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品格》2决定孩子的一生(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6:58
发现孩子的长处,通过表扬让孩子拥有自信并使之得到发扬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希望家长总能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做了好事要大力表扬,孩子主动帮忙要马上表示感谢,但是,孩子不可能只做令父母高兴的事,有时候他们会做出非常危险的举动 

好的管教、坏的管教

  发现孩子的长处,通过表扬让孩子拥有自信并使之得到发扬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我们希望家长总能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做了好?要大力表扬,孩子主动帮忙要马上表示感谢,但是,孩子不可能只做令父母高兴的事,有时候他们会做出非常危险的举动,或者会表现得很粗暴,搞些令人头痛的恶作剧,还有时候会欺负弱小。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

  即使管教,也有方法好坏之分。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最好在犯错误的当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要明确地告诉他被批评的原因。如果孩子是接近滚烫的东西差点被烫伤,或者要拿针、剪刀等危险的东西玩,或者是差点从高处摔下来,这些危急时刻,当务之急是先制止孩子的行为,然后马上提出严厉批评,让孩子可以?白,“这样做非常危险,绝对不能做”。紧要关头完全没有必要讲究优雅。

  顶撞父母,欺负弟弟妹妹,对这些行为也要立即给予严厉批评。即使过后需要给孩子解释批评他的原因,告诉他为什么欺负弟弟妹妹的行为不对,但在现场首先需要的还是制止。孩子越小越要及时管教。

  孩子在三岁左右,对穿衣之类的事情会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将不再愿意按照父母的意思行事。亲子之间因此发生争执没有必要,父母可以平时多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特殊的重要时刻,父母就需要坚决地让孩子听话。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会逐渐加强管教的力度,“快准备”,“别拖拉,快点”……父母往往都是急性子,要求孩子快点、再快点。有的父母嫌麻烦,等不及孩子做,就干脆代劳,结果培养出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虽然孩子的动作有些笨拙或者拖沓,这时一定要按捺住内心的急躁,不要急着批评,而要静静地等待孩子自己完成任务。

  管教孩子的基本原则是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批评孩子是因为错误行为,而不是因为讨厌孩子。在孩子违反约定、故意偷懒、忘记诺言的时候,以不否定孩子的人格为前提,家长应立即予以批评。

  有些事情必须引起家长的注意。

  比如,问候的时候。孩子没有问?他人,不能马上批评。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孩子不问候他人,是因为在某些场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下,要明确地教给孩子应该怎么做。给孩子做个榜样,让他学学看,让他也认可家长的这种做法。如果即使这样孩子还做不好的话,再开始批评。

  再大些的孩子会顶撞父母的批评。

  “妈妈不是也没那么做吗”、“我的朋友可是从来没因为那样的事情被爸爸说过”,即使孩子找这样的理由,父母也绝对不能退缩,要坚定地回绝:“我就是因为做不到吃了很多亏,所以才希望你能做到。”“各家有各家的规矩,我们家的规矩就是这样。”

  “你这样做会被恐怖的大叔骂”、“你这样会被人笑”之类的批评不会奏效。父母内心要有明确的标准,应按照统一标准来管教孩子。

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

  问候他人的时候不仅需要明朗的声音,优美的仪态和动作也同样重要。

  粗鲁、傲慢的举止会使周围人的心情非常不悦。自然优雅的行为举止,能在不?不觉中减少令人不快的情形;在人面前不慌乱失措的举止,能够展示自信。

  从前,很多礼仪都曾经作为基本要求受到很高的重视,比如轻轻地打开和关闭隔扇门、走路不能踩到榻榻米的接缝、正确地使用坐垫、在玄关换鞋时不能把臀部对着别人等等。看一个人是否掌握了这些礼节,就可以分辨出那个人出身如何。所以不少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重视礼仪。尤其是女孩子经常会被教育说“不懂礼仪礼节的话,做了媳妇要吃苦头的”。有不少人通过参加茶道和插花等传统文化培训,使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加优雅。

  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一些礼仪礼节在?过一两代人之后被彻底地荒废了。上一代人已经不能将这些重要的东西充满自豪地传承给下一代了。

