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选用干部评价政绩的重要标准:重视生态 呵护幼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11:38:58
编者按: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确定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加强环境保护,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回顾历史,古人在促进人类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我们今天推出本文,旨在对现实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泛览汉魏以前重要典籍,常常为先民热爱自然、热爱万物的真诚执著而感动,其中,尤以在选用干部、评价政绩时,将善于促进人类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让人感慨良多。
五帝是搞好天人关系的典范
当我们展开厚重史册《史记》的首篇《史记·五帝本纪》时,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幅万物共荣的神圣画面。与我们今天读到的中外史书写法全然不同,在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笔下,开创华夏文明的五位领袖,不仅个个都是擅长处理人伦的仁者,更是善于顺应自然的圣人。司马迁记述这五位帝王的具体治绩,一般都是人伦和自然两个方面兼顾,而更偏重于自然,有时还干脆单单只写其效法自然、化育万物一个方面。
华夏人文初祖黄帝,是“五帝”中的第一帝,是各民族公认的老祖宗。五千年间,无论神话传说,还是文章歌诗,对黄帝的赞颂,都只着眼于其统一中原之功和诸多发明创造。《史记·五帝本纪》却将黄帝的殊勋伟业,最终归结到谐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赞美黄帝能“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我们为什么把我们的人文初祖称作“黄帝”?是因为他忠诚地顺应天地运行规律,自觉地适应自然变化和生命进程,按照时令种植作物,善待所有动物、植物,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水土金石,也都广受他的德泽。他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教育和引导人们有节制地利用水火等各种自然资源。他厚德载物,像黄色的大地一样生育和养育人类与万物,他美德如土,大德如地,是名副其实的黄帝。
黄帝以后的四帝不改先人之志,都继承了黄帝重视天人关系的传统。
接替黄帝帝位的颛顼,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顺应天地、自然发展上。“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合理开发地力,施政不违天时。在颛顼为帝时期,整个天下一派祥和,凡日月所能照及的地方,“动静之物”,“莫不砥属”,鸟兽草木,山川原隰,动的静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和人类一起,共沐仁政的惠泽。
继颛顼为帝的帝喾,和颛顼一样,“普施利物,不于其身”,广施恩德,以利万物,从不谋求个人私利。“其动也时”,自觉遵循节令物候,教育百姓珍惜地力,不要浪费自然资源,“取地之财而节用之”。帝喾为政有如雨露润泽天下,公平公正,无所偏私。所以人也好,物也好,都热爱他,拥戴他,“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颛顼和帝喾,全部笔墨都用于了对这两位古帝谐和天人之功的由衷赞美,这两位古帝为历史留下的不朽勋业,因而清一色地化作绿色文字,独彪史册。这在卷帙浩繁的二十五史所有帝纪以及人物传中,是绝无仅有的。
五帝中的第四帝是尧。尧继位后,一方面“亲九族”,“和万国”,搞好内外关系,一方面即用很大精力促进天人谐和,两个方面都取得辉煌治绩。但司马迁似乎更欣赏尧在后一个方面的努力,对前者只是一笔带过,对后者却不惜笔墨,几乎全抄《尚书·虞夏书·尧典》,详加描写。
