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狂印美钞 致中国控通胀难度增大//质疑声中,美联储再次开动印钞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55:42
美联储昨天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同时还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
虽然美国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比此前市场预测的购买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的力度要小一些,但消息一公布还是引起国际社会、国际市场不小波澜。那么,美国中期选举已经落幕,为何又着急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呢?
从政治背景看,民主党在中期选举失败后,奥巴马称美国选民对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意见非常大,这是执政党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次选举给奥巴马政府敲响了警钟,如果经济再没起色,奥巴马当选时的承诺再不兑现,两年后的连任可能会是泡影。因此,奥巴马要想挽回败局,就必须“拼经济”,从而大幅提高就业率。这应该是美国急迫出台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政治背景。
从经济情况来看,美国经济虽然已从危机中蹒跚走出,但步伐太慢,复苏乏力,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从而使得美国的主要经济引擎——消费增长持续在低位徘徊。一些具体情况也使得美国通过大举印钞拉动经济有了基础:首先,美国能够拿出的应对政策已经不多,特别是利率已经接近于零,失去了操作空间,逼迫其不得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
其次,美国过低的通胀率给“量化宽松”政策持续使用提供了有利环境。根据美国劳动部的数据,美国9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上个月仅升了0.1%,除了波动的食品与能源价格外,物价已连续第二个月“纹丝不动”了。与一年前相比,总体物价水平仅上涨1.1%,核心物价仅上涨0.8%,为1961年以来最缓慢的年度增长。10月18日,在美联储波士顿联储分行举办的“低通胀环境下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会议上,伯南克在题为《低通胀下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的讲话中表示,大部分货币委员会官员都认为物价增速应该保持在“2%或稍低”的水平上。美国大举印钞、大把撒美元没有通胀之忧。
可以这样说,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大肆印美钞的政策完全是从本国利益出发,完全忘记了美元是国际货币的现状,完全没有顾及他国利益和对世界经济的危害。对世界经济来说,美国大肆印美钞已在把世界经济金融推向新的危机之路。对其他国家来说,美国大肆印钞,任由美元贬值,将使一些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受损,陷入资产资本市场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境地,将有诱发世界贸易大战、货币大战和汇率大战的危险。
对中国来说,美国大肆印钞、美元持续贬值,将使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快速贬值;将使得人民币再次面临巨大升值压力,从而危害中国出口与经济;将使得热钱大举进入中国推高中国的股市、楼市以及其他资产价格,最终酿造巨大泡沫风险;特别是将迅速增大中国当前控通胀的难度。
美国大肆印钞,美元持续贬值,还会导致以美元计价的世界大宗商品、资源能源价格暴涨,将很快传递到中国,对中国通胀将是雪上加霜。美元持续贬值将大大抵消中国应对通胀的政策工具效果。为了遏制通胀,中国已加息,目的在于回收市场多余流动性对物价的冲击。但这种目的有可能被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抵消。因为美国大肆印钞、美元持续贬值将使得热钱大举进入中国,抵消了加息回收市场流动性的目的。
针对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们应迅速思考应对之策。或许货币政策转向和回归常态的力度又要调整了,因为决定货币政策、汇率稳定、热钱流动的条件已发生变化。
□特约评论员余丰慧  银行职员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11月3日宣布,到2011年6月底以前,将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化解通货紧缩风险。美联储纽约分行在一份声明中称,加上此前宣布的更换其投资组合中到期债券的国债购买计划,美联储实际购买国债总额在8500亿至9000亿美元之间。
美联储这一举动颇具争议性,此间舆论充斥着美联储在“豪赌”、“冒险”、“与魔鬼作交易”等词汇,业界也担心这一行动效果有限且代价巨大。
无奈
经济增长如“蜗牛爬行”,新的刺激计划出台无望,货币政策被视为能够将美国经济重新引入正轨的最后手段
经济学家将美联储这一举动称为第二轮量化宽松。正常年景,美联储通过购买短期国债及其他低风险资产来调控经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作为“最后贷款人”,美联储大量购买高风险资产。2008年底至今年3月间,美联储共购买了1.75万亿美元的国债及抵押贷款担保证券,这被称为第一轮量化宽松。此后,美联储开始酝酿“退出战略”,准备逐步取消部分刺激性货币政策,回到正常货币政策轨道。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呈现减速态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自8月起就不断释放信号,称必要时将重启量化宽松政策。
现在,美联储终于采取行动。美国媒体认为,这是出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无奈。经济上,美联储肩负两大使命:最大限度促进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然而,最新经济数据显示,无论哪一个使命,美联储都没有完成。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虽然略高于第二季度,但没有达到有效拉低失业率所需的至少2.5%的增长率,美国失业率仍维持在9.6%的高位,以至于当地媒体称美国经济增长之慢如同“蜗牛爬行”。与此同时,美国通胀率只有约1%,低于美联储认为的2%的合理水平。经济低速增长和物价下滑,令许多经济学家担心美国经济可能陷入日本式的长期停滞。由于接近于零的超低利率水平已维持了近两年,美联储可用的政策工具唯有非常规的债券购买计划。
