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水源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23:27
传统的中国风水学是一门起源非常古老的有关建筑选址的学问,东汉刘熙的作品《释名》中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被引用最多的更早的作品是《诗经·大雅·公刘》,这首诗歌讲解了周祖先公刘带领周人由邰迁豳的经过,里面记述有公刘带领大家对于新都地址山形水势的详细勘查过程,这个故事发生在夏桀的时代。从上述内容可以发现古人对于住址的地点选择有吉凶的判断标准,即有的地方可以作为住址,而有的地方就不行。从建筑选址这个角度来说,全世界都应该有类似的学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古老的风水学其实是一门科学,是人们从生活的方便与安全诸多方面出发,根据长期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建筑选址与规划的学问。

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就必须好好地适应环境,这样才有利于种族繁衍,对于古人来说更是如此。古籍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考古学的发掘也提供了很多的证据。《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民而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巢氏的时代大约相当于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时代,他们“构木为巢” 的特殊生活方式就是为适应环境而作出的选择。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聚落遗址,多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这样的环境接近水源,又可以避风,生产生活也方便。我们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选址已经有了明确的选择目标,关于风水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这里。

        最初的风水只是人们为了选一个适于居住的地址而根据生活总结经验之结晶,尚不掺杂后世风水中很多的抽象推理,而风水成为一门学问则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诸子百家”繁盛时期,各种系统理论相继产生,有着自己严密的体系,使专门学问的产生成为可能。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天人合一”文化及“象数思维”模式揉进了风水,使风水在住址选择和营造的功能基础上又增加了预测及布置的功能,并且随时代发展,风水学变得越来越繁琐、越来越玄奥。其实一旦剥去这些玄秘的外衣,便会透出风水学的选择方式,是合于今天很多科学知识的,特别是对于建筑与气候、地质、心理等方面的关系都照顾得相当完美。不过由于风水学是一门术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很多传承者加入了太多与建筑、营造没有什么关系的糟粕,这些糟粕往往又是复杂而又神秘的,正是它们所形成的迷雾迷惑了太多的人们。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全世界几大文明区域里,哲人们所研究的问题确立了各个文明的根基,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全球的文化。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当时很多解释世界的概念成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术数(包含中医)的理论支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五行、八卦、气等概念。这些概念的产生可能会更早一些,但其系统理论的建立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以象言事,以象言理。而其最根本之象为阴爻与阳爻,尽管经文本身未提阴阳,但是其内容则专谈阴阳动静变化。阴阳是对世界的一个最简单也最根本的抽象,故可以涵盖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阴阳者对概念不仅在解释世界上具有异常强大的功能,在认识世界上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中国古人从天地阴阳说开去,一直延伸到各领域之细枝末节,都可以用阴阳范围之。打开中国古代各种术数尤其是风水典籍,都是开篇先谈阴阳。

        五行与八卦是对阴阳的又一次细分,也是对世界的又一种抽象方式。五行与八卦一开始并没有关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知识领域,它们的结合比它们的出现时间要晚得多。由于五行与八卦之间的作用方式较为复杂,故被用来模拟(其实也是抽象)世界更为复杂的作用关系。但是有一点要知道,再复杂具体也仍不出阴阳二字,只是由于其细节化而扩大了术数的推理功能,以类世界万事万物。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解释世界的又一工具,古人认为万物为气化生,万物“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可见气与物质是统一的,只是它看不到摸不着而已。而且万物的功能表现需要气,万物之运行、生长旺衰也由气来主宰。在中医里面有“阴阳之气”、“五运六气”。在中国的术数体系里面,阴阳、五行、八卦乃至万物都纳入了气这一概念中。五行每一行有其气,八卦每一卦有其气。风水在发展过程中也顺理成章的引入了气这一概念,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而天地间气是充盈而流动的,气有旺衰之分,自然对人就有吉凶之分。

《葬经》(此书出现较晚,非春秋战国时期)开篇即说:“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意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陇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世之各风水流派在推理过程中均遵循这一原则,即乘生气而避衰气。从这里可以发现古人对于生气的重视,认为生气可以长养万物,使万物生存的更好。总之,先秦时期,对于风水形成的理论基础大都已经完善,以后风水便在此基础上经历了理论体系的建立、派别的出现、复杂理论的出现、各派的融合等历史时期,使风水由最初的建筑选址变成在此基础上走上繁难、抽象、玄妙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庞大体系。

        秦汉时期为我国系统的风水理论酝酿时期,相传秦始皇本人对风水就较为相信。只是那时的著作都已散失。《汉书·艺文志》目录中,术数的五行类与形法类分别列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和《宫室地形》(二十卷)两部,当为风水类书。

        汉代“天人合一”思想最为盛行,由此产生的形法类书中则依天地进行比附,以求形气相应。有详细故事记载的风水大师要到魏晋方才出现。管辂和郭璞既是现实中的人物,又是风水界传说中的神奇人物,在《三国志》与《晋书》中分别有他们二人的传记。书中记载管辂根据形法相地的故事,他从“毋丘俭”的墓边经过,依树而叹:“林木岁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泣,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书中记述后来果然应验。而《晋书》中的郭璞传记中更是罗列了很多他相地的例子,《葬经》相传即是郭璞所著。以后的各朝代中,记述的风水典籍越来越多,《隋书·经籍志三》中出现了十三部相地的名称。

真正风水理论著作之完备是在唐宋时期。唐代风水大师有袁天罡、李淳风、杨筠松,宋代有蔡元定、赖文俊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杨筠松,有很多风水名著都出自其手。杨筠松开创了形法派,又称江西派,与强调理气的福建派各有侧重。与此同时,风水与宗教进行了有机结合,很多宗教界人士在当时都是风水学大师。明清时期为中国风水之清理总结时期,由于明清皇家都提供大量资金刻印书籍,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很多典籍都得到了校注,风水书也被系统列入,这就形成了中国风水书之庞大体系,当然精华与糟粕并存。

        民国时期,作为风水学中重要流派之三元玄空风水得以公开,为风水界之大事。此后便是风水在国内接受批判的时期。不过,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环境宽松,加之风水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大陆又掀起了新的风水热,不过此热为内热现象,温度颇高,却又“犹抱琵琶半遮面”,人们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