  我的母亲在小时候被外婆和曾外婆进行过严格的礼仪教育。但是,我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太陈旧了,行不通了”、“谁也不会在意这些东西的”、“和形式相比实力更重要”,因而根本没好好地学习。现在回想当初,真是无比可惜,无比懊悔。

  江户时代的城里人非常热心于孩子的礼仪教育,主要是以关怀他人、在狭小的空间里令人愉快为宗旨的行为举止的教育,例如茶道,花道,舞蹈训练等等,所有这些教育都是为了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变得更?优雅美丽。

  现在,在和室榻榻米的屋子里接待客人的时候越来越少,所以几乎没有机会需要“跪下,开闭隔扇门,然后端坐,将手放在双膝前,低头俯身行礼”。正因如此,在进入待客室的时候注意轻轻地开关门,不要有沉重的脚步声,要礼貌地低头行礼,恭恭敬敬地奉上茶水等待客之道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不习惯在他人的注视下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就容易慌乱出错。

  即使是小孩,就算不行最高礼,也应该习惯郑重地问候客人,做到行为举止大方得体,遇到熟人时自然低头行礼。如果是在不方便用语言问候的场合,轻轻地用目光作交流也可以。

让孩子帮忙做家务

  我有个美国朋友对于“日本的母亲像保姆一样为孩子服务”的做法感到非常吃惊。她说,在美国“是母亲像使唤保姆一样使唤孩子”。

  “保姆”这个词?许不是十分恰当,但日本母亲的确习惯将孩子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把孩子照顾得面面俱到,把让孩子高兴作为第一要务,而总是将自己的事情置于脑后。母亲们认为周到地照顾孩子,让孩子无事可做是一种爱孩子的表现。可我认为这是一种让孩子家畜化、宠物化的做法。不能自己获得食物,只能等待给予的宠物,将丧失原有的超强的生存能力,最终只能变得依赖和任性。

  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必须为他们创造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

  父母收拾屋子、洗衣服、做饭的时候,让孩子从小就在自己身边一点一点地学习。像从邮筒里取报纸、邮件,整理玄?的鞋子,清扫门前的道路和楼道,收取快递等等,家庭中孩子能够胜任的家务很多。尽早开始根据孩子的能力让他们做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当孩子成功地完成任务时,要予以表扬和感谢,使孩子建立自信心。

  比如,升入小学一年级以后,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了加减运算,这时就可以派他去附近的商店里买东西。当然不能突然就让孩子去采购大额商品,家长可以让他去买一盒牛奶、一瓶酱油。买了东西,拿到找回的零钱,经历一下数学运算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过程,能够使孩子切实感受到正确计算的重要性。

  任务的难度可以酌情慢慢提高。?孩子圆满地完成了家长交给的任务,充满自信的时候,可以考虑把这项工作长期交给他去负责,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清扫玄关是老大的工作”、“收拾浴室是老二的工作”、“遛狗是老三的工作”,像这样明确的分工,能让孩子带着责任心去完成任务。父母还可以根据工作内容,明确规定每周给孩子100元或者300元的劳动报酬。

  反之如果孩子没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就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或者减少劳动报酬。即使与孩子相比自己做得更快,也要耐心地让孩子带着责任感坚持到最后。

  在由日本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局组织的国际比较调查中发?,在日本和韩国,妻子负责做饭、打扫卫生、做家务的约占到九成,丈夫和孩子基本不帮忙。而在美国和欧洲,妻子做三四成家务,丈夫做一二成,而家庭成员一起分工合作的占到四成(欧洲也有国家差异,北欧丈夫所做家务比重较高,德国妻子所做家务比重较高)。这些地区一般不认为家务就是妻子或者丈夫的责任,普遍认为家务理所应当是包括孩子在内所有家庭成员一起分担的责任。大家喜欢的模式不是由一个家庭的母亲来兢兢业业地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而是由家庭成员一起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带着感情互相照顾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逐渐掌握了各?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

  丈夫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家庭,孩子只顾一心上学,就算夫妻双方都有工作,家务也全由妻子一人承担。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根本无法获得作为人所必需的重要生活技能。结果很可能是,男孩子一生都无法遇到可以相濡以沫的伴侣,而女孩子则很可能认为夫妻双方工作都太辛苦而放弃结婚的机会继续工作,最终孤独一生。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抢座

