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教授也怕被颠覆(南方都市报 2008-2-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57:43
熊培云:教授也怕被颠覆
2008-02-27 09:58:1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媒体思想之熊培云专栏
愤怒出诗人,也出“屁眼”。自从著作遭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恶意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季广茂近日在博客中大爆粗口,称批评者为“屁眼教授”,令人瞠目。几日后,季教授不得不删除博客中的过激言词,并为自己的行为“有损北师大的形象,有损所有教授的形象,有损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示了歉意。
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是不能再损害了,尽管这一形象已经很难再损害了。让我思考的是季教授的辩解。季教授坚持认为自己与钟华之争绝非“学术之争”,而是由某些人精心策划的“泼粪行动”。“钟华的书评足以扼杀我的学术生命”,“我以前言辞激烈,实在是小人物的绝望之举,几近于自杀,所以希望大家不必苛责。”
这一事件让我对季教授充满了同情。当然,这种同情并不只给季教授。据我所知,中国学者中并不乏这样脆弱而可怜的人。他们兢兢业业地做了几十年学问,本应受人尊敬。遗憾的是,他们最后往往没有把自己的世界做大,反而越做越小,所谓学问也都成了其生命中的最后一袋圣物与干粮。极端者常常是,一有点风吹草动,不是“咬舌自尽”,便是“提舌杀人”。前者比如几年前有学者写博客在网上立起了论敌,由于被人骂了而且觉得对手骂得不好,于是将自己的博客彻底删了。此一脆弱,我曾谓之“怨憎敌人枪法不准,索性自己吞枪自尽”。至于“提舌杀人”,季教授此番算是做了榜样。由于“只能用谩骂和指责的方式,才能治疗我心里的伤痛,不然我觉得我早就崩溃了”,季教授大发檄文,宣告自己“做回畜生”。这算是“风吹草低现牛羊”了。
季教授慨叹自己“没有房子没有钱,我唯一的生命就是学问”。前半句与本次讨论无关。至于“我唯一的生命就是学问”,似乎解释了他面对“毁灭性批评”时何以暴跳如雷。既然视“唯一的生命就是学问”,就不难理解否定季教授的学问是何等冒险犯难。你去否定他,而且“别有用心”,就不怪被人理解为“拼命”甚至“谋杀”了。在此,我们不能奢望季教授能像胡适先生那样做一个不靠枪杆子却可以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如果只是因为一篇书评便断定“足以扼杀我的学术生命”,季教授这“生命”委实太脆弱了。而这一“足以”,反倒显得季教授过于自轻了。
这场“阴谋”让我们看到,原来中国学者也像牛背上的孩子那样怕被颠覆。季教授怒骂批评者是“屁眼教授”,定是看到那篇书评要将他经营了一辈子的“学术王国”给摧毁了。其所谓精心策划的“泼粪行动”因此更像是一场针对他的学术王国发起的远程叛乱,所以季教授必须用粗话(话语暴力)进行“镇压”。显然,季教授是彻底错了,因为批评者不是他学术王国里的臣民,而且,批评者有“居心叵测”地反对他的权利。
一团和气固然是好,互不买账更要珍惜。历史一次次证明,一个社会一旦失去了反对派,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可以信赖的进步。今天我们之所以近乎无节制地赞美互联网,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做“一个人的反对派”的无穷机遇。所谓观点平衡世界,无人永远正确,如果能够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并且从某些“恶意”中找到“善的信息”,丰富我们的生命与常识,我们也会因此获得进步。
一个人是否高贵,是否有真学识,不是他人的诋毁所能决定的。1930年4月,胡适写信给杨杏佛,称自己受了十年的骂,但“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上世纪50年代,胡适又说,“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所幸,胡适先生当年不曾像季教授那般“愤怒出屁眼”,否则,以那个时代风起云涌之“屁眼阵容”,恐怕他一生只能手持肛泰,“功不唐捐”于碌碌无为的肛门科了。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2270021.asp
人,没有“当一当畜生的必要”
南方日报新闻 时间: 2008年02月25日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潮白
因为自认为遭到了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的恶意批评,北师大教授季广茂就来了个“以暴制暴”。他在自己的博客上作出强烈反应,居然宣称要“做回畜生”,并称批评者为“屁眼教授”,连续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近10篇文章予以攻击,几乎所有文章中都有辱骂的内容。看标题就能明了一二,什么《昏话连篇·臭气熏天》,什么《患上脑便秘,难免满纸都是屁》,云云。
这该是继“打虎派”那位首领之后由学者嘴里吐出来的最公开的下流语言了吧。其“直率”程度,更像是出自街头寻衅的瘪三烂仔,倘若消息不是来自严肃媒体,根本令人难以置信。用清华大学肖鹰教授的话说,“表现出极度的语言恋污癖”。令我们有一丝忧虑的是,这是不是中国某些学者的真实一面呢?如果是,尽管可能只是属于极个别,但也足以玷污整个学者队伍的形象。这样的人也许可以教书,但绝对不能育人,也没有资格育人!真不知道,舆论该不该任由他及今后的什么人继续骂下去。继续骂下去的坏处,是中国某些学者流氓心态的暴露势必动摇国人对斯文的冀望;而继续骂下去的好处,就是我们能够知道中国某些学者的下流底线究竟在哪里!
