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53:29

儒行解  

國學精華在詩書易禮春秋五經之中,研讀五經的學者普通稱之為儒,或稱儒者、儒士、儒生。由儒入仕,則稱儒吏,由儒領兵,則稱儒將,儒者行醫,稱為儒醫,儒者文以載道,稱為儒筆。自古類似這些名稱,由於加上一個儒字,便給人一種好感,究其原因,是在儒者不僅研究學問,而且更注重操行。小戴禮記儒行篇,記載儒者所行有十七條,說明儒之所以為儒的道理。

儒行說:「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席上之珍是比喻儒家的大學問,也就是堯舜內聖外王之道,可以施政安民。夙夜強學,一則因為學無止境,再則儒者不自許為生而知之,只自認為困而知之,所以日夜勉強求學。這四句都有一個待字,含有兩個要義,一是待時,一是不自求售。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忠信二字非常重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反觀金玉,正如左傳虞叔所說:「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壁其罪。」所以儒者不寶金玉,而寶忠信。儒者以義自居,故不求土地。一般人以為,土地屬於不動產,是可靠的財富。事實上,與義相比,土地最不可靠,古時封建,諸侯卿大夫都有受封的土地,誰也不能長久持有。至於義字,任何人既得之後,即與歷史長存。這只就世俗的觀點而論,大儒立義,純粹是捨己為人,決不想到自己的名利得失。土地以外的財物,難積而易散,積聚愈多,愈是損人,也愈損自己的道德,縱然以所積的財物救濟他人,雖是善舉,但是財物有限,不能博施於民。至於文章技藝學得愈多,則惠人愈廣。所以不求多積財物,而以多文為富有。儒逢無道之世,決不助桀為虐,所以不作官,是謂難得。如時代環境宜於出仕,也有必守的原則,那就是先作事,後受祿,以事為重,以祿為經,決不敢尸位素餐,是謂易祿。出仕以義為準,合義則留,不合義則去,是謂難畜。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污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儒既擔當大任,則不受邪惡者任何威脅利誘,遇見艱難的事情,毫不推諉,一定勇於負責,解決難題。

十七條儒行如能具備當然最好,不然,只要把握上述幾條原則,以為作人作事的准據,那也就是有為有守的賢人君子了,一旦他有機會從事政治,便是愛國愛民廉潔能幹的公務員,或者不從政,作醫生必有醫德,經商一定是貨真價實,作食品工業者也不將各種有毒的化學品羼入食物中,其它無論從事何種行業,都能利國利民。我國幾千年來,雖有不少亂世,然而總以太平時期為多為久,這不能不歸功於歷代賢儒在朝在野的貢獻。從西漢設立五經博士以後,歷代賢能輩出,可以翻閱史書,不必列舉。

國家興衰,以能否得人才為轉移,人才是由教育而成,而教育必須以儒經為根本,然後教育出來的學生始能為國為民造福。因此,文學院各科系固然要教儒經,就是理工法商農醫各學院,以及各研究所,也要教儒經。然而不論什?時代,總是有唱反調子的人,例如漢朝就曾有人議論,魯國用儒,不免土地日削,秦國用法,竟能併吞六國,而成大一統。揚子法言寡見篇予以駁斥說,魯用孔子不久,便使齊國歸還所侵的土地,後因魯國不用真儒,孔子去魯,始致國事日非。至於秦用法家,雖能造成一統的局面,但轉眼就被酷吏所毀。秦之法度與儒背馳,大違天地之道,而天地誅秦也最大最速。好唱反調子的人不妨好好的想一想。摘自《儒學簡說》徐醒民教授著

