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鱼》译者后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9:15

《洪鱼》译者后记

2008-7-30 8:51:13 来源:易文网 作者:金莲兰     长篇小说《洪鱼》为韩国著名小说家金周荣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文学图书受到电子媒体的冲击,读者数量每况愈下,加之韩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出版业极不景气的今天,金周荣的《洪鱼》却大受各类读者的青睐,一连几年畅销不衰,作品频频再版,截至2003年底竟印了46版。
    金周荣1939年出生于韩国庆尚北道青松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幼年时期亲历日本侵略、“八一五”光复和朝鲜战争,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1954年,他虽然遵从父亲的意愿进了大邱农林高中,但志在文学,开始诗歌方面的习作。后来终于考入西来波尔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开始钻研自己所钟情的文学。可是在大学中得到自己的文学素质不适合写诗的评价,一度陷入困惑。失望之余,毕业后曾一度弃笔长达6年之久。1970年,他的处女作《夏猎》被《月刊文学》评为佳作,1971年又以小说《休眠期》获《月刊文学》新人奖,从此正式登上了文坛。此后金周荣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客主》(10卷)、《活贫道》(5卷)、《禾尺》(5卷)、《野丁》(5卷)等大部头巨著,被誉为“韩国当代最伟大的故事大家”。他的小说多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着眼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民的喜怒哀乐,以生动描绘人情世态见长,兼具文学性和观赏性。洋洋数百万言的长篇巨著《客主》没有一个突出的主人公,被评论界认为“开了历史小说新写法的先河”。他的上述长篇大都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于韩国主要报刊,很受读者欢迎。许多作品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了荧屏。金周荣的小说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不仅一版再版,极为畅销,还深受评论界和权威人士认可,获得过多次韩国文坛重量级奖项:《客主》1984年获首届柳周铉文学奖,1993年还荣获第25届大韩民国文化艺术奖;1996年《禾尺》获第8届怡山文学奖;1998年《洪鱼》获第6届大山文学奖;2002年《鲤鱼》获第5届金东里文学奖。
    小说《洪鱼》为主攻长篇历史题材的金周荣一部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品。习惯于大刀阔斧手法的金周荣在这部作品中一反自己历来的风格,采用细致描绘、娓娓道来的纯文学手法,使得有着淡淡乡愁和怀旧情绪的该作,就像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小说题目中的“洪鱼”是一个象征物。洪鱼亦称铧鱼,是一种酷似犁铧长有白斑的扁体鱼。小说中的爸爸因长相像洪鱼,且患着白癜风,就有了“洪鱼”这个绰号。他生性风流,跟镇上的酒家春日屋的老板娘相好,双双离家出走,春日屋的老板于是扬言非要报仇不可,使得他不敢回家,在外漂泊了整整六年,留下体弱多病的妈妈和十三岁的“我”,靠着妈妈做针线活艰难度日。妈妈在厨房门柱上挂着一条洪鱼鱼干,以此寄托对漂泊在外的男人的思念之情。而渐渐长大的“我”心目中开始悄然萌生出对不负责任的家长的一种敌意。
