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拒绝“平庸” 作者: 张黎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26:51

杰克凯鲁亚克 1957 年发表的一篇小说《在路上》,描写一群对现代工 业社会充满迷茫的叛逆青年,他们迷恋摇滚、爵士与毒品,追求个性解放,信 仰神秘主义。这种激进的状态,在以《逍遥骑士》、《雌雄大盗》、《午夜牛郎》为 首的以叛逆青年为主人公的美国电影中突显,主人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充 满了 60年代青年的叛逆与反抗、暴力与激愤。


一、反叛:反体制


历史地看,叛逆青年的行为是一种对体制化的反动,上世纪60年代青年的反主流文化就是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社会。


在电影中,叛逆的青年们开车横穿美国东西部,游荡在各个城市之间, 美洲大陆广袤平原上的条条大道,就是他们“在路上”的明证。美国的大城市 正是技术发达的工业社会的缩影和代表,而电影中反主流文化的叛逆青年们 则纷纷从城市中逃离。影片《逍遥骑士》里出现了一些从城市移居至乡间的嬉 皮士,他们过着群居生活,代表着对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 度的一种严肃的反抗,其实质是试图冲破社会稳定的基础;裸体、天浴以及自 由、率性的两性关系代表新一代性解放的思想,是对美国清教传统的背离和 破坏;离开大都市,回归大自然,在荒郊野外生活,从事农业种植和手工劳动, 是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过于迅速的城市化、工业化的反抗;而剧中的律师 宁可抛弃社会上受人艳羡的体面职业,跟随两名逍遥骑士变成流浪汉,代表 着青年反体制的决心。《邦尼与克莱德》以实际行动显示对社会秩序与现行体 制的蔑视与挑战,这种追逐边缘的心理与行为,被青年人视为偶像和英雄行 径,尽管人们可能把他们的行为视为荒诞,但它们真实地反映出青年一代无 视社会体制的反叛精神。1960 年代影像中的叛逆青年展示了直白而明确的 反体制的态度,他们谴责现代都市化、商业化的野蛮性。青年所向往的难以被 传统主流社会理解的生活方式,反映出青春期的叛逆,反映出两代人在价值 观念上的鸿沟,叛逆青年正是通过他们否定冷漠 的体制化社会来努力为自己找到一个生存空间。


二、反叛:拒绝“平庸”


影像中出现的 60 年代青年的各种反叛言 行,目的在于拒绝上一代人生活的“平庸”,青年 们的极端言行,在《逍遥骑士》中做了一次比较全 面的铺陈。两名主人公反叛的外表和行为,在横 穿美国各城镇时居民们异样的眼神中得到了恰 当的反应:男性留长发、古怪服饰、吸毒、贩毒、群 居、裸体、自由的两性关系,这些已经成为他们的 生活常态,甚至有拥有社会地位的人放弃了职 业,加入了流浪者队伍,在保守乡村里,女青年明 知长辈反感,仍然欣赏逍遥骑士并有意与之交 往。《午夜牛郎》则更加尖锐,男性青年为了追求 梦想中的富豪生活,到大都市里以充当男妓为营 生。这些电影中的青年形象显示出一代人普遍 地拒绝父辈平庸的生活,追求更为自由、随意、 (或许自以为)“逍遥”的生活方式。


影片以开始比较缓和的方式揭开青年反叛 的心路历程的是《邦尼和克莱德》。邦尼对她的 生活感到厌倦:终生只能在小镇上的快餐店做名 女侍,惟一乐趣可能是与来店中吃饭的司机勾 搭。年轻的邦尼对平凡和乏味的生活是如此的 不耐,这与当时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对社会的不 满相一致:期待充满变数的和激情的人生。克莱 德在认识邦尼5分钟内,为了向她证明自己的与 众不同,也许更是为了实现自己不平庸的愿望, 第一次抢劫了银行。随后,邦尼受克莱德的“启 发”,确认了自己崭新的“人生理想”,与克莱德一 道走上流浪、打劫的犯罪之路。只有那些充满不 可预测的冒险活动的刺激的生活,才对年轻人具 有吸引力。克莱德临时起意对就近的银行打劫, 博得邦尼的青睐,对后者而言,这种出其不意、充 满魅力的冒险行动,正是邦尼内心一直想要的生 活,因此克莱德首先成功地对邦尼实施了召唤。 下一个被召唤的是 CW,后者几乎带着中大奖般 的愉悦心情成为了克莱德的跟班和“信徒”。接 着,克莱德之兄、路上碰见的情侣,都有意加入克 莱德一伙,还有这一行人沿路遇见的其他青年, 都向往或崇拜他们那些不平凡的冒险。由此可见,反抗平庸、平凡、平淡的生活,是年轻人共有 的想法。


