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书法酷似“毛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53:23

江青的书法酷似主席
闯王旗 2010-4-2 22:24  江青的书法酷似主席
 有香港作家曾经以江青的笔迹酷似毛泽东的手迹而认为江青在很多时候代替毛处理过文件。本次《毛泽东文革中重要批示陆续解密》一文发表后,有朋友来信来电,说博文上江青的字与“毛体”相差无几,会不会有江代毛签署意见的情况发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阶段?我们当然可以重新回到该篇博文上看一看“文件九”的江青手迹,确实,她的字与“毛体”是有很相像的地方,其中有的笔锋走向,几无二致。这里,我们以毛泽东的一份批文作一个对比,都是硬笔的,也就有可比性。我们注意江青一些字的用笔,如“请”、“能”“改”等字,都是十分相似的。

这是毛泽东在清华大学的一份文件上的批示。 硬笔的风骨,江青是多少学了一些的。我们还以一幅江青的“硬笔作品”来说明问题。

江青的信 这是1974年1月28日给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知识青年的一封信。字体线条间所透露的笔墨倾向,是一看而可知的。其实,江青的软笔字,更像毛泽东的。我们以江青的几幅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认为是毛泽东手迹的字来作一下分析:第一幅是江青所书《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江青手记

更让人难以辨识的是江青所书的《七律·答友人》。因为真假莫辨,以至南方某省委的重要接待处,误将江青书法“作品”当作主席手迹,勒石刻碑,以为纪念。好了。有关为什么这些“手迹”不是毛泽东而是江青的,我会有专题博文说到它。这里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即江青的字迹,与“毛体”是有相似的地方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人提出,有关毛的一些文件,是不是江青代签、代批的,从而想借此提出“签字”以外的事情来——比如说,不认可有些文件是出自毛的。 其实,只要对毛泽东的墨迹稍有研究,就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这还不是关键的。重要的是,毛泽东一般是不让别人来代他签批文件的。那么,“一般是”是个什么概念呢?是不是有时候也让“别人”代批或代签呢?不能说没有这个情况,否则,这个判断就不成立。 我们可以举出一个例子出来,证明毛泽东是有让人代己签字或删除文稿先例的。如1970年7月初,在起草《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八一社论”时,毛、林两人的班子就几个副词发生了争论,特别是关于“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毛主席和”四个字,林彪的干将吴法宪和陈伯达认为要删除,因为此前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确认了的东西,现在加上这四个字,显得“说法”有变,容易引起国内外的解读。情况汇报到毛泽东处后,毛心中不悦,但他面子上说:“可以改回去,这无关重要。”但如果改回去,就成了“林副主席直接指挥”了。这于毛泽东是极不愿意的。因此,毛一方面大度地表示没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动手圈去社论中的那四个字,而是让汪东兴代他去圈掉那几个字。——这于毛泽东是不多见的。(汪东兴不敢为之。毛泽东催了两次,汪才不得不代毛作了“代替工作”。) 文革结束后,又有传说,张玉凤在为毛泽东服务的过程中,也学习和模仿过毛泽东的字迹。1974年,毛泽东在长沙养病时间有114天之久,这期间,毛泽东的眼疾严重得看不清楚文件,毛泽东让张玉凤代他在文件上画圈。张玉凤知道汪东兴都不敢为之的事,更是不敢代劳。但毛泽东的个性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且眼力几为昏瞎,张玉凤是不是圈过一次两次,也未为可知。因为毕竟在毛身边工作,又是机要秘书。文革结束后的清算中,张玉凤没有逃过这一关,受到过很多的追问。好在张玉凤是个严于自律的人,否则,其罪大矣! 从汪东兴,到张玉凤,他们都是主席身边的人,毛泽东都先后“委托”过让他们代其画圈或代为处理文件的事。那么,江青呢?江青在主席身边的时间可不比汪东兴和张玉凤短。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我们还是回到江青的笔迹上来。江青代毛泽东回信,从已有的资料来看,还不止这一封。 1949年4月2日,毛泽东给傅作义的一封信,也是由江青代毛泽东笔墨回复的。可怜傅先生将之收为瑰宝,后来又由“军博”列为佳作展览,终被专家指出后撤下。(《档案工作》1990)因此,完全否认江青代笔毛泽东处理过有关公文,是不合乎实际的。但这只是在延安以及主席进京之前,因为那时的江青是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她的工作,就是帮毛泽东抄抄写写的。因而代笔处理公文的事,是有过的。 这种情况,到解放后,就没有发生过了。一则是因为,建国后,江青不再兼任毛泽东生活秘书的工作。大量的时间,江青在养病,先是去苏联,后来在国内的各大风景地。再后来,她们就分居了,江青连见毛泽东的机会都少了,以至于后来,想要见到毛,还得托张玉凤的关系,才有可能见到。另外一个原因是,有关国内重大事务的文件,毛泽东都是不让任何人插手的。至于一般的信件,毛泽东再也不会像1949年前那样,让江青代笔了。有关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毛泽东与周世钊1950年10月5日的谈话知道他的想法: 周世钊问:“我看你对一些熟人的信件,都是亲自回答,为什么不让秘书代劳呢?”毛泽东回道:“秘书不了解那些人的情况,不知道怎样下笔。必须将经过详细告诉他,他才能写。不如我自己提笔写几句还快得多。”(《湖南文史》1994) 或者你会问:那么,为什么《毛泽东文革中的重要批文陆续解密》中,又有一位女性(的笔迹)代毛泽东起草回复红卫兵的信件呢?例