    不管怎么样,妈妈和我在这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偏僻小山村里的生活,贫寒倒也平静。可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打破了家的宁静。这天外面下了暴雪,雪堆得连门都推不开了。妈妈好不容易推开门来到厨房,却发现了一个衣着褴褛的丫头,看上去大约有十六七岁。妈妈起先要撵走这不明来历的丫头,但知道她无家可归,就留下她一起过日子。妈妈给她起名字叫三礼。没想到三礼倒挺乖巧,她帮妈妈跑腿,还能揽来新的活计,一家人的日子比过去好过点了。朝夕相处,“我”对大自己三岁的三礼朦朦胧胧产生了一种爱恋情绪。可是,三礼就是不安分的象征,还没等在这个新家住热乎,就像来时一样飘然离去,加深了妈妈和“我”的孤独和惆怅。三礼走了,可是这家人再也回不到往日的平静当中。先是一个长相奇特(在“我”的眼里,那人长得活像安第斯山脉上空的剽悍秃鹰)的汉子找上门来,声称自己是三礼的丈夫,让母子俩交出三礼。接着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小媳妇抱着个婴儿,请求住一夜,却在夜里撂下孩子逃跑了。妈妈凭直觉知道这是丈夫的骨血。 小说以一个十三岁少年的第一人称写成。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跑了,“我”跟妈妈相依为命,苦苦挨着日子。叫“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妈妈虽然苦苦等待着爸爸,却一次也不去打探他的行踪或亲自出门去找。妈妈有着令人称羡的针线手艺,可她恪守着一个规矩,就是饿死也不给酒家的女人们做衣服。记得三礼在的时候,揽来伴酒女郎的活计,叫妈妈给狠狠打了一顿。有一天,妈妈领着“我”去了她平常恨之入骨的酒家——春日屋。这之前,“我”通过邻居男人的口,朦朦胧胧听说了爸爸是跟春日屋的老板娘一起跑的。原来,妈妈领着“我”去向春日屋的掌柜求情,让他高抬贵手,允许自己的丈夫回来。在“我”的心目中铧鱼风筝象征着像风筝一样飘走的爸爸,而苦苦等待着负心丈夫的妈妈则像葫芦花或苦菜花似的活着。风筝意味着挣脱,挣脱日常生活的羁绊,去追求自由和快乐。而妈妈代表的植物形象则蕴含着对社会伦理的顺从和忍耐的意味。妈妈年复一年地制作铧鱼风筝,以此排解丈夫的出走带来的孤独和痛苦。对妈妈来说,制作铧鱼风筝也可能是为巩固逐渐淡忘的对丈夫的记忆而做出的一种下意识举动。后来,作为放荡不羁的形象的三礼的出现,打破了妈妈内心的平静。妈妈开始不做风筝了,拼凑自己做衣服的边角余料,缝起一块块包袱皮,这说明妈妈对丈夫的思念开始钻入骨髓,陈年的伤口重新在溃烂。可见,妈妈对丈夫的思念也就是对风筝一般自由的渴望,也是想要摆脱被压抑、被限制的生活这一隐秘欲望的流露。
    作品最大的逆转出现在结尾部分。妈妈的哥哥,也就是“我”的舅舅实在不忍心看着妈妈这样无望地等待,只好亲自出面去说服春日屋掌柜,春日屋掌柜终于答应让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这天,妈妈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难得地梳妆打扮,还做了好多菜。但爸爸的回归,带给这家人的只有失望。在“我”看来,爸爸的模样酷肖当年来找三礼的那个有着可怕长相的男人。这隐喻着爸爸其实也像那个汉子一样,不过是个寄生在女人身上的横暴的男人。而且,爸爸进门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就充分暴露出他的自私和厚颜无耻:见到阔别六年的儿子,竟然说出“世永那斜眼还没治好啊?”这样不知廉耻的话。见到自己苦苦等待的男人竟是这个样子,妈妈可能是伤透了心。在丈夫回来的第二天清晨,妈妈离家出走了。儿子见着妈妈在雪地留下的脚印(是学着当年三礼的样子,反穿鞋印下的脚印,冷丁一看像是走回了自己的家),一点不感到奇怪,他明白了妈妈是去找三礼了。虽然小说没有说出来,但明眼的读者一眼可以看出来,“我”肯定也会步妈妈的后尘,出去找三礼的。在这里,三礼又是一个象征,她象征着无拘无束,象征着也许是很精彩的外面的世界。半辈子恪守妇道,苦守苦挨着等待丈夫回来的妈妈,为何要在丈夫回来的第二天毅然决然离家出走呢?这意味着一辈子逆来顺受的妈妈也开始觉醒了,也开始寻找自我了。
    似这样,《洪鱼》既是刚刚步入青春期的“我”寻找自我的过程,又是备受封建观念折磨,为家庭和丈夫牺牲了大半辈子的妈妈寻找自我的故事。小说一反被誉为“最雄性化的作家”金周荣大刀阔斧的描写叙述方式,从头到尾以平静的口吻娓娓道来,却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令人或潸然泪下,或抚卷沉思。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读者的欣赏口味也在悄然起着变化,从过去那种重情节、重故事,转而寻求重内心。想必处于相近文化圈的邻国大师的倾情之作也会引起中国读者的深深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