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支持孙中山长眠中山陵东侧的谭延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1:12
全力支持孙中山长眠中山陵东侧的谭延闿         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号畏三,清末长沙府茶陵人。近代君主立宪派领导人。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907年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立宪。1909年举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辛亥革命时附和革命,长沙光复后,被举为湖南军政长和参议院议长。后三任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他先是变卖家产将孙中山迎往上海,随后又组织了湘军一万多人,讨伐陈炯明。1924年,他被孙中山任命为北伐军总司令,以后又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死后以国葬之仪长眠于中山陵侧的灵谷寺,蒋介石亲往送葬。翰林将军 为人大度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谭延闿幼年就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11岁学制义文学,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之为“奇才”。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考中秀才,谭父当时年事已高,谭延闿在陪同父亲安渡晚年的同时,继续跟从各地名师学习时文等。1904年,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4月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从此具备迈入政坛的资本。同时,这也填补了湖南在清代200余年无会元的空白,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编修。
        谭延闿文武兼备,而其实质却是书生本色,担任湖南都督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管辖的五个师长对他不屑一顾。一日,谭延闿邀请各师将官赛马。身材矮胖的谭都督亲自参赛,在卫兵的搀扶下爬上马背。一声令下,几十匹马向前奔腾,赛程规定为50圈,至10圈时,不少军官气喘吁吁陆续退下阵来,而谭延闿的马昂首飞驰,后来居上。到50圈时,只剩下一匹大白马仍在奔驰,大家仔细一瞧,正是新任都督谭延闿。
        广西藩司王芝祥率领湘桂联军赴鄂支援,过长沙时,湘军将领特邀他在小吴门外校场进行打靶表演。王芝祥拔出手枪一连放了10枪,只有两枪未中。王对谭说:“请谭都督也放几枪,”谭接过枪,也连放了10枪,却枪枪命中靶心。王芝祥及在场的将士无不瞠目结舌。自此湘军将士不敢怠慢这位书生意气的谭都督。
        谭延闿身居高位,为人大度。书法家王运长小有名气,谭延闿出于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和关爱,聘其为顾问,以备探讨。王运长当众撕毁聘书,投入痰盂中,并解衣溺之。受此污辱,谭延闿也不追究,只是说:“人各有志,毋庸勉强。”
        谭延闿50岁生日时,有湖南人张冥飞,作《茶陵谭先生五十寿序》,当众宣扬。中有:“堂亦钤山,写几笔严嵩之字;老宜长乐,做一世冯道之官。”把谭延闿比作奸相严嵩和历四朝五姓、遭人非议的冯道。谭延闿读后,不仅不生气反称“奇才”。并即日发帖邀张冥飞赴晚宴,由鲁涤平等人作陪。席间,谭延闿尊为上客,又写信给孙科,为张冥飞谋得铁道部专员一职。
        一天,有一位湘籍国民党将领来到大元帅府,要求与孙中山单独密谈,谭延闿拉胡汉民入内室。来人向孙中山告状,说谭延闿两面三刀,滚来滚去,无信仰、不可靠。足足谈了一个小时,孙中山不置可否。谭、胡二人在内室听得很清楚。胡汉民摇头伸舌,而谭延闿始终镇定自若,面不改色。事后和平常一样,未做任何解释,胡汉民大为佩服,逢人便称谭延闿“休休有容”。每遇大事心有静气。全力支持孙中山 国民党内备受尊重        民国初期,袁世凯专制面目日趋张显。谭延闿虽前清翰林出身,却推崇孙中山的人格,并信奉其学说,因而与袁世凯渐行渐远。
        1913年春,孙中山、黄兴等在上海号召南方各省力量联合反袁,即为“二次革命”。谭延闿奋起响应,宣布独立,并遣军北伐。失败后,袁世凯命谭延闿入京听候处置,陆军部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后经黎元洪疏通,袁世凯宣布对其予以特赦,但夺去陆军上将军衔。遭此闷棍,谭延闿只得离京避居青岛。其间研读孙中山之“三民主义”学说与《建国方略》,大为钦服,他认为强国大业之所系,非孙中山莫属。11月15日,在沪环龙路4号孙中山住宅,由周震鳞介绍,谭延闿加入国民党,站到三民主义旗帜之下。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谭延闿先是变卖家产,将穷途末路的孙中山迎往上海,随后他又聚湘军万余人,讨伐陈炯明。孙中山返回广东,需巨额资金,他卖掉在上海唐山路的住宅,并发电长沙,请亲友代筹,凑足大洋五万,悉数捐作军饷。1923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任命谭延闿为内务部长,5月调建设部兼大本营秘书长。此后,他的政治地位日渐提高,连任国民党第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所部湘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兼任军长。1926年4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1927年3月在武汉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等职。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宁汉分裂,谭延闿代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暗中派人与蒋介石联络。7月15日后,国民党宁、汉、沪三派在上海成立特别委员会,由谭延闿担任会议主席,决定联合反共,逼蒋下台。1928年1月,蒋介石再上台,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掌握实权。谭延闿表示拥蒋,一度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后改任行政院长。后新军阀混战,谭延闿支持蒋介石,直至逝世。