師道與儒行 劉真

  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並經政府明定為教師節。我們所以要這樣隆重地紀念孔子誕辰,主要的是我們要弘揚中國傳統的師道。因為師道的隆替,不僅關係教育的成敗和社會的良窳,甚至影響到國運的盛衰和民族的存亡。我們知道教師在中國社會上,向來居於極重要的地位。教師之所以被人尊重,固然一方面由於教育工作是一種神聖事業,而另一方面也由於教師本身具有特殊的修養。一個優良的教師,必須學識豐富,品德高尚。尤其教師的品德,對於學生的影響最大。我國古代頌揚偉大的教師,不曰學問淵博,才識練達,而曰風月無邊,庭草交翠,其意即謂人格的感化,尤重於知識的傳授。所以中國歷代的名師大儒,大都具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懷抱,並以其個人的高風亮節,躬行實踐,對弟子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社會發生移風易俗的影響。
  可是晚近以來,一般作教師的人,往往只注重到教室內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個人品格對學生立身處世的影響。甚至有些研究教育的青年,也往往只知學習西洋一點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對於中國傳統的教育哲學和歷代名師大儒的偉大精神,則認為陳腐落伍,不屑一顧。這實在是一件很值得憂慮的事情。所以今天我們紀念孔子誕辰和教師節,不僅要弘揚孔子所樹立的「師道」,而且要實踐孔門所倡導的「儒行」。
  關於孔子所樹立的師道,我在去年教師節,曾以「中國的師道」為題,撰文有所闡述(見前)。現在,我想再將孔門所倡導的「儒行」略加介紹。
  「儒」這個字,可以說是古代一部分靠知識技藝過生活的知識份子的總稱。這種以「儒」為名的知識份子,品類不齊,有的只是解決個人的生活,或竟至以升官發財為目的;有的則努力品德的修養,力求人格的完美,冀對社會國家負起領導的責任。當時孔子也是一個儒者,他所教的學生也都是儒生,他深知道儒的品類不齊,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成為理想的儒者,所以他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孔子在當時所立下的種種修己治人的規範,可以說就是教育「君子儒」的規範。在這裏,我們應該認清孔子當時教育的中心目標是在把一般知識份子(當時稱為儒)培養成能立己立人,淑身淑世的「君子」,去博施濟眾,造福社會。
  孔子所樹立的師道,以及孔門所倡導的儒行,散見於論語諸書,而最足以顯示孔子替當時的知識份子所確立修己治人規範的全貌的,似乎莫過於禮記儒行篇的一段記載。當然,禮記的記載,在孔子傳記材料的時間上,要後於論語,但禮記儒行篇的要旨,毫無疑問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們現在試略述儒行篇的內容,並窺察孔子對儒者修己治人所確立的規範。
  禮記的儒行篇和學記篇,同是研究中國教育史和思想史的重要材料。儒行篇記述魯哀公和孔子的一段談話。這段談話舉行的時間,是在孔子自衛返魯以後。這時候,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熟,快到「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了。依據儒行篇的記載,可以看出魯哀公原來是很輕視儒者的,直到聽了孔子的一大段談話以後,才開始「不敢以儒為戲」。他們的談話,是從討論儒服開始,孔子不承認儒者有特別的服裝。然後魯哀公再問儒行,孔子鄭重其事地提出了儒行的梗概,一共提出了十五個項目:
  一、自立:「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二、容貌:「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三、備豫:「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塗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四、近人:「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五、特立:「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六、剛毅:「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辭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七、自立:「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八、仕:「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並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九、憂思:「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十、寬裕:「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十三經注疏本為舉賢,元陳澔禮記集說為慕賢)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十一、舉賢援能:「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十二、任舉:「儒有聞善以相告,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
  十三、特立獨行:「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十四、規為:「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礪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佳。其規為有如此者。」
  十五、交友:「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孔子提出以上十五項儒行以後,接著又說: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這是一種進入「仁」「聖」之境的儒行-一般研究孔學的人都認為這是孔子的自述。最後,孔子並強調儒是非常注重操守的,有了操守,才配叫做「儒」。他說:
  「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圂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
  孔子對於當時一般人根本不曉得甚麼樣子的人才叫儒,甚至看不起儒的現象,很表憤慨。他說:「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孔子在當時所以要發表這種談話,其主要的作用,當然是在宣揚儒行,以糾正一般人對於「儒」的不正確觀念,並矯正輕視儒的態度。根據禮記的紀載,孔子這段談話,立刻發生了效用,魯哀公首先改變了「以儒為戲」的態度。但是,我們要認清孔子的話所以生效,並不是由於孔子會講話,而是由於孔子的話具有事實的根據,尤其是孔子本身能踐履這些儒行。孔子在當時是以此自勵,並以此教人,所以才能以此等儒行答覆魯哀公的詢問。後代尊奉孔子為師表的人,也都是以此等儒行作為修己治人的規範,因而才在中國文化中形成了這種優良的傳統
  孔子所提出的儒行,項目雖然繁多,但是仔細分析起來,實不外對己、對人、和對事三方面。茲就個人淺見所及,略作引申如下:
  一、對己方面:(一)要努力求知,做到「夙夜強學」,「博學而不窮」,「多文以為富」。(二)要謹言慎行,做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戴仁而行,抱義而處」,「篤行而不倦」。(三)要生活簡樸,做到「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四)要養成剛毅的大無畏精神,即所謂「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及「身可危,而志不可奪」;亦即要表現出大丈夫的氣慨。(五)要注意個人的修養,努力做「立己達己」的工夫,因為欲將來能「有為」,即須先善「養其身」,所謂「養其身以有為也」,以及「備豫」,便是此意。(六)要有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抱負,所謂「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這便由「立己達己」,進而「立人達人」了。
  二、對人方面:(一)平時對一般人要做到「慕賢而容眾」,容眾即論語上所說「汎愛眾而親仁」之意。(二)在擔負國家重要責任時,對有才能的人,要做到為國家「舉賢援能」,不避親怨,天下為公,因事擇入,盡其在我,不望其報。(三)對朋友要講道義,相互策勉,做到「聞善相告,見善相示,爵位相先,患難相死,久相待,遠相致」。當朋友與自己「合志同方,營道同術」時,應「並立則樂,相下不厭」。朋友相處,則須「同於為義,則進而從之;不同,則退而避之」(見禮記集說註)。此外,待朋友及一般人,雖應「尚寬」,但不能「苟詭以隨人」(見禮記集說註),即所謂「強毅以與人」,也是孔子所謂「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三、對事方面:(一)要明義利之辨,不為利誘,不為勢屈,即所謂「委之以貨財,淹之以好樂,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及「治世不輕,亂世不沮,同弗與,異弗非」,要表現出一種特立獨行的義俠精神。(二)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魄,即做事要高瞻遠矚,勇往直前,不可目光短淺,畏首畏尾;所謂「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就是這種氣魄的表現。(三)要不患得患失,即做事應堅持原則,不可有所瞻顧;所謂「非義不合」,及「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即係此意。(四)要不誇功,不邀賞,所謂「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及「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就是這種態度。(五)要負責盡職,不辱使命,即在職權範圍以內的事情,要有作為,有擔當,決不推諉責任,牽累長官,違背原則,遷就權勢;所謂「不慁君王,不畏長上,不閔有司」,其義在此。
  孔子所提出的儒行,可以說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知識份子立身處世的圭臬。而教師在一般知識份子中,其責任與地位,實最為重大而崇高。所以一個做教師的人,不僅必須弘揚師道,而且要能實踐儒行。今天紀念孔子誕辰和教師節,我以為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以弘揚師道與實踐儒行相互勉勵,樹立風範,以發揚中國教育上偉大的傳統精神。 (民國四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紀念及教師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