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身在何处,如何知生涯 乐其培训学校 大学生园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28:57

不知身在何处,如何知生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指出,要做好职业规划,除了要了解自我外,还要了解职业,了解自己身处的“生涯环境”是什么,然后进行以上两方面的综合考虑进行实践匹配。
   晓菲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她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她来预约做职业咨询,第一次通电话进行收纳面谈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她说,我们学校是一个三流学校,而我们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也不是一个三流学校里的二流专业,所以就业前景惨淡。所以,我想现在把专业好好地学一下,只是也不知道发展前景如何;我也想考研改变专业,但不知道应该考什么专业,想请谢老师给我指点几个“现在还是冷门专业,而未来就会是热门业”;我也想出国,但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如果谢老师能够给我一个方法比较轻松出国我也会遵照执行的……
  我仿佛看到一个双眼充满好奇,对世界有无限遐想,对咨询师有无限期待的可爱大学生。但是,她声音中表达出的那种压力下的急切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约来到咨询室,她坐在那里可以明显地看出焦虑:她只坐在沙发的前1/3,双手十指紧插在一起,眼神里是急切,面部表情因为紧张而有些不自然。她一上来,就涛涛不绝地提问了:你感觉我现在这个专业前景如何?我是不是应该考研?我应该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我如果出国你看怎么样呢?你说说现在有哪些还冷门,未来会热门的专业啊?……
我没有打断她,只是安静地听着。我相信,她内心里压抑着许多的疑问。等她停下来以后,为了放松她的紧张,我说:咱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分析好吧。这时,她的紧紧交叉着的双手放松了下来。
  之前,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职业发展,我已经通过生涯人物访谈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我了解的信息。我问她:“你们专业有没有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呢?你有没有向他们请教专业的未来发展?”她说:“没有。”根据她咨询前完成的测评,她的性格类型是一个想的很多,做的少的人。看着她急切的眼神,我说:“你需要亲自去了解这些信息,需要与你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去交流。那么,我现在可以说一下我了解的关于这个专业的发展情况。”
    我与她一起针对国际贸易的专业设置进行的分析。最后又一次提醒她,了解这个专业的发展还是她咨询完后的任务之一。她需要与这个专业的人亲自交谈。这个方法其实就是生涯人物访谈。可能看出,她对自己的专业有所清晰,而且也明了了自己应该下一步再找谁来交流。
    接着又问到她想出国的问题。因为国际贸易专业在国外是没有,出国都需要以经济学类专业为主攻方向的。自然这些也都是国外的热门,比较难考的。但是,她的反馈让我又一次诧异。我问她英语都考了什么?本来只是因为国际贸易专业对英语要求很高,想了解一下她在专业方面是否还有欠缺。结果,她回答:“四级刚考完,还不知道结果呢?估计能过。”
    到此,我都有些迷茫——她对自己的环境完全不清楚。当我告诉她,出国是要考托福或GRE的,而且有自费与奖学金的区别的。她恍然之后,无限失望。她以为职业规划师会为她打通向往任何想去领域的隧道。
  她也感觉到自己许多的“设想”都只是设想,并没有实践的依据。她又问:有没有冷门专业现在非常容易进入,但几年后会成为热门?可以体察到,此时,她已经开始收缩自己“瑕想”的空间,希望为自己一个“最后的定位”。我告诉她,冷门有许多,而且有些的确被预测未来里会成为热门。但是,这些方向都大量与你两样心思的人进入,已经不太冷了。而且,多少年后会热也是未知数。比如心理学,在十几年前的时候说是未来里的热门,但现在好像还是再说“未来里的热门”!我明白,她是想用投机的方式,捷径地进进行生涯规划。希望规划师给她一个有轨的车,她坐在上面,就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她又问特流方向、管理咨询方向、IT方向自己想进入需要做什么。其实,她还是在希冀捷径的到来。只是我,一步步地需要打破她的幻想,把她引导到现实里。
    她慢慢了解,自己需要为自己的生涯发展负责。
一人小时的咨询很快就到了尾声,我问她这次交流的收获。她说,她仿佛从梦中醒来,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就进一步问她要做什么。因为测评以及交流都发现,她是一个想的很多、很快,但做的很少的孩子。她说要先把英语四级过了,然后好好学英语。我追问她,英语要学习到什么程度?她又一次沉思……
    我给她布置了作业,让她列一个以后一年半里(她还有一年半就毕业)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并且详细列出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当然,我又一次强调了生涯人物访谈的方法与任务。
她离开咨询室时,我可以看出她放松了许多也仿佛也更自信了一些。但是我却陷入茫然沉思: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学习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但是,在竞争的今天社会,需要反思学习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更需要学习?而哪些是可以慢慢来学习的?生活、生涯还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去做、去实践?其实,大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普遍回答,可能都是一种理想化,甚至幻想的状态。
