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声音·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2:21
龚道敏 蔡…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小学信息技术》2007第5期焦点·声音·行动
编者按:
作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教研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各地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网络教研。一时之间,网络教研风生水起。作为一项指导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环节中困惑问题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与网络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联姻之后,传统的教研活动将会重现怎样的生机和转变?如何吸引教师和教研员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如何将线上的教研活动与线下的教研活动挂钩?围绕网络教研所呈现出来一系列焦点问题,我们采访了来自广东、上海、湖北等地方的一线老师,传递他们的声音和观点,分享他们的实践作法,以期给予大家更为具体深入的思考。
焦点一:网络教研PK传统教研?
蔡小白(广州市天河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传统的教研制度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不管是备课、听课、评课、反思都是在实地中进行,教研员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有较大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存在一定弊端,诸如信息流通慢、沟通交流滞后、共性问题难以大范围的解决等等。网络教研介入我们的传统教研后,为我们解决了许多传统教研不能替代的问题。网络教研把传统的个体研究变成群体研究,延续教学的交流,将过去单一的小群体评课扩展到大众化的交流,教研的气氛更浓厚了;网络能帮助我们及时提出问题,有利于引起教师之间思维碰撞;借助网络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呈开放性,不但利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能在网上得到更多的专家,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使我们积累的资料更加丰富。网络教研虽然有许多优点为所不及,但它的缺憾也是不可回避的:网络使得教师和教师之间互相分离,不利于教师感情的培养,相互得不到同步激励,教师也体会不到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网络交往把人们之间的活生生的社会交往变成人与机器的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教师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活动,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造成的新的“情感真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而传统教研在这方面的优越性凸显出来。其实,网络教研的局限正是传统教研的优越之所在,而网络教研的优势又是传统教研的局限性之所在。
严雪磊(上海一师附小语文教师):我认为网络教研可以是教研活动的辅助或者说是一种延伸,而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教研。首先,网络教研缺少真正的互动。大多数教师会自顾自地完成“作业”,即便是生成了偶尔的互动,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一笔带过。而传统意义上的教研,由于人和人是面对面的接触,因此就必不可少地要进行互动与交流,哪怕仅仅是一个眼神都能传递出一条信息。其次,网络教研的内容缺乏实效性。如今的学校,不管是有条件的还是没条件的,都会“赶时髦”,乘上“校园网”的快车,无论制作得有多精美,实际对教研有用的,对教师上课有用的,对学生学习有用的内容却不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教研若只是只停留在网络平台上,很多言语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很多老师更会因为缺乏时间或是文字水平有限而胡乱地摘抄一气。乍看,网上内容洋洋洒洒,而事实上真正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有建设性的、有实效性的内容却是屈指可数。
当然,在网络上进行教研活动也是有好处的。比如,教师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适宜自己的时间、地点来进行活动,也可以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可以在参考他人的言论之后进行思考,随即发表自己的言论……若是能够把网络这种先进的东西很好地穿插在传统教研活动中,则不失为一种良方。
龚道敏(湖北恩施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从网络教研的诞生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在思考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在短时间内,网络教研只能是传统教研的有力补充,充当“助手”的角色。第一,网络教研需要硬件及相关平台作为支撑,也就是说需要大量的经费。我国80%的中小学教师都在农村,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虽然已经迈步前行,但要实现教师人均一台电脑并接入互联网,难度还是不小。第二,网络教研需要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做保障,怎样开展网络教研?教研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其效果?这些基础性的工作都必须做到前面,否则,若全面展开,丢掉传统的教研,可能只是网上“热闹热闹”,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第三,网络教研活动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人对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像我们搬办公室那样简单,搬完就可以工作,还需要在进入新环境前进行大量的能量补充,否则,环境不适而枯萎。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人们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之后,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地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焦点二:如何吸引教研员和教师走进网络教研?
