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圆美国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00:33

《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如何重圆美国梦

  新浪财经讯最新的176卷第18期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于2010年10月21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如何重圆美国梦”。文章由美籍印裔的前《新闻周刊》专栏作家、记者和CNN主持人菲尔莱德·萨卡利亚(Fareed Zakaria)撰写。他在文中分析了在全球化和科技创新背景下,美国的就业,尤其是加工业就业为何江河日下的原因。他认为,美国应痛下深层改革的决心,以保住知识型的服务业就业岗位。

 

  对上世纪70年代在印度成长起来的萨卡利亚来说,美国梦极具诱惑。他被民间传看的录像中的万花筒般的美国景象惊呆了,特别在与印度当时的破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管承认美国现实与否,人人都被此繁荣吸引。一些白天公开指责美国的政治人物,到了晚间也关起门来盘算如何把子女送到美国教授教育。

  当萨卡利亚获得耶鲁大学奖学金赴美学习后,他对真实的美国梦又有了新的认识。他看到,即使社会地位很普通的美国家庭,其住房和物质方面的富足程度简直无与伦比。他得出了美国梦是普罗大众的安宁和富足的结论,其中产阶级的满足感让整个社会体现出乐观的精神面貌。与印度当时的宿命论和社会主义的衰败、消沉相比,美国人有灿烂阳光般的精神面貌。

  但是,在萨卡利亚近期到印度旅行后感到整个世界颠倒了。印度现在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有着坚定信念。这个历经数百年耽搁的国家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呈现一派生机和雄心,让人感到套在它身上的枷锁已被打开

  反观美国,其现状让人感到五味杂陈。美国人表现出抑郁、沮丧和愤怒,特别是中产阶级倍感磨难。《新闻周刊》上月的民调结果显示,63%的被访者称难以维持当前的生活标准。可能最麻烦的是,美国人对自己的未来,开始令人吃惊地相信宿命,一度无所不能的国家却相信自己难有所为了。

  当然,此次衰退比史上任何一次都严重,人们的悲观程度也自不待言。但是,美国人这一次担忧的远不止经济刺激计划和减少赤字这类短期问题的争论。他们担心的是,国家不是处在周期性的衰退中,而是处在结构性的变革中,而变革对普通美国人的就业带来新的挑战,给他们的收入带来压力,给美国梦带来危险。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中产阶级的实质被逐渐掏空,而事实的确如此。

  另一方面,成功走向世界的美国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在全球同行中执牛耳。IBM、可口可乐、微软、苹果、谷歌和英特尔等著名大企业都遵循着这一通往成功的相同的标准策略。前10年的快速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让科技改变了就业规则。与以往经营同样规模的企业相比,现在企业的用工人数可能只有一半。企业适应了以更少员工,而产出更多的环境。

  美国企业实实在在地走向了全球。在标普500指数内的众多企业中,它们平均46%的利润来自海外,这一比例在著名的国际大企业中会更高。被一般人看成是地道美国本地企业的可口可乐,其实在全球206个国家经营,甚至还包括阿富汗这类战乱不断的地区。它80%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海外员工人数远超本土。

  这些伟大的企业在进入全球市场的同时,而且也在宽松的信贷服务,高新科技和低成本、高品质的海外劳动力上受益。它们注定要裁减因需求疲软的本土工作岗位,而转到经济更活跃的新兴市场。它们不是在外包工作,而只是在持续增长的地区扩大投资,和缩减经济疲软地区的经营规模。它们从未宣称过要放弃美国市场,因为这个市场太大,利润太丰厚,对它们的经营太重要。但是,更多增收利润需要来自海外,而不是本土。

  当工商业能够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进行自我调整时,普通美国人却做不到这一点。资本和科技能随意流动,而作为世上最富裕国家之一,国民平均收入也为最高的美国劳工却不能。因此,美国中产阶级注定无法以企业采取的相同办法,从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增长上受益。

  自由贸易在历史上让富有和贫穷者都受益。它迫使低效能企业退出竞争,让强势企业在本行业中更强。随着近20年来各国间贸易越来越发达,各国也变得更繁荣,普通人的生活标准也大幅提升,而同期闭关自守的国家却步履艰难。

  然而,人们感到这次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是以蜿蜒路径前行,创造出一个强大而又全新的现实。众多商品和服务可在世上许多不同地方产出。中、印向全球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工。他们生产同样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只占西方国家人工成本很低的比例。同时,外国企业也能轻松在这类环境下顺利经营。所有这些差异都意味着全球竞争给美国生活模式带来新的冲击。

  美联储前副主席、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杰出的经济学家艾伦-布林德(AlanS. Blinder),对受科技进步的影响,使美国加工业受到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并让国内服务业就业风险逐渐增加感到担心。因服务业产出占国民经济比重更高,布林德估计将有2800-4200万个服务岗位会随时转到海外,特别是证券分析、客户服务代表等职位。他不否认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但担心的是西方社会难以做出深度和及时的调整。他认为未来的差异可能不在于人工受教育程度高低,而是哪些工作岗位能海外完成,而哪些不能的差异。

  在以各种方法分析美国劳工的情况后,人们都看到了相同的趋势:传统行业内因技能出众而获高薪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受到科技和全球化这两股力量的挤压。