  在地铁里经常看到父母站着、孩子坐着的情景。

  当然,对于两岁以下还没有独自站立能力的孩子来说,父母必须抱着他们。对于三四岁的孩子?说还没有足够的体力长时间站立,也最好坐着。但是对于学龄以上的孩子来说,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还是应该站立为好。因为站立可以锻炼体力。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父母带头插队,抢先冲入车内为孩子抢占座位。有些人甚至毫不关注周围是否有需要优先就座的孕妇、老年人、残疾人。只要自己舒服就行,只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座位,这种只考虑自己家人舒服与否的态度是典型的自私自利。

  如果小时候就争当抢座优胜者,长大了就会变成一个四肢发达、傲慢无礼的年轻人。他们甚至会抢占专用座位,看到老年人和孕妇就装睡,不知礼让。原本遇?这样的情况,周围的乘客应该予以提醒,但现在很多人往往都流露出一副事不关己的冷漠表情。所以青少年必须意识到抢占座位是一种令人羞耻、形象恶劣的行为,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礼让意识。

  就算正好有一个座位空着,那也应该是家长的座位,小学生和中学生不应该坐。不仅男孩,女孩在车内也应该站立。有些特殊情况,比如孩子如果不坐就体力不支的话另当别论。但反过来说,如果孩子的体质弱到出门乘车都无法站立的地步,那就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改善孩子的体质,否则将来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满不便。

  还有,公共交通工具里其实就是一个?社会。

  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在车内怎么样的行为举止才不会打扰他人,不会令他人不悦。比如不要旁若无人地喧闹和大声讲话,尽量不干扰他人,湿的雨伞要注意不碰到别人,并拢两腿坐正,读报纸的时候不能妨碍他人,不占据门前的空间,不在车内化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具体例子教育孩子。

  非常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来不知道甚至没有意识到,以上的那些行为举止会给他人带来不便。而作为父母,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把理所应当的事情反复说教,孩子应该明白那些道理;如果明白还要坚持那样做的话,就随他们的便吧。但其实根?原因是,很多年轻人从来没被告知那些行为是错误的,年轻人原本并不知道不让座会招来老年人的反感,所以请父母一定从小就告诉孩子孰对孰错。

  再没有比总是丝毫意识不到别人的嫌弃而不断给人添麻烦更令人羞愧的事情了。

学习现代版“江户举止”

  江户的城市人在生活中都注意避免令他人不悦的行为举止,都把和他人和睦相处的礼仪作为社会的共有财产代代相传。这些礼仪就叫做“江户举止”。“?户举止交流会”的组织者越川礼子女士为了传承这套礼仪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比如有一个礼节叫“斜伞”,是指雨天打伞的时候,如果与其他打伞的行人擦肩而过,双方就要互相将伞向反方向稍稍倾斜,避免自己雨伞上的滴水把对方淋湿。另外,“一拳之仪”是指过去坐摆渡船的时候,先上船的乘客每个人都起身往里移一个拳头的位置,就可以再腾出一个人的位置。在现在的都市生活中,过去的“江户举止”不可能全都适用。所以我们不是要完全模仿江户举止,而是要领会其精神,开拓更广泛的礼仪空间。

  比如“一拳之仪”仍然可以适用于现在的很多公?交通工具。给孕妇、老人、残疾人让座,不仅是优先席,普通席也应该主动谦让。前面我们讲过,孩子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应该站着。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优先抢到空座并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时刻注意不妨碍他人的通行,不阻碍人流,不占据门口附近的位置以免影响他人上下车,走向车辆后部的时候尽量侧身前行等等,这些都是礼仪的基础。

  现代社会同样需要这样的礼貌举止:开门的时候为了后面人的通行,要轻轻带着门;上下电梯的时候,不要争抢,要按住开关礼让他人;帮助女性特别是年老的女性提重物;看到坐轮椅的人遇到困难要上前帮忙。通过狭窄通?的时候为了不妨碍他人通行,要收起自己的肩膀和手臂——这个动作在江户礼仪中叫做“收肩”。如今在人多的商场、展览会等场合同样可以照做。