政治上,美联储此次行动正值美国中期选举之后一天,由于共和党重掌众议院,在参议院的席位也与民主党接近,美国政治已陷入僵局状态。在市场普遍希望政府采取行动的时候,美国政治僵局意味着奥巴马政府打算推出的以基建为主要内容的新财政刺激计划很难在国会获得通过。在财政刺激无望的前景下,美联储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被许多人视为能够将美国经济重新引入正轨的最后手段。
争议
支持者:哪怕只产生“边际效应”,也应采取行动;反对者:量化宽松是“危险的赌博”,是“与魔鬼作交易”
从酝酿到实施,美联储内外的经济学家始终对第二轮量化宽松的有效性各执一词。
支持者认为,新的量化宽松将拉低利率,适当提高通胀水平,使相对安全的投资和现金吸引力降低,从而鼓励个人增加消费和企业扩大投资,进而达到压低失业率的目标。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的高失业率令人难以接受,美联储必须采取行动,哪怕只是产生“边际效应”,也可以说它尽力了。不过,即使支持者似乎也底气不足,承认量化宽松并非“灵丹妙药”,而且暗藏风险。这和主流经济学家对第一轮量化宽松的积极评价形成鲜明对比。
反对者跨越政治界限,不仅包括美联储堪萨斯城分行行长霍宁格,也包括布什政府时期的财政部官员、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他们或认为量化宽松根本无效,或认为蕴含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是主要风险之一。由于利率走低,股市及其他风险投资将活跃,个人或企业感到财富增长,即经济学家所称的“财富效应”,这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但流动性过剩可能再度产生泡沫,令美联储重蹈曾经的错误。霍宁格将新的量化宽松称为“一场危险的赌博”,是“与魔鬼作交易”。
美联储推行新的量化宽松的目的在于拉低利率,但分析人士认为实际效果可能南辕北辙。在美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认为美联储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是通过无限制印钞票的方式来支撑美国的赤字财政,扮演美国财政部“现金牛”的角色。投资者对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前景的担心,又可能推高利率,妨碍美国经济复苏。
风险
美联储的新举动向其他国家发出明确信息:美国不关心美元是否贬值。可能由此引发各国货币新一轮竞争性贬值
美联储的新举动将进一步弱化美元,加剧美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紧张关系。今年8月以来,受美联储可能采取行动预期的影响,美元兑主要国家货币已大幅贬值。美元贬值增加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经济复苏,但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新一轮竞争性贬值,加剧“货币战”的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美元进一步贬值,新兴经济体比美国本身更容易产生资产泡沫。与美国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相反,许多新兴经济体在加息,抑制通胀威胁。一家投资公司的创始人认为,美联储采取的是一个危险的举动,等于向其他国家发出明确信息:美国不关心美元是否贬值。《华尔街日报》认为,美国将面临各国对其货币政策的批评。
两个月来,由于美联储早已释放出相关信息,市场已提前透支了此次行动的效应,但在美联储正式宣布这一政策后,美国股市仍做出积极反应,道琼斯指数上扬至今年最高点。但市场的积极姿态丝毫未能掩盖这一行动蕴含的风险。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美联储是否能收放自如,是对其能力与信誉的巨大挑战。一旦失败,将动摇公众及金融市场对政府应对高失业率及物价下滑能力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加剧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恐慌情绪。难怪此间有舆论称,美联储正在前所未有地拿自己的信誉作赌注。(马小宁)
点评:损人未必利己
景学成(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所谓量化宽松,是指央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经济金融调节方式。
美联储的行动对于美国经济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从长期来看,这一政策要取得刺激经济的正面作用,关键在于它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度,以及人们对政策效果的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此次政策能够进一步提振美国实体经济,促进消费市场复苏和房地产市场回暖,提升出口,那么市场信心将增强,经济复苏可能超出预期;如果此次政策像上一轮量化宽松那样,重在对金融体系的刺激,新放出的货币石沉大海,那么美国经济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和长期低迷的困境。
美联储再次开动印钞机后,美元将持续走弱,给其他国家出口造成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因此得到支撑而继续上涨,推高其他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同时,资本向新兴经济体的流动可能给它们带来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反过来影响美国出口倍增计划的实现。果真如此,那么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无疑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政策行为。
更重要的是,美联储“眼睛向内看”,世界其他央行将质疑其在全球货币政策协调中的引导作用。此次美联储政策出台前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了超前积极应对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