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医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5:52


大藏经。
噶举传承
祖师著作
祖师法相
三昧耶戒
传承祖师传
上师的加持
大手印教言
大宝法王教言
噶举派。
宁玛派。
格鲁派。
萨迦派。
本波派。
藏传佛教
其他教派
噶举大师传
宁玛大师传
格鲁大师传
萨迦大师传
本波大师传
其他大师传
大宝法王故事
经典故事
密宗故事
修持故事
其它故事
佛学基础知识
因缘果报
五戒十善
四圣谛..
十二因缘
菩提心..
六度万行
基本论述。
佛学与健康
战胜癌症。
辟谷与健康
素食与健康
佛教名胜。。
佛学与美学。。
佛学与文学。。
文学作品。。。
佛学与建筑雕塑
佛学与音乐舞蹈
佛学与美术书法
佛学与体育
佛学伦理观
佛学与社会
佛学与人生
佛学与现实
今生改变命运
噶举修持
宁玛修持
格鲁修持
萨迦修持
本波修持
其他修持
禅宗智慧
密宗智慧
学习、思索
实修、明悟
工作、生活
休闲、娱乐
旅游、情感
社会、动物
自然、其他
热爱生命
爱与哀愁
感悟,,
人生百味
呐喊,,
拈花微笑
藏传佛教音乐
汉传佛教音乐
大德讲法
音乐集锦
佛菩萨,
上师本尊
空行护法
其它唐卡
网络动画
网络影视
藏传佛教大德开示
汉传佛教大德开示
访谈·法会
佛舍利专集
佛经下载,
电子书下载
工具下载,
音频下载,
影频下载,
动画下载,
网友向导
本站公告
宗教法规
现代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也重视起来,尤其是健康状况.而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单位的、情感的等等方面压力,使我们的情绪时好时坏,疲于奔命,它带给我们烦躁、急功近利、感官刺激、忧郁压抑,自我封闭乃至生命的夭折。而通过对佛文化的了解,又可以使我们获得快乐、安逸、坦然、安详、健康。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养生而言,概括为<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如何获得五福是佛教养生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方面。
1,断绝妄执之心.就是说要色空,色空指物质现象和自性空,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事物和现象,一切都在变化,是无常的.认为妄执之心是人生诸种烦恼的根源。
2,慈悲心,佛教认为,以众生之苦为苦,修无量功德,身体健康,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佛教思想能启沃善心,开发智慧,增进健康。另外还有一套独特的修炼方式------禅定修持.本书着重介绍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疾病的产生,预防,治疗,同时结合中西医的观点,作为参考.
佛教养生歌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第一,是非以不辨为汤药,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捷,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肃穆为庄严,
凡是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唐。百丈禅师
佛 教 与 心 理 健 康
祈福中华集团
中华佛教养生协会
佛教认为一切物质存在无常性、无我性,只有心灵是独立的、自由的。永远维持心灵的寂静,保持与灵魂的一致,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不过是取恒河一滴水那样简单。而中医强调心理平衡,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则会导致内伤和疾病的发生,这与佛教的理念是殊途同归。七情致病并通过心理治疗而获得健康的例子很多,现举两例:
范进中举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书呆子范进,多年寒窗苦读,未能考取功名,54岁侥幸高中,高兴过度,竟疯了,中医认为是过喜伤心,叫他的老丈人打了他一巴掌,就清醒了,病也好了,这是用恐惧制止过分欢喜的方法.
清代有个八府巡按,患了精神忧郁症,成天闷闷不乐,终日愁眉苦脸,请了很多名医都不见好,有一天请了一无名老中医,这位老中医把脉良久,沉吟不语,好一会才恍然大悟对病人说:“噢,你得的是月经不调嘛。”这位八府巡按捧腹大笑,并一边笑一边说:“我堂堂男子汉,身为八府巡按,怎么会得月经不调呢?”以后想到此事,这位大人总是大笑,就在这一次次的大笑中,他的病不药而愈。这是以喜胜忧的方法。
这种心理疾病不药而愈的医案在我国医史上有很多。佛教认为,身病的发生,大部分由心病引起。心绪烦乱,心情抑郁,愤怒会招致心虚气弱,贪食、贪得、争强好胜会使肝火旺盛,耗损气血,外邪就会乘虚而入,佛文化中强调与世无争,涅槃寂静,超凡脱俗,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平和。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佛学是一门杰出的心理学。佛学修持心性是要达到智慧的圆满,断除一切烦恼,这样一来平衡了心态,尤其是乐观看待生、老、病、死。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寻找自我,祥和的度过自己的一生,是佛教养生的要义所在。
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地也空,天也空,人人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不为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其在手中。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是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