  江户举止的精神宗旨是,不只顾自己,要有对周围人的关照和体贴之心,并将这种关照的心情通过具体举止表现出来。无论自认为是多么会体贴他人的热心人,如果不会表达,一片热心也无法传达。关心他人不应该是想好以后再做,而应该是一种自觉地关心他人的行为。因此,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教育,并养成良好习惯。这个过程在江户时代叫做“六岁教养”,就是五六岁的时候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牢牢记住些教养,并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在过去只有记住并践行了这些随时随地体谅他人,不令他人不悦的礼貌举止,才会被认为是真正的江户人和城里人。

  江户举止中有许多东西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生活,也有很多东西太过于程式化,但是在培养孩子掌握都市生活礼节和养成有礼貌的行为举止方面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保持个性与遵守社会规范

  “对父母行孝,对君主尽忠,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这是儒教的代表人物孔子一直强调的“仁”道的基本含义。后来,为了治理迅速扩张的国家,出现了?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主张酷刑严法的法家思想,但法家思想并不是很受欢迎。主张孝敬父母、尊敬先祖、祈愿子孙繁荣、尊重人性和自然的孔子思想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孔子思想中也有男尊女卑、为了传宗接代允许纳妾或设立侧室等等违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说教,但孔子思想中以家庭之爱为基础的性善说,在当时成为了人心所向。

  将儒家精神加以发扬而订立的各种规矩,经过后世发展演变出许多繁文缛节,那些东西严重压抑了个性和自由的发展。战前的日本也同样是以家族制度为统治的基础,将整个国家看做一个大家庭,强调和重视道德教育。今天?日本,开始强调每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尽管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都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犯罪率却很低。据说这都是因为战前的社会规范还在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现在的家长面临着两个重任。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个性,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合格公民,遵守普遍的社会规范。面对这两项重任,很多家长都很困惑。不仅父母,就连学校、社会也在为该如何平衡二者的重心而犹豫不决。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培养出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人。

  那么,要想培养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每个人在社会生?中首先需要遵守规范、守规矩和懂常识。而超出这些范围的部分就是人的个性,是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

  因此,无论愿意与否,小时候都要从形式上掌握礼仪规范,并养成生活习惯。小时候是指三岁到九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里要集中进行基础训练。

  孩子到了十几岁,就开始不愿意被规范束缚,他们会反抗、挑战规范,我认为这是一段形成个性的时期。如果早先掌握的规范明确,那么很容易就能知道孩子反抗的是什么,对什么不满意,问题所在就可以暴露无遗。如果从一开始就强调自由,尊重个性,那到时候就可能失去反抗的对象、标准和范围?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

  我的母亲生长在一个对礼节礼仪要求特别严格的家庭,甚至连使用筷子的姿势都有详细要求,所以母亲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长大。于是我的成长氛围非常轻松愉快,但也因此没有学到母亲那些优美的礼仪姿态,有时候想想也会埋怨母亲“为什么没有更加严格地要求我呢”。

  与等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能理解问候和礼仪的意思之后再开始教育相比,我认为让孩子先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之后再使其自由发展才更是真正培养个性的秘诀。

在家里招待客人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人们经常会把朋友请到自己家里来举行晚宴或家庭聚会。有时候还会留朋友在家过夜。朋友访问日本的时候,我也经常希望能把他们请到自己?来做客,但往往不能如愿。

  在日本,不方便把客人请到家里来的理由有很多:屋子太小了,到家里来要花费时间,大扫除还没做完……当初给房间布局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在家里招待客人,让客人留宿成了个大问题。

  但我小的时候,家里经常来客人。节假日的时候,姨妈、婶婶和堂兄妹会来拜访留宿。报恩讲①的日子,父母会请和尚来家里念经,会和周围的邻居一起做美食并一起分享。葬礼、法事、结婚等各种典礼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举行。每到那些时候,看到妈妈从柜子里取出很多碗筷之类的用具,做很多的菜,小孩在心里都会觉得妈妈简直太了?起了。

