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建立在虚假宣传上的感恩真要命(成都商报 2008-4-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10:30:29
曹林:建立在虚假宣传上的感恩真要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0日08:33
作者:曹林
为突出“大雪无情人有情”这个主题,一个美丽的故事曾在媒体报道雪灾时被反复传诵:一辆从广东开往湖北的客车在湖南境内翻车,被困冰天雪地的高速公路上,家住高速路旁的农民刘吉桂和他的家人把44名乘客接到自己家中,虽然他的家境很窘迫但还是竭尽全力地帮助这些乘客,免费提供食宿多日———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阐释,这个湖南农民优美的道德剪影感动了无数个人,被网友赞为雪灾中“最值得尊敬的人”。
可随着细节的复原,这个典型身上的偶像光环近来正日渐驳落。央视编导近来“被救者不知感恩”的批评言论激起被救者的义怒,为捍卫自身的尊严,他们开始站出来叙述当时的情形:整个救助过程并不如某些人所说是免费的,他们给过刘吉桂茶水钱、食宿费、劳务费等等。他们对媒体将其宣传为免费救助的做法表示理解,称各种费用都是刘吉桂应得的,并满怀感激地称刘吉桂救人时绝没有关于钱的念头。刘吉桂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当时那些被救者确实付了钱。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收取了费用对刘吉桂的道德形象就有什么影响,那是被救者主动给的,也是他应得的,他并没有见利才救人,更没有乘危索取。正如被救者一再满怀感激地强调的是,刘吉桂当初那声“到我家烤烤火吧”,完全没有钱的念头,纯粹出于一种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救助本能。
可我们注意到,媒体当初宣传这个道德典型时,一直强调他是毫不计个人利益的免费救助,一直回避了被救者其实付了费用这个事实,一直有意把刘吉桂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高大全的完美英雄形象。于是,公众对这个典型有了过高的道德期待,倾注了过于完美的道德想像,眼中已经容不得这个楷模与利益有半点儿的关联,所以,当获知这个典型并没有免费救助时,自然会产生一种被欺骗和被蒙蔽的感觉,并在某种逆反心理中对道德典型产生强烈的怀疑。
拔高的东西复原时总那么让人难堪———不仅是道德偶像光环的坍塌,更让公众产生一种强烈的道德虚无感。
不知道当初媒体在宣传刘吉桂时为何一直强调那是毫不计个人利益的免费救助,是媒体隐瞒了事实还是刘吉桂隐瞒了事实?我想,这可能是多方在某种集体潜意识中达成的一种默契吧:一方面,在某种主导宣传思维的长期熏陶下,媒体为了迎合有关方面正面宣传的意图,已自觉养成了塑造和拔高典型的习惯。另一方面,看惯了这些典型报道,许多平民也养成了揣摩镜头意图和迎合宣传需求的本能,知道怎样迎合媒体的采访,明白媒体需要什么样的表情和姿态———甚至那些被救助者,当面对媒体采访时,也不由自主地进入那种惯常的宣传流程,媒体过分拔高时集体保持沉默,始终闭口不谈付费的事,高度合作地将刘吉桂塑造成了一个圣人。
记得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刘吉桂与那44个被救者相聚的时候,那个举杯感恩的经典场面曾感动了无数国人。但是,一种建立在虚假宣传基础上的感动对社会道德生态的伤害是致命的,诱致的感动越深,当真相被揭穿时,对社会的伤害也越深。
http://news.sina.com.cn/pl/2008-04-10/0833153277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