        谭延闿死后,极尽哀荣。蒋介石挽之曰:“故国仗同心,搘拄艰危,大难将夷公竟逝;匡时赉伟略,绸缪建设,群伦失望我逾悲。”。国民政府下令国葬,墓址建于中山陵东面数里处。墓园占地300余亩,1932年12月正式建成。其设计一改通常陵墓讲求对称、程式化之布局常规,充分利用泉石著胜、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墓道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经巧妙布置,具有明显的园林风格,因而在陵园建筑史上很有特色。墓碑立于灵谷寺东侧,白玉石质。碑额上镌刻国民党党徽,徽下刻“荣典之玺”红方印和“国葬之碑”四篆字;碑身正面刻蒋介石题书的碑文:“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民国二十年九月四日蒋中正敬献”;下为龟趺碑座,四周设石栏。碑前有4.35米见方的龙池,碑石为南湖石制牌坊一座,其后是墓道。谭延闿与蒋介石        蒋介石和宋美龄能够结婚,谭延闿是主要功臣。谭延闿的母亲是丫环纳妾,每当吃饭时都是侍立桌旁,为全家人添菜添饭,而不能同桌。谭母死时,谭延闿已有功名,又是长子,但灵柩仍不能出正门,只能从旁门抬出,谭延闿以长子身份,伏在灵柩上,才从正门出葬。由于母亲的遭遇,谭对封建习俗颇不满,誓不纳妾。谭妻生了一子三女,很早便去世了,临终前嘱咐谭延闿,望他不再婚娶,将几个子女带好,谭对夫人的遗嘱颇能信守。
  谭延闿在孙中山落难之际全力扶救,孙中山大为感激,孙谭关系,也更加密切。此时宋美龄从美国留学归国,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并让谭延闿认宋的母亲为干妈。谭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个夫人”为由拒绝了。
  孙中山去世后,谭延闿和蒋介石的关系日渐密切,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重新上台后,蒋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任行政院长,两人在工作上和私下里经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儿谭祥有时便随谭延闿会蒋家。谭祥字曼怡,上海女子学校毕业,是宋美龄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当过南京陆军子弟学校教员。谭品貌端庄、聪颖出众,又辈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蒋介石夫妇喜爱,谭延闿“经常到蒋官邸漫谈,每来必须携曼怡同行”。
        1930年9月,谭延闿患脑溢血,病中嘱托蒋氏夫妇在青年军官中为谭祥择夫,并嘱蒋在他死后替他照看第二军将士。温和豪气 深谙为官之道        谭延闿通权达变,善测政治风向,从三次任湖南总督到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到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长,构成了他整个民国时期名位鼎隆的煊赫篇章,从而成为动荡时局中为数稀少的“政坛不倒翁”。
        谭延闿深知官场险恶,退居行政院长后,对蒋介石的独裁,抱着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的态度。每次开会,闭目养神,对讨论问题从来不置可否。唐生智被委任军事参议院院长,颇有牢骚,谭劝说:“古人称‘允执厥中’,‘中’字是人生第一妙诀。此外还有一个‘混’字,是人生第二妙诀。”
        其实谭延闿心里非常明白为官之道。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这年春节,湘中人向谭延闿主席贺岁,席间有人引用陈抟称颂赵匡胤的话说:“天下从此大定了。”谭延闿长叹:“你们看,可有一点开国气象,有几个像开国的人物?”这个位居“宰相”高位的谭延闿竟说出这番话来,说明他对时局看之甚透。
        谭延闿做官,从不仗势压人,有王者风范。民国初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因伙食不好,每天进餐时经常大吵大闹,弄得杯盘狼藉,秩序紊乱。学校当局无法制止,只得请时任湖南都督的谭延闿莅校训话。谭延闿并未批评学生,而是作一长联贴于食堂:君试观世界何如乎,横流沧海,频起大风潮,江山带砺属谁家,愿诸生尝胆卧薪,每饭不忘天下事;士多为境遇所累耳,咬得菜根,方是奇男子,王侯将相原无种,想古人断齑划粥,立身端在秀才时。”学生阅读后,深为感动,嗣后进餐则井然有序,寂寂无声。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然而,谭延闿有一股仁人志士的豪气。1904年秋,谭延闿点翰林后回湘,应邀到私立明德学堂参观,当即捐款1000元,又答应每年资助英语教员薪金1000元。这些钱是变卖夫人方氏首饰交纳的,出手之慷慨大方,赢得社会舆论普遍赞扬。书法家 美食家        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颜真卿楷书自从被米南宫批判之后,一直不很被重视,宋、元、明三代不出一个善写颜体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书法的天下。直到清中叶刘石庵以及后来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出,颜书才始得到复兴。但清代书家多数还是写行草书,篆隶也颇有好手,只是规规矩矩的楷书尚不多见。钱沣是一时名家了,学颜字得其神趣,气象浑穆。但横平竖直处时显板硬,不若鲁公之灵妙。即使如此,同时代及后世,楷书领域内,钱沣也是罕有其匹的。楷书是能显示真功夫的,一点一画,稍有偏差,一望便知。
     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精妙。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国内民间所藏多集中于湖南。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两行巨大金字,即为谭延闿手书。
        谭延闿因颇“好吃”,也精擅食法,其享有盛名的“谭家菜”为湘菜和官府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则轶闻:民国政府前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氏好食鱼翅,每餐必进,非鱼翅不饱,几至成癖。有一次赴某君招宴,席间主人大谈鱼翅之不足食,喻为味同嚼蜡,谭氏唯唯。酒至半酣,鱼翅未见上席,而主人遍请宾客随意点菜,询及谭氏时,谭莞尔以答曰:“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