  可是,我长大以后,结婚等仪式都在饭店或者会馆举行了,家里再也不会一次招待那么多的客人。

  对教育孩子来说,在家里招待客人是非常好的机会。因为,这种场合可以让孩子亲眼观察到父母是怎样待人接物的,看到父母用恭敬的语言和客人交谈,能够扩展视野。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另外,客人来之前需要对房屋进行整理和扫除。在帮助父母准备饭菜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一些菜肴的做法,客人到了之后要表示欢迎,和各种类型的大人交流聊天,收到客人的礼物后要表示感谢。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也要有正确?礼仪举止,大人们聊天的时候不随便打扰,主动把饭菜摆好,最后一起收拾碗筷。总之,通过在家里招待客人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重要的东西。

  而最重要的则是,通过照顾他人,令他人愉快,能够使孩子获得一种难得的经验。父母在宴请客人之前也要表现出一种姿态,告诉孩子“这次我们邀请的客人,平时给予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尽可能地令客人愉快”。在孩子面前绝对不能流露出“哎呀,太麻烦了,在外面吃多轻松啊”、“这样就足够了,对那个人的话不用那么面面俱到”之类的言辞。父母也许无心说的一句话,会对孩子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父母应该做到表里如一,让孩子懂得,能拥有这么多善解人意的朋友,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并有责任将这种财富代代相传。

环保的生活方式

  不断地买东西,不断地扔掉,这样的习惯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是一种危害环境的生活方式。

  从前,变小的衣服和鞋子通常都会给弟弟?妹们穿。现在由于“少子化”家庭的出现,很多孩子都没有弟弟妹妹,本来还可以转送给朋友或者熟人的孩子,但考虑到“是不是有点失礼”、“父母都想按照自己的喜好给孩子买东西,给人家旧衣服是添麻烦”之类的想法,因此旧衣物不能顺利地循环再利用起来。也许,拿到旧货市场或者集市上去卖是个不错的主意。

  丢掉还能用的东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既然想到丢的时候会很为难,从一开始就应该注意不要买多余的东西。不是为了节约金钱,而是为了珍惜各种资源而减少购买量。

  提到“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马上会想到“再生?。其实和“再生”相比,“再利用”和“减量”更加重要。

  这个原则适用于纸张、铁罐、瓶子,同样适用于汽车、家电,以及水、电、气等各种资源和能源。像汽车,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完善的旧车市场,但是在城市生活中,还是应该尽量多乘坐地铁和公交车,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地方,公共交通不太发达,汽车还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无论去哪里父母都用私家车接送并不是好习惯,让孩子尽量多用自己的力量骑自行车或徒步吧。走十分钟左右的路程都要依靠汽车的话,很容易从年轻时候开始就腿脚无力。

  空调和暖气也无法完全不用,?可以将温度设定在28℃或者18℃①。否则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后就会变得对暑热和寒冷没有抵抗力。要使孩子适应“夏天热,冬天冷”,否则孩子会变得虚弱,一旦环境不舒适就无法生存,这会限制孩子将来工作和生活的范围。偶尔需要让孩子体验一下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帐篷生活,或者让孩子在山中行走锻炼,从而变得更加强壮。

  如今,水也成了宝贵的资源。在《日本人和犹太人》(山本七平著)的书里写道,日本人认为水和安全是免费的,但其实二者都变得越来越宝贵了,应该想办法节约。比如泡过澡的水可以用来洗衣或打扫卫生,雨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车等等。不浪费自来水,随手关灯,根据锅的大小来调节煤气的火苗,像这些习惯都可以节约能源。

  总是关注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事,会被人以为是小气。其实,节约的生活习惯并不是为了节约金钱,而是为了不浪费资源。这是有资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所必须养成的习惯。请不要认为节约资源是小气,不要认为斤斤计较是笨蛋,节约是一个理应遵守的好品质。

良好习惯要保持

  我的朋友中有人坚持十年如一日地写日记。虽然一天只写三四行,但能坚持每天都不间断地记录生活,这种劲头可是非同一般。据说秘诀就是无论当天怎样疲惫,不给自己借口和例外,每天都坚决执行规定。如果认为今天太累了就算了,明天一块儿写吧,一旦有了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想法,习惯肯定没法保持下去。

