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国民心态:阴谋论为何会受中国人欢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0:30
别让“阴谋论”成为中国人看西方的方式。

  《环球时报》评论版前不久刊登了两篇关于“阴谋论”的文章。一位学者撰文劝“中国人心态要远离‘阴谋论’干扰”,称“民族精神要健康,不要在过去和未来的强者期待中隐瞒真实的国家状态”。另一位学者随后撰文批驳称“无视阴谋论是弱智者见识”,对最近数十年来被西方价值观“洗脑”的社会精英集体不识“阴谋论”发出“呜呼,哀哉”的感叹。两位学者刀光剑影、高手过招般的辩论也引起了网民的兴趣,在环球网所做的“你是否认为西方有针对中国的阴谋”话题调查中,逾九成参与网友投赞成票。“阴谋论”完胜!

  “阴谋”,这个词的历史几乎与中国历史同步,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中有“阴谋逆德,好用凶器”一说;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在七律《题李卫公诗二首》中写道:“两行密疏倾天下,一夜阴谋达至尊”,将“阴谋”翻云覆雨的能量刻画得入木三分。不过,不论你如何看待“阴谋”在中国历史演绎中扮演的角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熏陶下的先辈们,在台面上无论如何都不会认为“阴谋”是个“好”词。

  在英语表述中,与我们所谈的“阴谋”相对应的应该是“conspiracy”,“阴谋论”一般译作“conspiracy theory”。从维基百科的解释可以看出,“阴谋论”这个词起初是一个“中性词”,用来描述“刑事犯罪”、“政治权谋”等,现在多作贬义词用,特指解释历史或当代事件、区别于主流理论的“边缘理论”(fringe theory)。可见,在西方人眼里,“阴谋论”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至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不知何时,“阴谋”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变得“高端”起来,几乎可与“智慧”画上等号。能把人类那颗“邪恶的心”与追名逐利的动机联系起来,那你就成了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单从语义解释来看,如果把英语中对“阴谋论”的解释放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与“正统”不“高度一致”的“边缘理论”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歪理邪说”的,再往下想,“张悟本”、“李一”等让整个中国社会尴尬的形象就一茬一茬地冒出来了。当然,如果西方人以他们理解的“阴谋论”来看待中国社会,他们不会联想到“张悟本们”,更有可能想到郎咸平教授的“华尔街控制中国的青椒肉丝价格”此类理论。这种理论在西方人看起来很奇怪也很“边缘”,不过以中国式“阴谋论”来解释却甚是贴切,因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就从没死过!

  在“阴谋论”者看来,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可不是信口雌黄,而是铁证如山!比如有“阴谋论”者就认为全球化本来就是美国策划的一个阴谋:“今日世界全球化盛行,但全球化是美国人精心谋划的。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祭出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强化金融监管,为全球化设置障碍。然而,美国打开潘多拉匣子,放出了魔鬼,如今发现自己也无法驾驭,这正是谋的不确定性。”如果把正常的国家治理、国际博弈也看作是“阴谋”,那也太“神化”美国人的智慧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影响几乎遍及地球每个角落的全球化,居然是个叫美利坚的群体制造出的一个“魔鬼”!以此逻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推导出:美利坚这个民族的诞生就是上帝针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地球人的“大阴谋”?这个民族诞生后就没少折腾地球人。

  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在现有制度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勤奋苦读、职场拼搏跻身中产阶级甚至上流社会,不能否认在他的学习、工作中或许被“阴谋”陷害过,但谁都会承认“阴谋”不会在他改变命运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个人如此,国家发展何尝又不是?不能否认那些“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背后有着一颗颗不怀好意的“阴谋心”,但这些“阴谋心”有没有阻挡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些“阴谋论”有没有让中国崛起的势头转向?没有!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向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通过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也学习如何通过博弈防止自己的利益受损、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属于“谋”的范畴,与“阴谋”还是有差别的。当然,在“阴谋论”者看来,“谋”和“阴谋”是一回事。比如那位批中国社会精英“脑残”的学者认为,“‘谋’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隐蔽性,是谓‘阴谋’”。可见,在这位学者脑子里,“谋”=“阴谋”,至少在这一点上他有“侮辱先辈”之嫌:沐浴在五千年文明里的我中华先辈,怎会在造字造词时犯这种多此一举的低级错误呢?

  中国人以挨打为代价磕磕碰碰地走出了以“奇技淫巧”眼光看待西方一切的历史,难道正在崛起、更加自信的中国反而要堕入了以“阴谋论”看西方的时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国民心态?如果我们把博弈过程中遭遇挫折、博弈结果的失败简单归结为西方的“阴谋”,除了能说明“我们没赢”,还能说明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阴谋论”是思维懒惰、是误国误民的表现。西方人不是普度众生的菩萨,也不是嗜血成性的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