夜间闻听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过。
为人处事细思量,转眼便是白头翁。
那怕做到公卿相,躯体照样棺材中。
(志公禅师)
佛 教 看 病 因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个人百病缠身是他前世今生所造的业的果报,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过去的妄念或恶业,也就是说一切病都是心病.这是一个很唯心的观点,大家不一定要完全认可它。
佛教还认为,生病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外缘[外在条件,外因],指人们周围的环境即身体外部的客观物质,如噪音,污水,浊气等环境的污染,有毒的食物,天气的寒冷与高温,洗涤剂中残存的毒素.二是内缘,[内在条件,内因],指人的内心世界,包括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等.比如喜欢暴饮暴食,纵欲贪欢,喜怒无常,忧郁烦闷,紧张恐惧,爱好撒谎,心理不平衡,内心冲突,幻觉错觉等。
这些致病因素与中医的看法如出一辙,中医也分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指内伤七情,房劳,暴饮暴食等.外因主要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及外伤、疫气等外来致病因素。
* 凡争强好胜的人多半都有鼻炎。
* 凡是生活消极,凡是往坏事方面想的人,容易生理上的消化不良。
* 人的心理绝对支配生理,有些新兵进入前线阵地,听到枪响就要拉肚子,因为其紧张的刺激,胆汁大量分泌,增加肠子蠕动,就会拉肚子。所以人的健康,都决定于你的形态。
* 贪心太重的人,会患肾脏病。
* 疑心太重的人会患风湿性关节炎,病因是怀疑、猜忌、妄想而来。
* 放纵本能,纵情声色的人加上精神的刺激,会引发糖尿病,糖尿病大多都是放纵自己加上情绪激动而引发的。
* 话多的人,男人多容易得疝气,女人白带特别多。
“六伤”歌
1久听伤神,2久视伤血,
3久卧伤气,4久立伤骨,
5久坐伤肉,6久行伤筋.
“二,十二莫”歌
1莫强食,2莫强酒,
3,莫强攀重,4莫忧思,
5莫大怒,6莫悲愁,
7莫大惧,8莫跳动.
9莫多言,10莫大笑,
11莫贪欲,12莫怀恨.
佛 教 与 疾 病 的 治 疗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信佛的人有疾病不是去找医生,而是找神汉巫婆跳大神烧点纸喝点神水.其实这是一种迷信活动,对身体没有好处,而佛教也没有这种治病的方法.那么在佛教里又是如何治疗疾病的呢?
在佛教里,疾病分为身病和心病.
对于身病,佛教认为其治疗不应复杂,而且治病有时不要花什么钱.我们比较一下现代医学和佛教医学在治疗上的差异:
在现代医学上,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对治.
1、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西医]用抗生素来治疗,[中医]用药草等将人身体调到最好的状态,产生抗体,或把病菌逐出体外,用汗吐泻等方法.
2、机能性疾病-----用天然食物或药石来治疗补充所需的营养或维生素,同时进行运动和松弛身心.
3、心因性疾病-----用心理治疗对治.
佛典上则按两种方式对治:
(一),治身体和五脏失调的疾病
1,药石[草木金石]
2,针灸
3,天然食物
4,运动和养生[瑜伽太极拳拜佛]
5,按摩法
6,修定功[静坐]
7,修观想
(二)治业报所感的疾病
1、忏悔2、发愿3、放生4、念拜佛5、诵经6、修福回向
在心病,佛典又如何治疗呢?
由于众生的心理现象和所造的恶业错综复杂,所以众生身心疾病的种类无量无边.心病主要由烦恼产生,无尽的烦恼分为八万四千种,也可浓缩为“贪瞋痴”,也可再浓缩为“痴”.痴就是不明事理,不明白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就是无知.
一般地说,有六种可以专门对治烦恼和妄念的方法.
1、不净观-----观想境界不净的现象,可以对治贪欲.
2、数息观-----注意数自己的呼吸,从一到十,循环不止,只数出息或入息,不可出入同数,用于治散乱心.
3、慈悲观------观想一切众生受苦的现象,可以消除我们的憎恨心.
4、因缘观------观察人生的因果,破除愚痴.
5、念佛观-------念佛的名号,智慧功德和庄严的身像,消除业障
6、空观-------观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可以破除我们的执着.
以上六种方法和药物可以灵活运用,可见佛教对待疾病的方法里面没有叫大家完全放弃药物的治疗,而是一种科学和谨慎的态度,有些方法和中医是完全一样的。
养生歌
早睡早起,精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
睡前洗脚,当吃补药。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消愁解闷,百病无根。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笑颜常在,青春不败。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运动筋骨,康寿而福。心胸开阔,年寿过百。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菜叶,少食肉类。
头部宜凉,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佛 教 与 癌 症 治 疗
人本来良好的免疫功能,常被我们自己戕害破坏了,心中恐惧、怀恨、生气、忧郁、压力、生活不合理,饮食不当都会破坏免疫功能,才会使癌扩散。这些因素是该由自己负责调适的。
一生心情抑郁的人,最容易得癌症,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识。
若能恢复自体免疫功能,自能康复。而免疫功能之根源,在"心"!心安定,宽松、欢喜念佛就是"妙药"!