  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从小他们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要拿奖学金,要成为学生干部,要入团入党等等,但是应该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发展却从来没有关心过。结果十几年书读完的时候,终于要面对职业选择时显得手足无措。结果,就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逃避就业的情况,甚至有些人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就业。
  第一、拓宽职业信息渠道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间接渠道,如互联网、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一般是大三后学校才统一安排,而且时间和次数都不够。很多都只是形式,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在所有这些渠道中,互联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网上的职业信息都是通过职业招聘广告的形式呈现,而这种呈现往往会淡化许多职业的信息。这样使得大学生对职业信息的了解,依然停留在片面化的状态。
  面对这种形势和具体情况,坐等社会和学校的解决往往是遥遥无期的。学生应学会利用直接渠道接触社会职业,以取得及时、真实的职业信息。比如可以通过亲戚朋友或校友的关系,主动联系参观自己感兴趣的单位,现场观摩感兴趣职业的真实情况。更有甚者可以在暑期或平时做一些兼职,当然是以了解职业为目的的兼职活动。这是了解职业信息的最有效途径,可以获得对职业的切身感受。并且这种方式还可以作为未来工作经验进行提及。
除此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当作毕业生去参加招聘会,通过切身的交互来获得一些职业的详细信息。
  第二、进行生涯人物访谈
  所谓生涯人物访谈,就是通过对同一行业中数位资深工作者的深入交流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方法。这不但可以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而且可以了解到工作者的内心感受。可以了解到此工作领域里一些比较深入的信息:比如显存和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等。并且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借此建立个人关系,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
  那么,如果获得这样的生涯人物呢?可以通过教师、家人、校友等的推荐找到这些被访谈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志愿去确定和主动联系他们,后者更适合那些准备投身高挑战性职业的大学生。只是要注意,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守时:准时到达、准时结束。并且在最后,请生涯人物再给你推荐其它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就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第三、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信息的有效渠道,那么是否越多越好呢?
  阿强今年大四,他的志愿是当一名硬件工程师,在其简历上罗列了他林林总总的打工和兼职经历,包括促销员、餐厅服务员、家教等,唯独没有项目开发和科研实践方面的经历,用人单位一看,自然会觉得他在专业经验上有所欠缺。
  而宏涛则不同,他要应聘的是报业营销人员,在其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有大量的销售和活动策划经历,而且还有较强的采编和写稿能力,求学期间曾在公开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这些经验和能力的积累对他的求职和今后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所以实践(兼职)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应围绕将来可能要从事的职业展开,要有一定的方向性。用人单位更关心的是你的经验和能力是否适合你要应聘的岗位,而不是你的兴趣有多广泛。也就是说,你未来发挥自己能力、兴趣的空间是工作的领域,所以要积累的是工作领域里需要的品质和经验。而且,如果求职时自己无关的“经历”过多,一方面给人的印象是不真实,另一方面可能会使人怀疑你做事的持久性,怀疑你兴趣的专注水平。
最后、还要注意自我与职业的匹配状况
  大学生是否了解了社会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就可以据此进行职业定位了呢?
小胡是数学系大一新生,他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把精算师列为今后的职业目标,并为此制定了非常详尽的大学计划,让周围的同学称赞不已。这可以看出小胡是一个有目标感学生,而且有较强的行动力度。但是经过测评,发现他他的职业兴趣类型与自己追求的职业有出入。原来,精算师要求的职业兴趣类型是常规型、研究型和现实型(CIR),而他是属于企业型、社会型和艺术型(ESA)的。并且,他自己的本意也不希望长期与数字打交道,他只是看到精算师的有关报道,就觉得是个不错的职业,其实他真正的兴趣在金融、投资和管理方面。经过一番探索后,他调整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在这方面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其实,个人与职业的匹配除了职业兴趣类型以外,还有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此外,同一职业由于不同单位的性质、规模、文化、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因此,专家提醒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避免过度追捧某些“热门”职业,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该职业所在单位的真实情况,慎重考虑这些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对于那些没那么“热门”的职业,也不要随便放弃,毕竟,职业是本无贵贱之分的,适合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