  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学家David Autor在一项称之为美国"就业机会分极化(polarizationof job opportunities)"的研究中发现,就业增长分为三种情形。一端是要有优异高等教育背景,并享受全球化成果的管理、有专业技能和科技类职业。这类职业就业机会在前30年很充足。另一端是无需高等教育背景,按小时计薪酬的帮助、关照和辅助他人类的安保警卫、厨师和侍者等。而处在这两端之间的是像销售和办公管理等,以手工作业类的白领职业。这类就业者是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中不少人曾过着体面的生活、收入通常高于主流家庭,大多数人在2000年前感到富足。但至此以后,就业增长一直落后于经济。这批人在本次大衰退中遭遇的打击也最大。其实,最简单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竞争,让曾是经典的中产阶级的常规劳动价值大幅下降。

  以保护主义办法来解决问题弊大于利。但是,民调结果显示支持自由贸易的比例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大幅下降,甚至在受过高等教育者之间也是这样。然而,造成这种窘境的最大因素是科技进步,而非自由贸易。现状已发展至此,人们想要与新世界(13.75,0.40,3.00%)隔绝万无可能,想要阻止与外界新思想的交流也是徒劳。

  解决美国的问题是有办法的,但这需要在企业、政府计划,甚至个人生活方式上进行艰巨和痛苦的改革。美国人在一代人以上的时间内拒绝如此改革。退而求其次,美国找到了一条提振经济的捷径,扩大消费。美国居民消费开支在上世纪50年代时占GDP的60%-65%,但自80年代初以来,尽管增长疲软,但消费还在快速增加,达到GDP的70%。至此以后,无论怎样刺激,这一比例再也难以为继。

  更不幸的是国民开支增长并非建立在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之上。在收入僵滞时代,靠举债消费便成为增加消费的最佳途径。普通美国家庭的信用卡数量不会在13张以下,家庭总负债规模从1974年的6800亿美元,猛增至2008年的14万亿美元。联邦政府也重复着同样模式,只是规模更大。无论何时,人们只希望税赋越来越少,要求政府的服务越来越多,由此让各地政府深陷沉重的债务负担。持续了一代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无可持续的负债扩张之上。

  这就是人们当今对再次经济刺激计划和削减赤字的讨论为何感到灰心丧气的原因。近年来,无论左翼还是右翼,双方本质上都是在共谋更多消费开支。左翼坚称要增加政府在医保和养老金上的开支,而右翼则固执地要求起着相同作用的减税。而当今的政治制度是在鼓励这两种趋势,人们看不到何时能为子孙后代的经济投资。

  针对以上问题,人们不妨考虑如下会有益于鼓励创造就业的想法。

  首先要把消费转为投资。人们赞同增加众多就业机会的最好办法是创造新兴行业,和在企业,以及在老行业中创新。这意味着要在研究、科技和发展上大量投资。这项方针应成为整个社会显著强调的重点。

  尽管奥巴马政府在新项目上大量增加了投资,但联邦政府在R&D上的投资仍达不到1950年代所占GDP的比重。未来增加的比重应是1950年代的两倍,占GDP的6%。这样,未来留在美国的工作主要与知识和创新有关。

  其次是提高教育水平和增强培训力度。无论未来美国的工作内容会是怎样,但它们必然与电脑、数据和符号性信息高度相关。因此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增强就业中的再培训至关重要。美国绝大部份再培训的努力程度远不够,而其他国家在此的努力更大。这也是德国和部份北欧国家为何能控制加工业的优势。据了解,全美参与学徒制的最成功的员工人数仅占总劳动力比重的0.3%。

  再次是健全的财政策略。政府应先从自身做起。最重要的是把医保开支置于可控范围。各种福利政策,尤其是各州的养老计划要尽力节俭。联邦政府开支需进行更彻底的平衡,以此让政府留出更多用于投资未来的资源。

  最后是不断调整衡量进步的基准。在全球面临增长竞争之际,美国必须保持了解其他各国同期进展状况,以及如何吸收他国成功经验。对比它们的成功,美国需要常自问,它们为何能成功,自己又落后在何处。这是美国长期以来抵制的思路,它应有提出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的理智。

  无论如何,人们还是有对美国抱乐观看法的理由。它虽面对巨大挑战,但也有巨大优势。如可口可乐CEO肯特(MuhtarKent)所称,他一直对美国抱有乐观和自信的看法,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市场。前西门子CEO,现任全球铝业巨头的美国铝业公司(Alcoa)CEO的德国人,克劳斯-柯菲德(KlausKleinfeld)认为,他所了解的美国是有着独特性的国家,其开放、多元化和活跃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若人们珍视这些特点,就在此基础上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美国梦一词出现在大萧条时代,而当时的环境远比今天险恶。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Truslow Adams)1931年在出版他的《美国史诗(The Epic of America)》一书时,曾想以美国梦来命名新书。他之所以有此想法,"是想要美国各阶层民众都有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这也是美国对全世界的幸福、安宁和思想的最伟大的贡献。……。自美国成为独立国家以来,每一代人都目睹了普通人在捍卫美国梦时,与想要毁灭它的各式邪恶力量进行的不懈斗争"。

  的确,当今的这些邪恶力量看起来不可一世,但它们在以前被击败过,并还会被再次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