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行为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1:25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

 作者,未知

  前言


    西方心理学是指外国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我国的心理学在建国初期主要受苏俄心理学影响,而后跟随西方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流派进行研究。因此,我国的心理学并没有独立的流派,历史上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单独分离出来。所以,西方心理学流派是当代心理学理论的主流声音,也是重要的心理学入门知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于心理学是一门和哲学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有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通过分析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提炼我国以及东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这些内容不属于本文的介绍的范围。

 

    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这是一个令所有心理学家苦苦思索的问题,它的答案也随着不同流派、不同时间不停地变化着。笔者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结构、成因及其实现的科学,它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特性,研究方法也是兼具客观实验与主观论证,并且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

    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研究内容差异非常大,但提炼其共性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理论、学习认知及教育等相关问题、价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等。笔者认为,哲学是和心理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科学,甚至神学及宗教范畴内的某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心理学有所交叉。医学是和心理学相对立的一门科学,前者着重研究人身体的结构、病症及其治疗,后者则是研究人意识(或精神)的结构、病症及其治疗。作为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笔者对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精神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更为感兴趣。

    本介绍中主要对西方心理学的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进行了梳理。笔者对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颇为认同,尤其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但对精神分析流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最为感兴趣,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杰出女心理学家霍妮;至于行为主义,它虽有其简单直观的一面,但基于人性生物学化和环境决定论提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显得机械而且幼稚。文中的介绍注重了各个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分别从社会背景、哲学背景、自然科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个过程,作者认识到,任何理论的诞生都是由社会需求推动的,而且与其它学科的发展休戚相关。

    文章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杨鑫辉主编的《心理学通史》(卷四、卷五)。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第二势力为精神分析,第三势力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开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很快席卷美国,而且几乎遍及全球,在心理学史上称为“行为主义革命”。

 

  一、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政治改良的一种要求的反映。

    首先,行为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美国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运动并持续到20世纪初。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们必须学会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技能,国家需要加强对这些人的训练。强调社会适应就是强调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美国这一社会条件促使心理学家从研究意识转向研究适应性行为。同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在机械和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最高效率。因此,提高生产效率的瓶颈是提高工人的身体动作效率。华生所倡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其最初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工作量及其效率,这也是大工业机械生产的要求。

    其次,行为主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进步主义运动是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的一场广泛的政治革新运动,它试图撤换政治机构中的老的成员,使用能够科学管理社会的贤人进行治理。对许多革新者来说,行为主义似乎向他们提出能够合理地、有效地管理社会的科学工具。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是一种最有生命的革新思想。

 

  哲学背景
  1.机械唯物主义

  i.1770年法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自然的体系》一书对心灵概念做出了第一个行为分析,该书是所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圣经”;

  ii.笛卡尔关于人的身体机制的机械论思想;

  iii.拉美特利等把人看作机器的观点。

  2.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孔德始终倡导“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精神,实在、确定和实证是实证精神的要素。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华生等人从实证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科学的资料必须是社会的、公开的事件,是可证实的事实。单独的、私人的意识内省所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非科学的。科学的人物就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自然的目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心理学家放弃研究不可观察的意识,而改之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主观的内省法而改之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是行为主义就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

  3.新实在论

    新实在论的思想观点与实证主义一脉相承。它提出的“中立一元论”主张非心非物的“中立实体”构成世界的一切。“中立一元论”取消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和客观与主观的界限,认为心与物、思想与所思之物是同一的。这种观点为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混淆意识与行为的界限,把心理和意识看成是行为的做法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

    在方法论上,新实在论者强调还原的逻辑方法,即主张把含糊而复杂的问题分析为可以处理的十分明确的问题,用较简单的低级现象研究代替较复杂的高级现象研究。这种方法论为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数人所接受。

  4.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就是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的哲学。它的要点是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用行为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华生否认不可直接经验的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把人的实践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把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根本目的。这些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


  自然科学背景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背景主要是生理学。

  1.谢切诺夫——最早提出中枢抑制的概念,指出反射不仅是动物活动的方式,而且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方式。

  2.巴甫洛夫——首创并运用条件反射方法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严格而客观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以条件反射学说为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理论。

  3.别赫切列夫——阐述了客观心理学思想,认为不仅应把心理解释为主观的东西,而且应解释为客观的东西,进而解释为脑的物质过程。


  心理学背景
  1.意识心理学的危机——以意识为研究对象,难以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

  2.动物心理学的发展——达尔文论证的人与动物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适应环境的工具

 

  二、代表人物

  华生
    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它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以人类的活动和动作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来表达支配人类行为的归路和原因,其理论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在他看来,行为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华生在心理学方法上主张以客观的方法取代主观的内省法,这样使心理学方法日益走向客观化,进而使心理学更接近自然科学。这些客观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

 

  1.动作流学说(theory of activity stream)

    华生起初把人的本能定为一种“在适当刺激作用下系统展现出的先天性反应组合”,进而认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模式反应”。但最终,华生彻底排斥本能而主张以动作流替代本能的转变,在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转向环境决定论。

