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团体批评内地小学教材存在“四大缺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2:25
       10月12日、13日,作家叶开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而此前,今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也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他们以目前使用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认为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3版本所选文章的总得分分别为“-2分”、“-1分”和“0分”

  2008年,一直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撰写专栏的语文教师郭初阳发现,目前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和反映的母爱是“病态”的。

  “郭初阳提出看法后,我们马上查验文本,确实发现存在太多问题。”《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执行主编李玉龙有了组织团队进行系统专项研究的想法。李玉龙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出面于2008年10月18日在浙江萧山召集一些核心成员开会,牵头成立了“母亲·母爱”研究课题组。

  如今被浙江媒体称为“麻辣教师”的绍兴稽山中学语文老师蔡朝阳在课题组中被委以学术主持人的重任,负责“人教版”教材中相关文本点评的统筹。“苏教版”教材的统筹和“北师大版”教材的统筹工作分别由郭初阳和吕栋担当,最后由李玉龙统稿。

  经讨论,研究团队将3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母亲”、“母”(意为母亲)、“妈妈”、“妈”、“娘”的课文全部列出篇目,并剔除那些“母亲只是主体情节的点缀或仅起到穿针引线结构功能”的课文,从“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中分别精选出24篇、17篇和27篇(包括课文、选读课文、略读课文和习作)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进行打分和点评。

  打分的判断原则是:是否符合公民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要求、是否真实、是否有切实性。记者看到,在入选点评范围的68篇文章中,只有4篇文章获得了5分的评价,接近半数(33篇)文章的得分为负数。3个版本的教材所选文章的总得分分别是“-2分”、“-1分”和“0分”。

  在总评中,蔡朝阳指出了上述3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他举例说:“原来琅琅上口的《游子吟》,被费尽心思地包装起来,仿佛农民家里新买了空调,室内机上颇费气力加做的木套,沾沾自喜以为是伟大的发明,其实臃肿而赘余”。

  课题组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一些文本的事实进行考证。例如,他们对课文《爱迪生救妈妈》的真实性进行了求证,委托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查文献、向医学专家求证,得出的结论是:“最早的急性阑尾炎手术是出现19世纪末,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他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他得了急性阑尾炎的妈妈做了这个紧急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质疑权威是为了孩子

  2009年年初,研究团队形成了一份20万余字的课题报告,《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刊发了其大部分内容。此后,课题组还将该报告的全文发布到网上。

  2009年8月和9月,一些国内媒体刊发了对这项研究的报道和评论,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刊发报道称,“最近,有20来位中国教师,指出了教材中的一些错误,掀起了一场风暴”。

  谈起参与研究的动力,蔡朝阳和吕栋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孩子。他们的孩子目前都刚刚念小学。

  “做这个专题之前一段时间,我正为一件事焦虑——就是儿子的上学问题。”吕栋告诉记者,“所以郭初阳提出研究小学语文时,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至少可以借此好好看看儿子上小学到底将读些什么玩意儿。”

民间团体批评内地小学教材存在“四大缺失”
10月12日、13日,作家叶开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而此前,今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也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他们以目前使用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认为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3版本所选文章的总得分分别为“-2分”、“-1分”和“0分”

  2008年,一直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撰写专栏的语文教师郭初阳发现,目前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和反映的母爱是“病态”的。

  “郭初阳提出看法后,我们马上查验文本,确实发现存在太多问题。”《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执行主编李玉龙有了组织团队进行系统专项研究的想法。李玉龙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出面于2008年10月18日在浙江萧山召集一些核心成员开会,牵头成立了“母亲·母爱”研究课题组。

  如今被浙江媒体称为“麻辣教师”的绍兴稽山中学语文老师蔡朝阳在课题组中被委以学术主持人的重任,负责“人教版”教材中相关文本点评的统筹。“苏教版”教材的统筹和“北师大版”教材的统筹工作分别由郭初阳和吕栋担当,最后由李玉龙统稿。

  经讨论,研究团队将3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母亲”、“母”(意为母亲)、“妈妈”、“妈”、“娘”的课文全部列出篇目,并剔除那些“母亲只是主体情节的点缀或仅起到穿针引线结构功能”的课文,从“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中分别精选出24篇、17篇和27篇(包括课文、选读课文、略读课文和习作)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进行打分和点评。

  打分的判断原则是:是否符合公民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要求、是否真实、是否有切实性。记者看到,在入选点评范围的68篇文章中,只有4篇文章获得了5分的评价,接近半数(33篇)文章的得分为负数。3个版本的教材所选文章的总得分分别是“-2分”、“-1分”和“0分”。

  在总评中,蔡朝阳指出了上述3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他举例说:“原来琅琅上口的《游子吟》,被费尽心思地包装起来,仿佛农民家里新买了空调,室内机上颇费气力加做的木套,沾沾自喜以为是伟大的发明,其实臃肿而赘余”。

  课题组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一些文本的事实进行考证。例如,他们对课文《爱迪生救妈妈》的真实性进行了求证,委托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查文献、向医学专家求证,得出的结论是:“最早的急性阑尾炎手术是出现19世纪末,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他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他得了急性阑尾炎的妈妈做了这个紧急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质疑权威是为了孩子

  2009年年初,研究团队形成了一份20万余字的课题报告,《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刊发了其大部分内容。此后,课题组还将该报告的全文发布到网上。

  2009年8月和9月,一些国内媒体刊发了对这项研究的报道和评论,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刊发报道称,“最近,有20来位中国教师,指出了教材中的一些错误,掀起了一场风暴”。

  谈起参与研究的动力,蔡朝阳和吕栋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孩子。他们的孩子目前都刚刚念小学。

  “做这个专题之前一段时间,我正为一件事焦虑——就是儿子的上学问题。”吕栋告诉记者,“所以郭初阳提出研究小学语文时,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至少可以借此好好看看儿子上小学到底将读些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