三、寻找“精神相似”的家族


显然,青年一代已经背弃了他们的父辈。青 年选择的道路,与父辈指认的道路背道而驰;青 年的理想,不是成为“父”那样的人,而是走向对 立面;青年心目中的英雄,不是坚毅果敢的“父”, 而是手持枪杆走天下的流亡者。邦尼和克莱德所 选择的生活道路,在邦尼之母、CW 之父看来,只 不过是一条必然的“死路”,子辈选择的令自己满 足的生活计划与生活方式被父辈决然否认。在 60 年代的影像中,父辈已经无权、也无机会去否 定下一辈的生活计划,叛逆的青年已然离弃了 “父”,自己决定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背弃父和父所代表的家园,年轻的叛逆者 在寻找新的精神家园。父母不再等同于亲者,共 享理想与协同行动的人才是。邦尼因被母亲排斥 感到孤独、伤心,克莱德对她说,“我是你的家 人”,二人在精神上的相似,使其结成一个有聚集 力的“家庭”。


邦尼与克莱德的结合完全来自冷静的、理 性的、精神的结合,而非情爱的、感性的、欲望型 的男女关系为基础的结合。电影的不俗之处在 于,有意将克莱德设定为性功能障碍者,直到电 影结束前 20分钟,即在邦尼、克莱德迈进死亡门 坎的前夕,二人之间也没有肉体关系。剧情明示 观众,当邦尼和克莱德屡次情投意合、情到浓时, 邦尼却发现克莱德有生理上的功能欠缺,致使二 人无法在肉体上结合。这一情况一度几乎影响到 两人的结伴关系,然而,经过冷静的、理性的思 考,邦克二人都发现对方是真正的理解自己的 人,是真正与自己具有精神相似性的人,就如家 人一般亲切。生理上的障碍确保了观众不会将二 人的关系定位为以爱或性为基础的庸俗两性关 系,恰恰是为了证实二人这种以“精神相似”为基 础的家族关系的不可分割性。


四、“美国梦”醒


一提到“美国梦”,人们首先会想到西部开 拓“神话”,而与之相关的形象就是:骑着马、嘴上 叼着烟、腰上别着枪,雄姿英发的牛仔们,风尘 仆仆地向西部蛮荒之地进发、寻找机遇与冒险 的故事,或许再加上些许这类英雄故事中必不 可少的罗曼蒂克为作料。


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影片开始,人们从 “美国梦”中逐渐苏醒过来。《午夜牛郎》和《逍遥 骑士》的行程之初,“就像我们传说中的先行者 那样,大地许以自由”,但随着旅程行将结束却 走向了反面,“梦想未能完成,大地没能履行诺 言,伟大的美国‘奥德赛之旅’而今却只能指引 向死亡与幻灭”。 午夜牛郎和逍遥骑士们筋 疲力尽,一个个先后命赴黄泉。世异时移,60年 代的青年向父辈致敬的英雄旅程,却变得不合 时宜,新一代美国英雄生不逢时,信心倍受打 击,恍然大悟“美国梦”原来是南柯一梦。


梦醒的可不是只有牛郎们和骑士们,还有 60年代整整一代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逍遥 骑士》不是艺术片,而是纪录片,美国式英雄形 象的被摧毁,表达了当时青年的许多感受,这部 电影当时如此流行和受欢迎的原因是,它和青 年的语调完全一致。这部拍摄的成本不足五十 万美元的影片起初令制片公司疑虑重重,因为 影片仅局限于社会边缘,但北美票房数字却高 达一千九百万美元,青年观众在电影里 看到了身边的现实,看到了美国的社会革命和 革命者的失败。打不倒的英雄神话被粉碎了,牛 郎们和骑士们的离去让人如此印象深刻而且感 同身受,在 1960 年代,美国青年的热情随之被 浇灭。“美国梦”一觉睡醒,满眼里只看见散落一 地的梦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