人家的批评有那么恶意吗?不就是“通观全书也找不到作者对‘意识形态’的界定或解释”吗?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和‘新货’不多”吗?难道像“艳照门”里的艳照一样,公开的只能到这个程度,其他的自己去看?朦胧中觉得,所谓恶意批评,只是事件爆发的导火索,里面牵扯的实际上是学术圈子里的恩怨情仇。不过我想,即便是遭到了恶意批评,人,也没有“当一当畜生的必要”。宋朝的赵从善当过畜生。那是韩 胄权势熏天的时候,有一天韩某人一行兴致勃勃地路过一个山庄,指着竹篱茅舍感慨道:这里真是一副农家气象啊,可惜少了点儿狗叫鸡鸣。谁知过了不大一会儿,果然“有犬嗥于丛薄之下,亟遣视之,京尹赵侍郎也”。此举当时令 胄开怀大笑,但令后世无比鄙夷。唐朝的宋之问没当过畜生,但被后人称为“人头畜鸣”,清朝大学者王士 称之为“鸱枭之音,亦溷风雅”,仍然是鄙夷至极。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偶尔做回畜生,也不失为人生的调剂”,这是很危险的。虽然经过央视赵大叔在《动物世界》中的普及,国人对畜生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但畜生和人之间,仍然有着本质的分野。人,即使“感性占了上风”,即使偶尔,也不能不把自己当人!
一旦对下流语言的使用毫无顾忌,那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已经完全丧失了廉耻之感。这几年,人们在不断呼唤中国的学术批评。毫无疑问,学术繁荣需要真正的学术批评,批评既是对学术成果的必要检验,也是促进学术繁荣的必要条件。而包括学术批评在内的任何批评都千呼万唤不出来,根源之一应该就是在任何领域时刻都有人在以“当畜生”的心态蓄势待发吧。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epaper/nfrb/content/20080225/ArticelA02004FM.htm
熊培云:教授也怕被颠覆(南方都市报 2008-2-27) 教育部将把教授分七级(南方都市报 2008-3-5) 一伙出卖灵魂的教授企图颠覆抗美援朝历史的阴谋 关键词:南街村(南方都市报 2008-2-27) 关键词:南街村(南方都市报 2008-2-27) 耶鲁大学教授:剽窃现象中国最普遍(南方都市报 2007-12-27) 喻尘:7教授筹款142万借给灾区建房(南方都市报 2009-3-27) 耶鲁大学教授:剽窃现象中国最普遍(南方都市报 2007-12-27) 张鸣:教授要把自己当人,把学生当人(南方都市报 2008-1-12) 停职教授杨帆:不是我举报你抄袭(南方都市报 2008-10-14) 谭人玮:三聚氰胺蛋白精,中科院教授干的(南方都市报 2008-10-30) 何兵:教授家中坐,校长天上来(南方都市报 2008-11-13) 巩老教授,你不能让物权法包打天下(南方都市报 2006-2-28) 警惕: 一伙出卖灵魂的教授企图颠覆抗美援朝历史的阴谋 警惕一伙出卖灵魂的教授企图颠覆抗美援朝历史的阴谋! 12件事颠覆未来2 丁东:司法不公的寒蝉效应(南方都市报 2008-2-27) 假冒彭德怀骗倒党校教授(南方都市报 2006-12-26) 朱健刚:请牛钉和教授相互学习(南方都市报 2007-4-12)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恽小华遇害事件调查(南方都市报 2007-11-1) 姜英爽:遭解聘的“超生教授”(南方都市报 2010-4-16) 颠覆营销:二线品牌突围7大秘籍2 30道颠覆传统的美味家常菜2 小贝踢的球能炒到多贵?(南方都市报 200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