所以很多得了癌症的人去信佛,不仅佛教养生的原理有助于康复身体,关键是佛教往往是战胜疾病的心理武器。
佛 教 与 长 寿
信仰佛教的人往往都健康长寿,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徒都是这样,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那又是为什么?
据统计,我国古代557位高僧中,100岁以上12人,90岁以上42人,80岁以上142人,70岁以上361人,而同期相比那些帝王平均寿命高39岁.高僧生活淡泊,清苦,完全素食;而帝王的物质享受优越,山珍海味,玉液琼浆,御医不离左右.我国广西的巴马县和巴基斯坦的芬扎,是世界有名的长寿之乡.这些地方的百岁老人比比皆是,他们的长寿经验主要是:宁静自然的心境,简单朴素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而这些都是佛教养生所强调的.
历代高僧长寿并非有灵丹妙药,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主要与他们清心寡欲的日常生活习惯等有关,当然还有他们独特的运动----坐禅及居住环境等有关.而我们这些健康状况下降的人,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信佛教也可长寿.
长寿者的14个多与少
1、少荤多素 2、少盐多醋 3、少欲多施
4、少车多步 5、少食多嚼 6、少糖多果
7、少烟多茶 8、少酒多水 9、少怒多笑
10、少说多做 11、少停多动 12、少药多炼
13、少烦多眠 14、少衣多浴
佛 疗 六 法
祈福中华集团
中华佛教养生协会
佛家的心理治疗,可以归纳为六种:
一、 念佛对治业障:平时多用念佛的名号、智慧、功德,想佛的庄严身像,达到入定安息的境界,消除业障。
二、观心法破我执:常见的观法如“坐禅”、“冥想”等等,用来直观心性,据西方的医学家研究指出,与禅相近的超觉静坐,不仅具有治愈心理疾病的效果,同时可以治疗生理疾病。
观心法门,据传在印度已有七千年历史,早期是以瑜伽之名流传于喜马拉雅山区,《奥义书》说;“瑜伽是坚定统治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
观身不净,观受为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杂念最后无根可依,心念自然宁静。
佛教很多经典都涉论瑜伽,认定瑜伽为佛家修炼的窍门之一,瑜伽的最终之术即是“冥想”。
“想象术”:就是明确自己的想像“方向”,比方说,戒烟、气血平顺、治疗头疼等等,全力以赴投入冥想,便有效果。“想欲术”:对自己亟欲达成的愿望,用想象的方式,集中心力完成。“想定术”:这种方式用在减肥上,据说效果良好,每天用想象(神似自我催眠)的方式,用冥想提醒自己,每月该减五公斤,便能出现效果。“想念术”这种方式似“心理念力”,想象自己与癌症病魔作战,自己的免疫系统武装起采,白血球很强壮,癌细胞不堪一击等等,发挥潜能增加能量。这与西方最近才极力提倡的心灵力量,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证指出,心理冥想法,的确有增进心理免疫力功能的效果,有的人用冥想力量对抗癌症十五年而不败。
三、因缘观对治愚痴:了悟生命里的生老病死与因果循环的关系,破除愚笨痴念。
在神定状态下,观想人生的十二因缘;佛家认力,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备种种因与缘,才得以生起或缘灭。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落而灭,了悟因缘,自然觉悟。
四、慈悲观对治嗔:实际体验众生受苦的模式,了解自己并非想象中最悲苦的人,平息嗔怒之心。慈济的师兄会说,当他参与帮助孤苦老人的安家行动,发现三平米大的房子,杂物横陈,臭味四溢,就不再怨天尤人了,改用慈悲待人也待己。
五、数息观对治散乱:也可以称调息法,把注意力放在默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至十,周而复始,消除散乱的心绪。作用类似治疗焦虑的深呼吸,一口气作九口吐出,反复圳练几次,便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使心情沉稳下来。
佛教认为“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气上不来,身体便是行尸走肉。
数息观中有“六妙门”,它是一种万行开发、降魔成道的禅定法门,隶属天台宗,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一数即是我先前所提:入坐后,先调和气息,徐数一至十,专注呼吸,或心注在数,回来多趟,数息纯熟,自然不乱;
二随,又叫随息,达到心随于息,息随于心的境界,到达觉息长短可以从遍身毛孔出入;
三止,又叫“止息”,把心有意无意地止于鼻端,修止后觉得全身不见内外境,身心泯然入定;
四观,又叫观息,仍然用心来观照息,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似无实在,观久以后,心眼开明;
五还,又你还息,修观久了,心念易浮散乱,应适时回复本源,用心来审视呼吸出入之息,进入观心智的意境;
六净,净息之意,坐禅到此,不起妄念,不起分别,心里清净,尔后杂念全无,显露真心,达到心垢全无,一尘不染的高级境界。
《六祖坛经》有言:“佛向心中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怫。”经过“内省”,臻于“心物不二,一体圆融”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