尧专门任命羲氏、和氏两个家族主持历法修订和实际运用,严格按照“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的原则,“敬授民时”,制定精确的历法,让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尽量与自然规律谐调融洽。尧让羲、和两家的弟兄作了具体分工。命羲仲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按照春天的节令,指导人们春耕春种,并仔细观察天象,确定春分的具体时刻。仲春之时,百姓都到田间繁忙劳作,任鸟兽交配繁殖。命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确定夏至的具体时刻,指导人们开展夏季生产。仲夏之时,百姓劳作更加辛勤,老人、孩子也到田间助耕,鸟兽则换上稀疏的毛羽以利防暑。命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送夕阳落山,按照秋天的节令,指导人们及时秋收,并推定秋分的具体时刻。仲秋之时,百姓开始准备过冬之物,鸟兽的毛羽逐渐厚密。命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确定冬至的具体时刻,指导人们过好冬天。仲冬之时,百姓穿上厚厚的衣服,鸟兽长起密实的绒毛。经过仔细观察,推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用设置闰月的方法调整四季的偏差。尧将新历法颁行天下,“信敕百官,众功皆兴”,督促各级官员积极推行,因而各项事业都兴旺发达。
紧接着,尧又英明地选定虞舜做接班人,以领导治水。虞舜不负尧的厚望,英明地任用禹具体负责治水工程,终于理顺人与水的关系,消除了大水患,谐调了人与水及万物的关系。对此,司马迁动情地歌颂道:当舜之时,“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百鸟之王凤凰也飞来献舞祝贺,文明祥和的德政就是从舜开始推行到全天下的。孔子对舜的领导更是崇仰备至,说:“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孔子将舜为政的实质简单明了地概括为“好生恶杀”,爱护生命,反对杀生。认为正是从这里出发,舜爱及天地万物,而又注意爱的方式方法,施政清静无为,一任万物自由发展,人类、物类,都仰承他的德风,人世难得一见的鸟王凤凰、兽王麒麟,也翩然飞来,欢然奔来,所有鸟兽都被他的仁德感化了。当孔子在鲁哀公面前情不自禁地将舜的仁政这样盛赞了一番之后,似乎还怕中心点不够突出,临了又强调道,舜何以能取得如此政绩?“无他也。好生故也。”的确,仁德好生,正是舜为人施政的基本点和闪光点。
尧禅舜 舜禅禹 谐和天人是标准
从黄帝到尧,连续四帝,帝位都是在父子或祖孙之间直接继承,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顽凶”,“不足授天下”,决定另选高明,标准只一条:能组织和领导人民治好为害天下的大洪灾。尧对几位议事大臣说:“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要大家推荐合适人选领导治水,自己要将帝位传给他。大臣们最先推荐鲧,尧不同意,大臣们一再坚持,说不妨先试试看,不行再说。鲧治水不得法,干了九年,洪灾照旧。大臣们又推荐舜。尧先考查了舜的品德和政务能力,很满意。又考查舜顺应自然的悟性和灵性,特意让舜深入大山森林和荒凉沼泽,舜去了,表现更为优异,虽遇暴风雷雨,而处之泰然,应对自如,不迷方向。尧对舜大加赞赏,而自己年事已高,即命舜代自己行天子之政,以便对舜继续考查。舜代行天子之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和尧当年初继帝位时一样,细观天象,较正历法,引导人们礼敬天地山川,“道正而万事顺成”,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了,各种事业顺理成章,欣欣向荣。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由于“鲧之治水无状”,洪灾不但没得到有效治理,还有日益恶化之势,而鲧的儿子禹却有一套治水的高明理论和方法,于是处死了鲧,同时举荐禹接替鲧的工作。尧对舜的这些举措由衷佩服,“乃知舜之足授天下”,放心地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舜正式即帝位后,任命禹为司空,继续负责治水。禹用疏通之法,顺水之势,引众多水流畅通入江河,导大江大河畅通入大海。在禹的有效组织领导下,为害多年的滔天洪灾终于消除了,人与水的关系又谐调了,“天下于是太平治”。舜遂向上天举荐,以禹作为帝位的继承人。
