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的孤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8:49

戈壁滩上的孤独

                                               刘仰  (2010-10-27)
    说起克拉玛依,主流舆论总是念念不忘西历1994年的那场大火,30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学生。今天,他们的家属、他们的亲人近况如何,没有多少人关心,媒体和舆论只是不断强调那句著名的话:让领导先走。一年过去,二年过去,……十多年过去了,主流媒体年复一年地以祭奠亡者的名义,定期要把这句话拎出来示众。一些媒体更是把这场大火定性为“民族悲剧”、“人类悲剧”。的确,与克拉玛人依聊起来,他们无不把那场大火当成这个城市最大的伤痛。长期在油田工作的人说,安全从来都是他们第一位重要的任务,但是,那场不该发生的大火还是发生了。

    我与克拉玛依的一个小伙子聊起那件事。当年,这个小伙子还是小学生。当天,他是去礼堂演出的候补,他记得悲剧发生后,他的母亲非常着急……,小伙子说到这里便哽咽了,我也赶紧转换了话题,不想再触动别人的伤口。如今,礼堂正面的墙体被保留下来,像澳门那座被大火烧毁的教堂一样,留下一堵墙,供人们凭吊。另一位克拉玛依人说,留下它就是为了永远不要忘记。但是,克拉玛依人不愿对它再多说什么,他们不愿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他们更多地想默默地做,用行动做出回答。而我则感到,不论克拉玛依人如何做,做的如何好,当今的主流媒体都宁愿视而不见。当今主流媒体和舆论只愿意把“让领导先走”那句话高高地挂在所有的头条,它们要用这句话来羞辱某种东西。被羞辱的不仅仅是克拉玛依,而是一种与他们所主张的不一样的东西。这让我体会到,当今的克拉玛依有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当克拉玛依的油田没有被发现时,那些黑黑的石油是孤独的;当石油被发现后,新中国的石油工人来到戈壁滩,他们有团结一心、为国争光的精神,但是,对于荒凉的戈壁滩来说,他们依然是孤独的。然而,那些孤独要么是拟人化的孤独,要么是人与自然抗衡时的孤独,这些孤独都不可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克拉玛依有了另一种孤独:那是在人群中的孤独,是不被理解、不被承认的孤独,甚至是要被抛弃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心理、思想上的社会孤独。

    昨天的文章写了一些今天的克拉玛依种种令人欣喜的地方,它是如何做到的?克拉玛依市保持了一些过去的体制:油田的总经理就是市长,油田的党委书记就是市委书记。虽然这几年油田的企业领导班子开始与政府的班子有所分开,例如公检法完全与企业脱开,学校、医院、房地产等,也与企业脱开,但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管理班子还有一些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身兼企业与市政府的职能。这种方式用常见的政治术语来说,叫做“政企不分”。的确,克拉玛依确实还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例如前面文章提到的10万亩人造森林,就是一声令下,所有人都参加义务劳动,每个单位分片承包一块地,保证树木的成活。这种体制在前三十年,遍布于中国。

    然而,在后三十年间,这种体制被主流媒体称为落后的体制。在主流媒体大力提倡市场化的舆论氛围中,“政企不分”是严重违背市场化的典型。克拉玛依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由政府主导,没有完全交给市场,也与主流精英的倡导所背离。在房地产方面,克拉玛依也开始摆脱企业分配福利房的方式,由与油田脱钩的房地产公司来开发,油田则代职工向房地产公司统一购买住房。我问克拉玛依的房地产价格如何?当地人告诉说,市区核心地段目前在每平米4000元左右。他们如何做到的?当地人说,油田企业是购房大户,房地产公司想涨价,油田就不买,成本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其实,这种方式也没有完全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府(企业)调控的影子。由此我们就能理解,克拉玛依的一系列做法,在拼命鼓吹市场化、把市场化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的主流舆论氛围中,克拉玛依是很难被主流媒体认可的。即便它做的再好,由于它不符合市场化的绝对路线图,主流媒体也不会为克拉玛依叫好。反而,主流媒体总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出克拉玛依的不是,以证明“政企不分”的“非市场化”有多糟糕。这也是十多年前的那场大火始终被主流媒体念念不忘、经常要拿出来“示众”的根本原因。

    所以,当我来到整洁美丽的克拉玛依,当我感受到当地人的安详满足,我也同时发现,克拉玛依有一种无人喝彩的孤独。一些上了年纪的克拉玛依人告诉我,他们越老越喜欢克拉玛依。由于克拉玛依是最早的移民城市,因此,有一些人退休之后回了原籍,但很多最终又回到了克拉玛依。因为,他们做了比较之后发现,还是克拉玛依好。然而,这些老同志说,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不愿留在克拉玛依,包括他们的子女,他们为此而苦恼。即便在油田工作,年轻人也希望到远离戈壁、靠近繁华的地方去。这也是克拉玛依的一种孤独。我向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我们的主流舆论早已经在全力宣传个人至上的价值观,舆论和教育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克拉玛依的价值观,接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年轻人,自然要另有追求,而不愿留在克拉玛依。

   做这样的分析并不是完全肯定前三十年的价值观,也不是完全否定后三十年的价值观。而是想说,前三十年的价值观并非一无是处,后三十年提倡市场化的价值观也不该绝对化。事实上,今天的克拉玛依与前三十年的方式也并不一样。比方说,前三十年主张“先生产、后生活”,容易造成个人奉献太多、牺牲太大,光靠觉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现在克拉玛依主张“生产和生活并重”。前面文章提到的克拉玛依种种生活点滴,就是这一主导思想转变的结果。它是一种结合,或者叫折中:既要讲奉献,也要讲回报。而且,克拉玛依市的私有经济同样普遍存在,只不过,它没有将石油这一重要的国家资源私有化。我在克拉玛依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石油也私有化了,克拉玛依会不会像俄罗斯一样,出现一个或几个石油寡头,控制了全部的油田?也许。因为那是把市场化当成金科玉律的人们求之不得的。如果那样,克拉玛依就会成为一个贫富差距严重拉大的地方,人们就不会像现在一样安详,社会就不会像现在一样稳定。不光如此,如果被石油寡头控制了石油资源,整个国家的安全和命运,都有可能被少数人控制和操纵。中国没有遭遇俄罗斯分裂时的噩运,实在是一种庆幸,其中,克拉玛依默默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克拉玛依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城市,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政府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民众办事,而不是在私有化、市场化的绝对氛围中,纷纷为自己捞钱。克拉玛依的确有它的特殊条件,油田一家独大,而且资源丰富,使得它能够有钱为民众做事,这一特点在其他地方并不完全具备。然而,“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政府一贯的口号,至少到今天,即便在市场化最彻底的地方,这一口号在表面上也没丢掉。那么,能将这句口号像克拉玛依一样落到实处吗?能够使我们的制度充分保障“为人民服务”不被虚化吗?“人民”不是少数人,不是“一部分人”,而是所有人,是政府官员直接面对、负有责任的全体民众。市场化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保证广大民众的利益,政府应该控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让它更多地发挥良性的作用,避免不良的后果。

    这是我的一贯主张:“看不见的手”只有被公正的政府控制,才会发挥良好的作用,而不能任由“看不见的手”自行其是。克拉玛依给了我们一个证明。它的形态不一定可以照搬,但它背后的主导思想是有价值的。文明不是只有市场化这条“华山路”才能到达,绝对自由的市场化往往会破坏文明。文明是一种价值观,它需要政府的引导。文明是社会性的,不仅仅是个人的。
    但愿克拉玛依的孤独早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