先告诉您一点的是,这封由他(她)人代笔的信,在批给“各同志”(包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陶铸、陈伯达、康生、江青、王任重、张春桥、王力、姚文元、关锋、戚本禹、李雪锋、吴德——也就是上面又涂掉了的那些笔墨下的名字——传阅的过程中,因“支持”的语辞太过激烈,未能获得较多认同,因而最终并没有发出去,虽然老人家改得很认真。
http://bbs.voc.com.cn/topic-2285620-1-1.html
  “毛体书法”的真正传人除江青外还有谁? 2010年06月21日 13:30 摘自《世纪风采》2008年第11期,张玉生 原题《李静:“毛体书法”的真正传人》 核心提示:在书法界有一种说法:“毛体”在中国只有两个人得其真传,且都是女性,一个是江青,一个是李静。很显然,这与毛泽东的亲传是分不开的。本文她是位烈士女儿,自幼在军营里长大,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文化部长,曾开创总参文化工作史上“十三个首创”。同时,她又是一位艺术家,一生致力于“毛体书法”的研习,并得到过毛泽东的亲传……她,就是“毛体书法”的真正传人李静。 
2001年莆田姑娘郭剑琼与“毛体书法传人”李静合影 被毛泽东认作女儿李静并非毛泽东的亲生女儿,她是位烈士的女儿,后来毛泽东主动把她认作了女儿。1937年,李静出生于江苏邳州,是随着卢沟桥的炮声降临到这个世界的。父母均是富有正义感的医生,在当地颇有名气。因为李静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的,父母为她取名“胜利”。 台儿庄战役后,李静的父母被张爱萍将军接到新四军中。1943年,新四军四师领导邓子恢、彭雪枫派李静的母亲王荫桐打入敌占区做伪顽策反工作。当时李静只有五六岁,她和最小的哥哥跟随母亲一起到了敌占区。一天清晨,因为叛徒的出卖,年幼的李静在睡梦中被惊醒,亲眼目睹了母亲被反动派杀害的情景。后来李静被部队接回,成为当时新四军中年龄最小的文艺女战士。朝鲜战争爆发后,15岁的李静随志愿军赴朝作战,活跃在志愿军前沿阵地上。 从朝鲜回国后,作为有功之臣,李静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毛泽东握着李静的手,关切地询问她的名字和身世。李静告诉毛泽东:“我叫李胜利,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被敌人杀害了。”毛泽东半晌未作声,蓦地挥舞着巨手,高声对李静说:“你的妈妈是革命烈士,我的妻子也是革命烈士,她们都是有功之臣,我们不能忘记她们。你姓李,叫李胜利,我也姓李,叫李德胜(毛泽东撤离延安时使用的化名)。我的孩子们都姓李,你也是我的女儿。”毛泽东的一番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使李静泪流满面。从此,毛泽东就像一个慈父,走进了李静的生活。在毛泽东身边,李静得到了父亲般的关怀。毛泽东指定李静读一些书,检查她的文化课作业,教她写日记和家信,给她讲解做人和处事的道理。 有一次,李静要给远在江苏老家的父亲寄20元钱,刚填好的汇款单被毛泽东看见,他半开玩笑地说:“李静呀,每个月就给父亲寄20元钱,未免太小气了吧?”李静认真地说:“主席,我每个月工资60元,要吃饭,要买书,每月寄20元不算少了,应该算是孝顺的了!”毛泽东听了李静的辩解后,仍坚持说女儿寄少了,说话间,拿起毛笔在汇款单上添了个“0”。李静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次汇款短缺的180元,是毛泽东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的。 耳濡目染学“毛体”经常在毛泽东身边,李静耳濡目染了他那遒劲潇洒的毛体书法。