这就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尧舜禹帝位禅让故事。很显然,尧禅舜,舜禅禹,主要看重的都是后者让人类和万物共繁荣共发展的仁德、才华和事功。
商汤网开三面得天下
夏朝建立后,帝位禅让制度被废除,但以处好天人关系为标准,评价政绩,抉择向背,依然深入人心,不可动摇,在王朝更替之际,有时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商灭夏就是如此。
商在夏代本是一个地方小国,当汤任商国君主的时候,正是夏朝暴君桀肆意为非之时,汤见夏德日衰,遂生灭夏之意。以一个小小的侯国,要灭掉一个天下共主的大国,蚂蚁吃大象,谈何容易。商汤为自己打造的一个取胜法宝,就是通过爱人爱物,以赢得天下人心。商汤坚信:得人心者得天下,虽小国也能取大国而代之。
一次,商汤到野外打猎,正好有猎人四面张网,念念有词地祷告着:从天上飞下来的,从地上蹦出来的,从四面八方跑过来的,通通进入我的罗网。商汤感慨道:这是要将禽兽一网打尽啊,除了夏桀,谁会这样?商汤收起三个方向的网,只留下一面的网,教那猎人重新祷告:蜘蛛结网,人也学着结网。蜘蛛捕蛾只结一面网,人猎取鸟兽也应只结一面网。鸟也好,兽也好,想去左面去左面,想去右面去右面,想到高处就到高处,想到低处就到低处,我只捉不听劝告的。汉水南边的一些小侯国听到这件事,赞叹道:“汤之德及禽兽矣!”汤对鸟类、兽类都这样真诚爱护,对人还用说吗?一时之间,就有四十个小国背离夏朝而归附了商汤。加上商汤在施政中一贯的爱民举措,他的仁德之声逐渐传遍天下,以至一些还受夏朝控制的小国,都急切地盼着商汤去征讨,以便早日离夏而归商。因此“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遗憾商汤没先征讨自己这里。后来商汤终于在众多侯国支持下,举兵灭夏,获得全国政权。
真是细节征服人心,细节决定历史。商汤在爱护动物方面的一个细小之举,居然生发出改朝换代的伟力。
伏子贱护鱼美政声 秦西巴放鹿获要职
在我国先秦时期,善于促进人与自然万物和睦相处这个标准,不仅用于评价君主治绩和决定君主人选上,也常常用于对一般干部的考核和选拔中。
伏子贱在孔门弟子中以仁德和长于政事著称,孔子对之期望甚高,曾称之为真君子。在伏子贱任亶父行政长官第三年的时候,孔子让另一个弟子巫马旗到亶父考查伏子贱的治绩。为了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巫马旗决定对亶父来个暗访。他穿着一身粗劣破旧的衣服,踏着夜色进入亶父,正碰上渔人夜里捕鱼,只见渔人常常捕到鱼后,又立即放回水中。巫马旗不解,问渔人:捕鱼是为得到鱼,如今你捕到鱼又放了,这是为什么啊?渔人答道:伏子不让人们捕捉小鱼呀,刚才放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将这事报告孔子,说伏子贱把亶父治理得真好,政令规定的,人们在暗夜里也不敢违背,不禁由衷赞美道:“伏子之德至矣!”孔子对伏子贱也赞赏有加,说伏子贱在亶父为政,很好地体现了一个道理:领导人仁德诚信,百姓就会拿他做榜样,也仁德诚信。伏子贱重视生态,呵护幼弱,百姓受其影响,爱人及物,遂在亶父蔚为风气。
鲁国大臣孟孙打猎时捕得一只幼鹿,命家臣秦西巴带回去煮了。路上,有只母鹿一直跟在幼鹿后面哀啼,秦西巴心想,这只母鹿一定是幼鹿的妈妈。世间最深母子情,自己却要马上将鹿妈妈的幼子杀了煮了,供主人美餐,真是于心何忍!于是放了幼鹿,让其跟着鹿妈妈回归山林。孟孙打完猎回来,问秦西巴要鹿肉吃,秦西巴如实汇报了。孟孙大怒,当下就把秦西巴赶出府门。可是一年后又召回秦西巴,并委以重任,让其担任自己儿子的老师。孟孙左右的人不解,问孟孙:秦西巴违背您的命令,自作主张放了幼鹿,得罪了您,如今却让他给公子当老师,这是为什么啊?孟孙感慨道:“夫一麑而不忍,又况于人乎!”他对一只幼鹿都这样仁爱,何况对于人呢!的确,一个人能爱及其他物类,自然深爱着作为同胞的人类,仁爱之人,用之放心啊。(刘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