  父母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天跑步,每天学30分钟外语……让孩子看到父母每天都严格执行规定,一点一滴地积累成果的姿态,一定比总是在口头上说教孩子“要成为有毅力的孩子”、“要成为能不断努力的孩子”要有效得多。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和孩子一起完成每天的规定任务,比如每天和孩子一起散步,这样会更有效。

  管教孩子的要点在于要有一贯性。

  父母如果告诉孩子要勤洗手?要主动问候、早上自己起床,但又经常认可孩子出现例外情况的话,孩子是不能养成良好习惯的。像早上取报纸、定时开关窗户等,一旦决定的事情,就得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完成。

  都说日本人对孩子娇惯,很多孩子都不听话。我觉得那就是因为不严格遵守规定造成的。约定晚上九点睡觉,到点就必须钻进被子里。除一年中大年三十和生日之外,在其他日子无论是来客人了,还是有好玩的电视节目,都必须遵守九点就寝的规定。

  成人之后可以根据时间和场合在有弹性的时间范围内行动,不能把自己的生活习惯绝对地强加在别人身上而给周围的人带来?张感和不便。所以成人在和周围的人相处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判断力。但是,对孩子来说,九岁以前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大好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应该听从父母安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针一定要保持一致性。

  想必大家都知道皇后养育皇太子殿下的时候,给所有相关保育员制定了一部《宝宝宪法》,要求所有人都执行统一规定,从而保证了教育方针的一贯性。

  我们很多家庭中,通常母亲都会制定严格的管教方针,但是往往父亲会娇惯孩子,容忍例外,祖父母也总是背地里偷偷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一来就无?保持方针的一致性,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益。

  父母应该明确教育方针,并要求大家一起通力合作。

  成人对自己的父母可以直接说明“请不要那样做”,但对配偶的父母却不宜太直接,万一遣词用语不当还容易制造矛盾,所以就需要提前进行沟通。而作为祖父母,则应该尊重孩子父母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才能培养出好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养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呢?

  是将孩子培养成离开父母也能自食其力的人。

  父母因为爱孩子,所以总是不自觉地就照顾过了头。但教育孩子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

  早晨,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上学,整理自己要带的东西(包括整理书桌和自己的房间),不丢三落四,穿着干净整洁,所有这些到孩子十岁左右都应该掌握。同时,做简单的饭菜、洗衣服、做扫除等生活技能也可以通过让孩子帮忙使孩子尽早掌握。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升入高中,甚至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上还无法自理。

  特别是男孩,有些家长认为没必要做家务,母亲会帮他处理所有的家务琐事。但是,这样孩子是无法真正自立的。孩子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如果总是有人默默地替孩子打理所有事务,渐渐地,孩子会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应当,最终会变成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果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处理,当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就会懂得感激他人的真诚相助。

  当孩子能做到生活自理以后,就要开始以精神和经济上的自立为目标培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不需要别人的照顾就可以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能够对给予帮助的人心生感激之情。自立并不是孤立。当有一天,孩子可以不需要别人的照顾独立生存,那么孩子也就具备了照顾别人的能力。否则永远不可能学会照顾别人。

  据说在美国,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自己打工挣零花钱。无论父母多么富有,为了能教给孩子劳动光荣和财富的意义,都要让孩子亲身体验通过劳动换取财富的经历。

  在日本,有很多男性无论上大学还是找工作,都从来没离开过父母,也没有一个人生活的经历,如果再找到一个可以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女性结婚,那更会是毫无自理能力地度过一生。但是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女性也开始自力更生,男性如果还想寻找一个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女性的话,恐怕很难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不仅仅是男性,女性也一样,如果无法自食其力,光是依靠男性的话,只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父母不可能永远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曾经用零食和玩具就能取悦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要求更高级的东西。父母不可能永远满足孩子的欲望,不能代替孩子参加考试,不能代替孩子跟朋友约会。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具备自己应付考试的学习能力,培养孩子拥有能结识并吸引优秀伴侣的人格魅力。就像援助发展中国家一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的职责不是给予孩子想要的东西,而是要告诉孩子想得到那个东西该怎么做,要培养孩子自己获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