起初,李静只是在毛泽东兴致所至,挥毫泼墨时才在一旁观看品赏,久而久之,就似乎有了些悟性。后来,毛泽东得知她在研习自己的书法风格,很高兴,便经常亲自指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之后,有一次,李静拿着自己模仿的作品向毛泽东请教,毛泽东连声称赞:“像,像,这简直就像是我自己写的嘛......”还有一次,李静把毛泽东一幅手书照葫芦画瓢临摹下来,请毛泽东赐教。这时候,李静的书法水准已初见功力,毛泽东看后大喜。见李静对书法的感悟力这样好,他就耐心地向她传授了毛体书法的艺术。后来,毛泽东在指点她的同时,还多次亲书《蝶恋花》、《咏梅》等诗词作品相赠,供其研磨、赏读。李静说:“学习主席的书法风格,开始也不是刻意的。那时,主席写东西几乎都是用毛笔,我在主席身边久看久学,慢慢地就领悟出了主席用笔的习惯和书法的风骨。” 通过一番悉心研磨,她不但深深领会毛体书法的精髓,而且能注入新意,其书法豪迈处奔腾驰骋,荡气回肠,柔婉处清新俊秀,笔意轻灵。李静说,主席的书法从形成书风到深化升华,后到步入巅峰,不论是题字、题词和写书信,哪怕只是写上两个字,或一个短句,或几句短文,都“雄浑豪放,字字精神”。这是他老人家书法整体气氛的主线。这条主线,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就更加突出了。比如主席为她抄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几个字,第一二两个字连用行书,其余几个字都用草书,且字字牵丝连属。整幅题词“雷锋”两个字大些,其余字稍小,行笔流畅,参差错落,布局美观。这就使我们不由得想到主席在题词时,感情激荡,一气呵成,更显得有力!这幅作品每个字的右半部都高于左半部,造成一种磅礴气势,布局巧妙、饶有韵致和富有感染力。在书法界有一种说法:“毛体”在中国只有两个人得其真传,且都是女性,一个是江青,一个是李静。很显然,这与毛泽东的亲传是分不开的。用书法作品纪念一代伟人 “文革”期间,李静任北京市委文化组长。江青早就对这个“从天而降”、“来路不明”而又被毛泽东关爱有加的女儿怀恨在心。于是她污蔑说李静的母亲是个“假烈士”,接着又找了一个借口,把李静投进了部队一所监狱,残酷迫害,险致其死,幸亏后来毛泽东得知此事,派人解救,她才幸免于难。在以后的几十年,无论工作怎样繁忙,李静在书法道路上始终勤练不辍。她的毛体书法,逐渐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质的跨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数十年提笔挥毫的起起落落间,李静赢得了“军中女杰一支笔”和“当代毛体书法传人”等美誉。书法作品也相继在北京、山东、江苏等地展出,还被人竞相收藏。退休后,李静担任了中华民族团结友好协会毛泽东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并在社会上兼任一些其他社团协会的领导。对于众多的头衔,李静显得很谦逊,但对于“毛体书法传人”一说,她则认为受之无愧。 200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那一天,为弘扬“父亲”的书法艺术,李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毛泽东思想光照千秋”的个人“毛体书法艺术展”。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她多年来创作的书法精品200多幅。展品的内容,大部分是主席的诗词、题词等。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4/686904/1/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