禹明(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网络教研,没有教研员的参与,就失去了教研的意义。只有当教研员走进网络教研,网络教研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研”的作用。教研员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教研工作规程,目前所做的不过是将其中能够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的过程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而已,因此要注重将线上的教研活动与线下的教研活动挂钩,线上的教研活动完全是为线下的教研活动服务的,是线下的教研活动的网上延伸。二者没有也不应该存在矛盾。
网络的虚拟性质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往往也给我们带来困惑。要建立教研员和教师“乐于参与”的、良好健康的网络教研文化,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采用真实身份注册。我们的用户可以采用网名注册,但必须提供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电话供审核,并且要求提供真实头像。这样,每一位发言人都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从而大大净化了教研平台,避免了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第二,除了探讨学科教育教学问题之外,还充分探讨教育理论问题。比如,“说说你的教育梦吧”、“你是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吗?”等,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线教师的教育理想和真挚爱心。第三,建立版主负责制,各学科教研员严格挑选版主,确保各个板块的内容健康向上。对于各学科中表现优秀的版主,可以聘为“教育技术兼职教研员”,局主管领导和中心领导亲自给他们颁发聘书。每年教师节,教科中心对发帖最多、成绩最突出的版主授以“优秀版主”称号。
龚道敏:网络教研“听起来很美”,要让人人都爱上她、呵护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研形式、方法,要转变到网络教研上来,适应新的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需要相关的激励机制来激发教师内部参与动机的“源”。要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我认为一是配合相关的教师管理、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成果认定。比如对教师上传的教研精品文章可以由校本教研网颁发证书,证书由省教育厅批准,在教师普级、普升中,等同于省级纸质刊物发表的文章,这一方式是对教师参与活动以及成果的一种认可,较好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二是抓住教师们的需求,开展教师们乐于参与并能够取得实效的活动。三是聘请一大批教育教学专家在网络教研活动过程中进行专业引领。当遇到一些难题,而参与人员都不能很好解决时,就需要专家进行专业的引领,否则参与者就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
另外,一个网络教研圈,其实就是一个虚拟与现实相交融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参与者根据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又会形成许多的小团体。引领好小团体,使其每一个团员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教研氛围相当重要。我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让参与者感受到网络教研平台中的“学术”味儿。我不是说平台上的每一项内容都是高深难解、晦涩难懂的,而是要使平台的各方面呈现都要围绕着一个“研”字做文章。不要把一个教研网站搞得“商不商、教不教”,网络教研平台就是为网络教研服务,为提高参与者的专业素养为己任。第二,逐步建立并形成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促使参与者平等努力,协同发展。首先应该从网络平台的发起者做起,从聘用的专家、学者做起,用发起者、专家、学者的言行去影响参与者共同发展。当然,引领者也要随时关注网络教研关系圈中的各种动态,发现有利于团体健康发展的要及时发扬光大,反之,必须扼止并正确引导。第三,网络教研活动的内容必须实实在在。经过调查,发现有部分地区的网络教研活动只注意到形式上热火朝天,不追求网络教研的实效性,故意夸大网络教研的功能,这对网络教研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若是为了网络人气,起步阶段还可以适当地宣传、鼓动,若长此以往,不断不会集聚人气,相反,一些理智的参与者将离开这个网络平台,更何况人气不是评价网络教研主要标准,也不是网络教研平台搭建的初衷。
焦点三:如何体现网络教研的“研”味儿?
龚道敏:提高网络教研实效性,体现网络教研的“教研”本质是每一位网络教研发起者及参与者一致追求的,如何做到这点,我认为可以从教师的需求出发,深入课堂、关注学生。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网络教研参与者主要是一线教师,他们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如何上好课,课堂效率最大化是教师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网络教研必须关注课堂。网络教研不可能跟踪每一参与者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可以择其重点,选择有价值且代表性比较强的课堂教学示例进行研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目标课”的设计、示教、研讨中来,形成多人同备、同上、同议一节课,从而提高参与者的课堂教学水平。第二,要抓住参与者共同的难点,针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形成解决难点的共同方案。研讨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引导参与者的见解,也可以求助于课程改革的专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而且解决了参与的许多实际问题,同时,网络教研的实效性也得到了体现。
郑一春(上海一师附小)我们学校的网络教研平台引导各学科依据自身教学实际生成需研究解决的操作层面上的教研主题序列,每个月在“虚拟教研专区”中以研究课为载体,围绕一个主题着力探索解决之道。这种网上主题教研从教材的分析、执教者的教案与说课、组内教师的建议与素材提供,到课后组内教师的点评、执教教师的反思,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程,且讲求参与的全员性。这种主题式的评课改变了过去那种即兴而来听课,蜻蜓点水评课,促使听课者在课前带着研讨的主题分析教材,随后带着自己对主题的独到见解,着力观察、审视执教者的教学,进而在课后展开研讨。同时,这种网上教研使教研真正回归为全组成员共同参与、相互分享、协同发展的教研,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定时定点可能带来的意犹未尽,教师何时有空只要有网就能延续研讨话题,又因为网络的延时性使教师的发言更具理性,思维更趋严密,从而有效提升教研的质。
周卫华(广州天河区教研员):首先,网络教研必须有明确的主题。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让私有知识的流转起来,达到知识共享,共同创造新的知识。这是网络赋予网络教研的一条生命线。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教师的知识的获得或付出都是盲目的,游离的,这样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教研。其次,网络教研必须有任务驱动。网络教研是一种大规模的教学研讨行动。因此,任务明确,调动教师积极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要是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二是任务要布置明确。三是实地教研与网络教研结合,使任务落实到人,这样才能使教研活动顺利得以开展。再次,网络教研必须有相对应的范围。网络教研虽然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事实上还是有一定的范围才好。因为既然是教研,必然有它的时效性。不可能无限期地讨论下去。所以原则上必须限定某个时期作为讨论时间。这样可以相对集中地研讨必须研讨的问题。同时,与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做好协调。
焦点四: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推进网络教研?
