创新高后,10月份CPI可能再度刷新高点纪录。目前我国物价调控面临的压力在逐步增大,对抗通胀板块来说,是一个利好。

  周二近百亿资金离场

  监测数据显示,昨日深沪两市合计净流出资金94.09亿元,其中机构资金净流出19.55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出74.54亿元。行业方面,深沪两市81个行业中,共有27个行业录得资金净流入,超过六成半行业被净卖出。

  医药制造板块延续近日强势,净流入11.07亿元。煤炭采选板块流入9.5亿元,有色采选板块流入5.56亿元,生物制品、饮料制造板块分别流入3.19亿元、2.85亿元。

  交通运输设备板块抛压最重,净流出15.54亿元。银行业流出15.06亿元,房地产开发经营板块流出12.07亿元,电器机械及器材、化学原料制品板块分别流出9.82亿元、6.42亿元。证券期货、保险、零售、普通机械板块流出金额都在4亿元以上。

  个股方面,昨日上市的汉缆股份(002498)净流入3.49亿元居首位。国阳新能(600348)、辉丰股份(002496)、西部矿业(601168)、山东黄金(600547)、罗牛山流入逾2亿元。

  中国平安(601318)净流出2.97亿元,浦发银行(600000)、万科A(000002)、苏宁电器(002024)、上海汽车(600104)、凯恩股份(002012)流出超过2亿元。

  另外,周二相对资金净流入量前五名的个股为:靖远煤电(000552)、山下湖(002173)、潮宏基(002345)、杭齿前进(601177)、宇顺电子(002289);相对资金净流出量前五名的个股为:凯恩股份、中福实业(000592)、天润曲轴(002283)、中信海直(000099)、中视传媒(600088)。 (每日经济新闻)

  1年期央票利率上涨发出再加息信号

  专家称,10月份CPI等数据将是近期是否再度加息的重要依据

  央行于11月9日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2010年第九十七期央行票据,发行量320亿元人民币,期限1年,参考收益率2.3437%,较上期上浮0.0524个百分点。对于1年期央票利率的意外上升,市场认为有两方面意义,从短期看,是迫于资金回笼压力从采取的微调措施;从中长期看,若通胀形势继续恶化,则意味着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一位上市券商研究人士称,1年期央票利率的意外上调且幅度较小,或许预示着央行对货币政策是否进一步紧缩也存在着疑虑。但1年期央票利率上涨在此之前都是加息的前兆,且屡次应验。

  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认为,未来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并强调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据此,这位人士进一步分析,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和引导货币条件回归常态水平是央行未来的两项重要工作,且这两项工作互相关联。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就是管理通胀预期,因此长时间的维持负利率状态显然是不可行的。所以说,为了将CPI控制在年初制定的3%左右的涨幅,央行在年内再次加息是完全可能的。

  但另有研究人士表示,央行在10月20日刚刚加息,尽管市场对紧缩政策有预期,但估计近期是否再度加息的重要参考依据将是10月份的CPI等重要数据。

  央行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步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近三年来首次加息。

  国家统计局周四将公布10月份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等重要经济指标,市场普遍预计CPI将再创新高,达到4.0%左右。这距离年初设定的3%左右涨幅的调控目标越来越远。

  出于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趋稳以及通胀情况的判断,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非常时期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已圆满完成使命,在当前的形势下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有必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即货币政策应该逐步回归常态,而这种“常态”就是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当前货币政策的重点,他特别强调要管理好通胀预期。他认为,今年年底物价可能超出年初的预计,实际通胀也可能有所上升,而明年通胀形势也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他指出,央行有一些工具可以理顺价格体系,这将有助于资源要素价格的配置。

  央行公开市场此前连续三周净回笼资金1235亿元,其中上周仅净回笼5亿元。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指出,由于二级市场收益率水平近期上行幅度较大,央行在现有央票发行收益率水平下回笼资金的难度加大,也可能是迫于回笼压力而允许央票利率走升。

  此外,昨日央行公开市场仍未进行正回购操作,至此28天期正回购已经暂停逾半年。

  该交易员认为,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海外市场流动性宽裕,国内通胀压力明显,市场普遍预期10月份CPI同比增幅将创年内新高,为此央行采取提高央票利率的举措,旨在通过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但暂还无法判断央行近期是否会进一步上调存贷利率,不过这会成为短线压制股市的主要因素,指数或维持整理格局。(证券日报)

  发改委称CPI难保3 年内再加息可能加大

  估计今年的物价指数“比3要稍微高一点”。

  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昨日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作上述表示。报道称,这是国家部委有关负责人第一次表态认为今年物价会超过3%。

  按照惯例,10月CPI数据将于明天公布,高位预期犹浓。

  在当前国内多种农产品涨价、外部流动性泛滥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猛增等因素的影响下,业界建议,可以容忍一个更高的通胀预期水平,比如将3%的CPI目标提高到4%乃至5%。

  探讨:CPI涨幅4%能否承受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预测,年内,受部分食品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美元贬值所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升级三因素的影响,CPI上涨的推动力依然存在。

  张平表示,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原来预计四季度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目标没什么问题,但现在看来,比想象的要严峻一些。

  但张平仍然对物价稳定很有信心。据他介绍,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点,食用油库存也较为充裕,较为紧缺的可能是棉花和蔬菜。

  物价调控难度在加大,这从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的表态上也能看出端倪。

  2月CPI涨幅为2.7%,3月公布数据时的定调是“相信在国家政策调控下,今年物价总体上来讲应该是温和可控的”。5月涨幅阶段性达到超过3%的3.1%,发言人表示,从全年来看,物价控制在3%左右,应该说是有基础的。

  9月涨幅为3.6%,发言人在强调“如果后期通胀预期管理得当,完成全年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仍然是有希望的、有可能的”同时,也指出,(前三季度)实现国民经济10%以上的增长,CPI保持3%左右的水平非常难得。

  而一些机构和学者“见顶回落”的预期迟迟没有实现。

  近期,一些经济学界人士提出中国可以容忍一个更高的通胀水平,比如将3%的CPI目标提高到4%乃至5%。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上月也建议,CPI 3%的调控目标可以放宽到4%。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也在昨天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上表示,虽然实现全年通胀3%的目标难度很大,但是,按照我国今年GDP预计增长10%的势头看,CPI只要能够控制到5%以内就没有太大问题。

  权衡:再度加息预期下的抉择

  政府对于物价的调控不断推进,专家关于“翘尾因素减少”的分析也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催生了颇多难控因素,比如农产品轮番涨价构成的新涨价因素,以及一些西方国家“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所引发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指出,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应该执行较为稳健和收紧的政策,但流动性泛滥会使政策调控受到很多牵制。

  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昨日在上述论坛上接受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美联储11月3日推出的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输入型通胀,这种效应在今后将愈加明显。

  “此举将使美元流动性增加,进而影响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涨价,美元不一定会留在美国的生产环节,很可能会流出美国,热钱将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戴相龙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前不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本轮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影响比较大的产品如原油、棉花、粮食,这些产品渗透性非常强,对CPI传导可能更加直接。

  汇丰、渣打、澳新银行等众多外资银行研究部认为,年底之前中国或有一次25个基点的利率上调空间。

  然而,当前货币政策如何抉择面临两难。成思危认为,一方面通胀预期高需要加息,另一方面当前热钱过多,加息可能进一步加大热钱涌入。

  另据报道,社科院昨天发布研究报告称,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CPI被系统性低估超过7%。

  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指出,中国CPI指数权重存在5年一次大调整,据其测算发现,在这5年中,按照CPI常规的编制程序,有部分百分点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来解释。(第一 财经日报)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7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