    动作流学说是指,人的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是在各种简单反应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行为的形成就像一条河流发源极为简单,以后分支逐渐增多,内容日益复杂。华生把人一生的行为绘成了一张由简到繁的动作流图。该图很好地表述了华生行为主义的观点,花生认为行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动作流来理解人的行为。动作流为行为主义观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现实背景。他还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完全由其所处环境塑造而成的,全部行为上的差异都可以从个体身体结构上和早期教育上的不同予以说明。只要通过最基本的途径——条件作用—控制外界刺激,就能形成各种符合要求的复杂行为。

  2.情绪理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涉及到整个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之深刻变化的遗传模式行为反应。这里的模式反应是指反映的各个细节表现出一定的经常性、规律性以及每当激动的刺激出现时,几乎总是依同样的相继次序发生的反应。

  3.思维理论

  在华生看来,思维和语言习惯一样也是一种习得的感官运动行为。语言形式的思维与言语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可归结为语言习惯,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他还把思维的创造能力看成是个体在各种情绪情境或实际情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我们之所以能获得各种有创造性的文章,是我们通过对词汇的操纵、反复变动,最后组合而成一种新反应模式的结果。

  4.人格理论

    人格就是个体一切动作的总和,是个体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华生认为,所有人的素质在出生时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生活环境及教育训练,而形成各种相异的行为习惯系统即人格,特别是在幼年和少年影响更明显。

    总之,华生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对心理学对象和方法客观化基础上的,以客观的“刺激——反应”行为公式说明各种心理问题,使心理行为化、客观化、最终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真正的自然科学。

  贡献

  i.增加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ii.促进动物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iii.促进心理学的应用

  局限

  i.人性生物学化——人和动物的同一性

  ii.客观主义——否认意识、心理、内省,导致无心理的心理学和无头脑的心理学

  iii.环境决定论——否认生理和遗传对心理的作用

  iv.还原论——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刺激反应


  梅耶
  主张要发现神经活动的规律和模式来解释意识经验和行为事实,强调行为的神经模式解释,重视心理学的客观方法。他被评价为方法论的行为主义,而非形而上学的行为主义。

 

  魏斯
  从物理一元论出发,认为心理学是物理学的分支,主张人类行为和世界上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最后都可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要素,甚至是电子的、质子的运动来加以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目的是要以物理和数学的方法通过研究物理——感觉运动来解释社会组织和个人成就。


  霍尔特
  认为他所研究的特殊反应关系或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也就是,任何反应动作都是完成某种目标的整体行为。这一点与华生的分子行为不同。

 

  三、理论发展

  1.新行为主义
  强调有机体内在因素的影响,提出并使用“中介变量”的概念,探讨而不是回避有机体行为背后的机体内部因素。代表人物包括古斯里的接近联想行为主义(注重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研究整体行为)、赫尔德假设演绎行为主义(创立了一套以数学为推理工具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在行为主义几个主要流派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罗特尔的社会学习人格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起

    传统行为主义者对意识的极端怀疑论态度,决定了他们的理论目标是要对学习现象作出机械的(或客观的)解释,而不参照任何被他们认为是带有主观性的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这使得传统行为主义的危机在五六十年代进一步深化。

    随着认知革命的兴起和影响,社会学习理论逐渐形成,但它并不是对某个单一的体系或严密的学派的指称,而是一个内涵不甚明确的概念。“学习”在西方心理学史中是一个特定的范畴,指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有机体(人和动物)如何获得、保持及表现各种行为方式的经验的和理论的研究。它所涉及的问题的实质,是人或有机体的发展,即个体有机体如何形成为他(它)所属的那个生物学的类或种属所独具的生活习性或行为方式,从而发展成该种属之一员的过程。

  班图拉

    他否认一元单向决定论和互动论,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在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思维、认知等的人的主体因素这三者之间,每二者都具有双向的相互决定关系,从而构成个体人的技能活动的三元交互决定系统。

   观察学习理论是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最富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一种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理论。他把观察学习的基本涵义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有关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一直局限于两个方面:或是关于行为的知识或技能的获得过程,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各种学习理论;或是关于行为反应的表现过程,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各种动机理论,而关于才以获得的行为知识到将这种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表现的中介过程则被忽略。班图拉对这个尚未触及到的作用领域进行研究,提出自我效能机制。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但和传统心理学的能力概念不同,它不是主体自我的一个稳定不变的属性,而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班图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构成了学习理论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就行为主义以否定意识为根本特征的狭隘意义而言,他和他的理论超越了行为主义的逻辑。这种利用科学心理学将隐私的主观经验客观化的理论,使班图拉在他的研究中自发地走向了人本主义。

  罗特尔

  罗特尔德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行为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他坚持人与动物的行为有本质的区别。罗特尔对人格的本质提出了四条基本假设。第一,人格是在个体育他的有意义环境的相互作用基础上习得的。第二,人格是统一的。“一个人的经验是相互影响的,新经验是已获得的意义的一部分;过去获得的意义或学习随着新经验而变化。”第三,外部强化影响着人格。第四,内部期望也决定着人格。罗特尔使用四种基本结构或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来预测人格,他们分别是:行为潜能、强化值、期望和心理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