周卫华(广州天河区教研员):网络教研应该有学生参与。学生平时在课堂很少有机会与教师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以前我们都是端出各种“美味佳肴”(知识)塞给学生吃,现在我们端出的“美味佳肴”,学生未必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走近我们的学生,建立班级博客(或建QQ群),师生间进行网上的交流对话。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来的网络教研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参与讨论,这样教师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到“因材施教”。其次,网络教研应该有优质教师参与。目前我们开展的网络教研还局限于小地域、小范围,虽然也有外省、外区教师参与,但只是凤毛麟角。我认为目前的网络教研还只是开了个头,我们应该吸引更多的能人参与到我们的网络教研中来,比如请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有专长的优秀教师等。有了特级教师或其他省市的优质教师的参与,我们就能站在高起点、多角度去审视教学,提高教学的技能技巧,加快我们学习的步伐,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第三,家长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教育方面,家长是教师的同盟军。网络教研可以成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透过教师们的讨论,更能体会教师教学的艺术与水平。从非同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全面,学生受益更多,同时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最后,网络教研应该引进优质资源参与。有了网络,我们可以把视频、语音、课件、图像引进教研活动中去,一段录像、一个课件、一段录音都能成为我们教研的话题,放一段特级教师的录像课,供教师、学生学习、体验等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好方法,也是提高网络教研质量的途径。网络教研其实是一种平台,只要能利用好这个平台,每个参与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龚道敏:网络教研最理想的模式是形成一个没有边界,不分种族、性别、地区,只要热爱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员都可以自由进入,宽松的学习与交流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内,人们形成互相开放、信赖、支持、援助的伙伴关系。要推进网络教研的步伐,首先还得参照传统的教研体制,逐步使其发展壮大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网络教研取得的经验,我认为采取区域推进网络教研的模式值得借鉴。比如:湖北省网络教研中心(wljy.e21.edu.cn)。该网络教研中心以对学科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研讨为主,在线观看课堂教学实录,并同步配以文字,参与者主要采取在线回贴的BBS模式。同时,省网络教研中心学科教研员(即传统的教研室教研员)及各市(州)、县(区)教研员在线下做大量的工作,比如要求有条件的学校集中组织观看视频课例,集中讨论,将讨论的结果整理成文并上传到BBS论坛中;要求本省有条件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讨论的活动中来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再如:江苏苏州、浙江海盐和深圳南山以教师博客入手,引导教师写网络日志,促进教育教学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都是以市(州)或县(区)教研室、电教馆牵头,为本地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禹明:下一步,我们将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将技术和教学进行更有效地整合。目前技术部门和教研部门在大的层面上已经整合为一个法人单位来统一管理,但是其内部运作机制尚未改变,有效沟通仍然存在障碍。我们可以考虑让技术部门和教研部门交叉任职,即遴选合适的人选,在教研室和信息中心双边任职,参与两边的会议和活动,主持学科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建设、学科教师技术培训以及信息化相关竞赛的组织工作。第二,大力培养“两栖”人才。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的各学科教师中技术骨干的发现、培养和使用,让他们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对教学骨干(尤其是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网络教研的技术,提升教研效率。第三,整合各类工具的优势,开发一套全新的整合式教研平台。目前各类用于教研的工具系统都是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互通。目前各地普遍采用免费的网上交流工具来开展教研活动,包括E-mail、聊天室、QQ、NetMeeting、MSN、BBS等,极大地降低了教研成本,然而由于真正的教研具有特殊性,相关的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讨论和网上教学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分离的免费工具无形中会提高网上教研的难度——非网络高手不能胜任,这也是有些教研人员为什么迟迟不能进入网络教研领域的技术瓶颈。所以,建设一个通用的整合性的一站式登录的教研平台,或者是设计一个打通现有的各类技术工具的平台,应该是大势所趋。此外,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里更高效地组织教研活动、如何更有效地对虚拟教研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如何建立对区域性虚拟教研中心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如何将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更加有机结合起来等都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研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