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干什么吃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55:04
图书馆是干什么吃的?2008-02-25 00:23:16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u/4bc3c86b01008qiz[查看原文]
图书馆是干什么吃的?
——配合竹帛斋主的《论剑》和《图书馆精神》
何兆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系。他回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候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是“开放的,随便进去,你一天能看多少呀。而且设备好,这边是书架,那边是桌子椅子。只要你有精神,你可以从早看到晚。”我们今天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终于达到了西南联大时候的图书馆服务水平了。但是他没有说到当时图书馆员的修养水平。
周有光是中国语言文字学家,1945年由农业银行派去美国做联络工作。他回忆在纽约的时候,“一下班就去纽约著名的公共图书馆读书,晚上十点才回家。晚饭也在图书馆里吃,很便宜。图书馆非常好,因为每天都去,图书馆的人就问我研究什么,我说我研究经济,他们就以为我是搞研究工作的,就给了条件很方便的研究生房间,我借的书不会被拿走,可以放在里边。”在美国的图书馆,一个黄脸黑发的中国人并没有被歧视。
西南联大是一个以美国为模式办学的大学,从何兆武先生和周有光先生的回忆可知,当时西南联大图书馆与当时美国图书馆服务水平基本上都是同步的,对读者很自由,没有那种“防贼”心态。在抗战那样的坚苦卓绝的岁月里,确实办得也很成功。西南联大的学生中出了很多了不起的大科学家和大学者,除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外,西南联大还培养了世界著名逻辑学家王浩、台湾自由主义的领港人、思想家、台湾大学教授殷海光,著名作家汪曾祺、马识途,诗人穆旦、历史学家何炳棣"……自然科学方面的,仅在中国大陆的两院院士中,就有175人之多,朱光亚、邓稼先、黄昆、刘东生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南联大出来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绝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功劳,许多学者研究过,还有比如像学术自由这样的传统。但是,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可能也有一点功劳吧。何兆武先生对西南联大的图书馆服务称赞有加,就是证明。
何兆武先生也回忆了他终生喜欢去图书馆的事情。他说:“我去过六次美国,访问了几所大学,开开眼界。我每天到图书馆去转,就好像我们做学生时候一样。我们的图书馆不准人进去的,我在历史所干了三十年,都是六十岁的老人了,都不能进书库,要借什么书,填个条子,管理员进书库给你拿,拿来了没有用,又拿回书库。你每次要借书,只能填三个条子,拿来的书没有用,好了,你这半天就浪费了。你要是去逛书店,半天能看多少书呀。美国的图书馆真是方便,而且真是有意思,我在历史所干了三十年都不能进书库,到了美国,我是外国人,也没有介绍信,什么都没有,可以随便进去,一天没有事的话,可以看一天,能看多少呀。”
香港的中央图书馆也是这样,不管你是哪里人,可以自由自在地看。
我不知道我们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何时能够做到让那些没有任何证件的人(比如不管是本校学生或者是外校学生,不管是市民或者是民工,不管是外地人或者是外国人)进来看书而不害怕他们把书偷走。鄙人认为,这不仅仅是“防贼”心态,而是人格歧视!这与尊重人权、民主、自由、博爱的观念格格不入!为什么我国图书馆服务方式在1949年后直到90年代中期以前与封建时代的藏书楼观念很类似,这难道不是思想上的反人权、反民主、反自由、反博爱的观念在作怪吗?
何兆武先生还有一个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总结:“这个要看图书馆的定位是怎么定,如果定位这个图书馆是个藏经楼,尽量不让人进来,是国宝,保护国家财产,尽量不让人看,这是一种办法。还有一种,这是一个救济的仓库,你们精神饥渴的人都可以进来吃、来喝,越多越好。图书馆的作用应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本文引用部分是李怀宇著《访问历史——三十位中国知识人的笑声泪影》中的内容。本书是李怀宇访问散居于中国大陆、台、港、澳以及美国的老派知识人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