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牛文元:拥堵一天损失10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5:05
童岱
 
2010年11月02日08:45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交通要讲究‘节源开流’,‘节源’是把交通的产生以及出行距离减少到最小程度,‘开流’就是创造更多通行的环境。为此,北京需要一个全盘的、科学的计划,但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没有,这是最让人担忧的。”“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这是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最近向媒体披露的最新研究成果。
根据牛文元的计算,中国百万人以上的50座主要城市,这些城市的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要花39分钟。另外,按照人口计算,中国有15座城市的居民每天上班单行比欧洲多消耗288亿分钟,折合4.8亿小时。“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据此计算,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人民币。”
“城市过大、人口过多,使得有限的道路出现拥堵,拥堵会造成误时误工,机动车的发动机仅因为拥堵停滞空转浪费的汽油成本都是很高的。”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包括北京在内,这么多城市拥堵的原因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超过了当初城市规划的预期;二是,公共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滞后于人口的发展速度。
今年9月中旬,一场小雨让北京在晚高峰时段发生了9个小时的大堵车,拥堵道路达到143条,北京市交通局的电子拥堵路段图几乎全线“飘红”,网友戏称那一刻的北京是一个“立体停车场”。
牛凤瑞谈到,北京2万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要求城市的通行能力需要提高,但在有限的道路资源面前,就要大力发展轻轨和地铁,这是最能缓解交通压力的公共交通工具。
然而,北京的有轨通车里程才200多公里,跟国外发达国家同等规模的城市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远了,只有人家的20%不到。比如日本东京的有轨通车里程已经超过1000公里,但北京的人口比东京还要多。“我们60年代开始建设地铁,但速度令人不敢恭维,要不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铁修建的速度可能还不会那么快。”牛凤瑞说。
“谈到拥堵造成的资源浪费,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京。”中国问题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告诉《北京科技报》,北京不是没有出台过相对应的政策。早在6年前,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市起草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后简称《规划》)并报国务院批准,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的规划总体战略。但6年过去,北京拥堵依旧,状况更是愈演愈烈。
在胡星斗看来,北京市区的这种环状布局,会给很多人一种惯性思维,“越靠近中心就越发达,越发达就越吸引人进去”。中国的城市建设,大多都是“单中心”的格局,这与过去的思维方式有关。比如古代的城市建设都是单中心,并简单地扩张,这与那时的集权政治体制是相适应的。但到了今天,科技的发展让城市规划的思路早已大不相同,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应该由多个中心组成。
但在我国很多城市,“官员更注重追求GDP,追求财政收入、政绩。”胡星斗告诉《北京科技报》,就房地产这个行业来说,如果是“摊大饼”的城市就最容易得到发展。因为越靠近中心房价越容易哄抬,但越是这样,路网就会越发集中,交通拥堵越难以解决。如果是多个中心的城市,房价就会相对趋于平稳、平均。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有不少便是这样,比如像美国的城市,尽管城市中因为地段不同,房价也有差别,但制约房价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治安环境和教育学区分布,而不是因为市中心的缘故而涨跌。
“解决城市交通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得想明白,不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等待城市的就是拥堵和浪费。”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教授文国玮表示,就北京来说,很多官员、专家认为,搞好城市交通的方法就是要搞好包括拓宽马路、增加公共交通路线等交通工程。采用这样的方法,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可以立竿见影,但不能持久,所以只是治标不治本。
1934年,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的重要文献——《雅典宪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居住与工作的距离过远是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二战后,英国伦敦为了分散城市人口、缓解交通压力,在其周边建了一些“卧城”,让城市人口分散一部分晚上去“卧城”睡觉,白天来城区上班,结果出现了“钟摆式”的大量客流,后来造成城市拥堵的巨大压力。因此伦敦周边又开始建造卫星城,让在郊区居住的人在郊区上班,结果缓解了巨大的交通压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北京现在做的城市规划,正是60多年前伦敦做过的事,但仍然不吸取教训,还在建设‘睡城’,这必然造成北京市区的拥堵加剧。”文国玮指出,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天通苑和回龙观,这两个区域的人口加起来有七八十万,若是做到居住与工作的基本平衡的话,区域内应该提供三四十万个工作岗位。但现在那边多是一些餐饮、超市等服务业,并且提供的工作岗位非常有限。这种状况,不是公共交通发展了就能解决的,每天几十万人进城又出城,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对城区交通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文国玮认为,早在规划之初,北京就应该在回龙观和天通苑之间建立一个大的工作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并完善各种城市基本配套设施。无论是技术条件、工作环境、薪金待遇都不要比城区差,并采用优先录用就近居住的居民的原则,这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交通要讲究“节源开流”,“节源”是把交通的产生以及出行距离减少到最小程度,“开流”就是创造更多通行的环境。为此,北京需要一个全盘的、科学的计划,但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没有,这是最让人担忧的。所以现在的状况是,很多人出行距离过长,路上花费的时间过长,机动车在路上拥堵的时间过长,整个城市呈现的是一个低效率、不经济的状况。“绿色城市、绿色交通提倡的就是效率,只有效率高才能绿色,效率低了那么多的尾气排放和汽油消耗,哪来的绿色呢?”文国玮说。
 
(责任编辑: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