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罕见的一次提枪作战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07:35

1893年12月26日,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一个杰出而特殊的生命,这就是毛泽东。正是他,后来成了时代的骄子、历史的伟人,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6周年前夕,特撰此文,以志缅怀。

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领导下,震撼世界的秋收起义爆发了。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9月到1929年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中国革命,艰苦奋战了一年零三个月。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取得的显著成绩,使大革命失败后处境艰难的广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同时,也震惊了江西、湖南两省的国民党当局,使国民党中央政府逐渐感到它已成心腹之患,欲与除之而后快。1928年11月7日蒋介石任命何健为两省“会剿”代理总指挥,金汉鼎为副总指挥,由湘赣两省集中了六个旅约三万兵力,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在1929年1月1日分五路向井冈山发动进攻。国民党方面集中这样巨大的兵力向井冈山进攻,在以前还从来不曾有过。

面对着如此严峻的斗争形势,1929年1月4日至7日,毛泽东在宁冈县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传达和讨论中共六大决议,并着重研究如何粉碎国民党军队这次“会剿”的具体部署。柏路会议经过讨论,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由红五军改编的红四军第三十团和袁文才、王佐的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统归彭德怀、滕代远指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第三十一团及军直属队出击赣南,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1月14日,寒冬腊月,一场大雪过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三千六百多人从井冈山茨坪等处出发,经遂川,向赣南进军。当晚,歼灭遂川大汾国民党守军一个营,突破了封锁线。但是,脱离根据地后的流动作战毕竟是艰难的,国民党军队轮番穷追,红军耳目闭塞,连战失利。这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沿途人烟稀少,红军衣单粮缺,陷入了异常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之中。

在这种十分不利的作战形势下,红军采取盘旋式或打圈子的做法,既为了摆脱强敌跟追,更为了寻找有利战机,以歼敌一部,重新取得主动地位。这种机会果然来了,那就是2月10日的大柏地战斗。

大柏地位于瑞金以北,有一条十余里长的峡谷,山高林密,是打伏击战的理想场所。红四军主力在2月9日(农历除夕)抵达大柏地。紧紧尾追红军的刘士毅旅两个团,误以为红军已遭重创、难以坚持、不堪一击,态度骄横,孤军冒进,穷追不舍,想抢头功。出现了有利于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不可多得的歼敌时机。红军指挥员纷纷向军部请战,表达战斗决心。毛泽东主持前委扩大会议,认为可以在大柏地打伏击战,决定布置成长形“口袋阵”,以主要兵力埋伏在瑞金通往宁都的道路两侧的高山茂林中,以一部兵力引诱刘士毅部进入伏击圈。当晚,红军各部分别进入预定阵地。

第二天(大年初一)下午,红军一部把刘士毅部两个团诱进“口袋阵”底部,东、西侧伏兵向后迂回出击,扎住“袋口”。红军各部向敌军一起发起猛攻。这是红四军主力下山后的关键一仗。尽管红军弹药缺乏,体力疲惫,指战员还是拿起刺刀、石头、枪托同敌军拼搏。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朱德军长带队冲在前头,平时很少摸枪的毛泽东,这时也提枪带着警卫排向敌军阵地冲锋。鏖战至第二天下午,才全歼被围敌军,俘虏正副团长以下八百余人,缴枪八百余枝,水旱机关枪六挺,刘士毅旅残部溃退赣州。这是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打了这个胜仗,整个局面顿时改观,红四军摆脱了被动局面,重新取得了作战的主动权。

对于此次战役,陈毅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得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毛泽东常爱说这样一句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联想起毛泽东还有六位亲人为建立和保卫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他亲爱的妻子杨开慧和心爱的儿子毛岸英,更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所震撼。毛泽东的名字,是公平、正义和真理的象征;毛泽东的名字,是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祖国的骄傲;毛泽东的名字,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2009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