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及其风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28:43
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及其风格
—项祖华  中国音乐  1990-10-01
江南丝竹,最初曾称为“苏南丝竹”及“吴越丝
竹”。江南丝竹,最早记于文献的是清代道光年间的
《嘉兴府志》有云:“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
吴越佳音,集弦索精萃,江南有丝竹者也,,。江南丝
竹是流传在江苏、浙江、上海毗邻的广阔地带的民间
丝竹类器乐乐种,约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明清以来
的《十番锣鼓》,民间风俗的“清客串”和“小堂名”,
江南地方曲艺“滩簧,’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江南丝竹
以新的乐种问世。清代光绪(1895年)李芳目的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919年周石僧
《国声集》所刊载的曲谱可看出,江南丝竹的乐曲已
经形成和逐渐定型。
江南丝竹是吴文化的瑰宝,吴山和吴水,吴语和
吴音,向以秀丽绝伦见称。江南的山水不知吸引了多
少词人墨客,江南的语音不知倾诉了多少风韵乡情,
江南的丝竹不知风靡了多少艺苑知音。江南丝竹具有
秀丽、精致、典雅、细腻的艺术风格,不仅表现了江
南人民清秀含蓄、乐观质朴的性格,而且反映出江南
地区山清水秀、鱼米之乡的风俗人情。
清代宣统(1911)年,上海成为江南地区的文
化中心,丝竹爱好者会集上海“文明雅集,’茶楼,组成
了第一个丝竹乐团体“文明雅集,,,继之,成立了“钧
天集”、“清平集,’、“雅歌集”。东西南北四大茶楼均有
丝竹聚会。当时在上海城陛庙“豫园”的“点春堂,’曾举
行过各地丝竹高手的集会,参加者达二百多人,是
20年代最大的一次盛会。此时“国乐研究社,’、“大同
乐会,’及“乐林,’、“霄”、“云和”等乐社,苏州“吴平音
乐团”、无锡“华光国乐会,’、杭州“正始社,’等等如同
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另外,农村的江南丝竹也迅速发
展。以“清客串”的风俗参加婚丧喜庆、庙会节日、民
俗自娱等活动。
江南丝竹的演奏形式轻便灵活,中小皆宜,少则
三、四人,多则九、十人。常用曲笛、二胡、琵琶、
扬琴、小三弦、箫、笙、革荞鼓板各一,称为“八大
件”;乐手大多一专多能,自由组合,以乐会友,推
集自娱,深为群众喜闻乐见。
江南丝竹的传统乐曲很多,有“八大名曲”之称:
《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板》、
《欢乐歌》、《行街》、《云庆》、《四合如意》。
八大曲及其变体或同曲异名的一些乐曲,实际都是由
《六板》、《三六》、《欢乐歌》和《四合》四大曲
的变体或衍变而成。这些乐曲的命名都与民间节庆和
乡土风俗密切相关,也就是民间的风俗的音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