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排过《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全名单”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07:15

《不名堂重读红楼札记》之二

曹雪芹排过《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全名单”吗?

 

   这是前一则札记过渡而来的话题。不名堂主在那则笔记中给自己和朋友留了“课外作业”:好好咂摸宝玉和警幻关于“金陵十二钗”的那段对话。现在顺便再复习一下:

 

宝玉因问:“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

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

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们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儿呢。”

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又次之;馀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

 

你还别说,多读几遍,不名堂主还真的读出“意外”来啦——首先是宝玉和警幻的“对话效果”存疑。宝玉听明白了么?未必;警幻说清楚了么?没有!起码“十二冠首女子”是哪方面的“冠首”未曾交待,“庸常之辈”怎么界定也是含糊。《红楼梦》告诉我们,宝玉在本章回的主要任务是“遗精”,兼带事项有三:一是代表地球人“梦游”太虚幻境(警幻是“地陪”);一是代表宁、荣子孙听取祖宗训导(警幻是其发言人);一是代表读者领会小说“中心思想”。在前述对话中,假如尚未开窍的“黄口小儿”贾宝玉“问者不求甚解”可以原谅,那么肩负宁、荣二公嘱托的警幻“地陪”如此“答者语焉不详”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其次是发现一个表情:冷笑,警幻的冷笑,似乎有点不耐烦的冷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者不求甚解,答者语焉不详”现象?不名堂主的理解是:因为“痴儿”宝玉愚钝,所以“地陪”警幻冷笑;之所以“痴儿”宝玉“愚钝”,是因为“地陪”警幻说了两个“简称”。如果这么说不好理解,下面予以“细化”——

“冠首女子”,或者说“紧要者”,按常规解读无疑是“褒义词”——指的应该是某一方面的佼佼者,与其相对的恰恰就是“庸常之辈”。可惜这种“解读”在这里不适合,因为警幻口中的“冠首女子”和“庸常之辈”都是“简称”。那么“全称”呢?非常简单,加上警幻让宝玉“随喜随喜”的房间名就是:“薄命司十二冠首女子”、“薄命司庸常之辈”。

不名堂主发现,前述“全称”对警幻口中的“简称”简直具有颠覆意义:原来“金陵十二钗”的排名与当选,和“世界小姐”、“香港小姐”的选举办法完全不同,曹雪芹选的是“金陵省”的薄命女、倒霉蛋!与其同理,此处的“庸常之辈”也发生了质变。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当下红学界争论不休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随着“全称”的出现“迎刃而解”了呐:

一、“金陵十二钗”以哪种“参数”排名?

关于“金陵十二钗”的排名依据,目前红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才貌指数”确定,一种是以“与宝玉的亲密度”列序。而在我国民间,女人的“薄命”程度是有具体“指标”(不名堂主称其为“薄命指数”)的,总括来说是“小姐的身,丫鬟的命”,考量小项包括“幼时亲人亡故(最甚者为父母双亡)”、“多病”、“孤独(无兄弟姐妹)”、“短命”等等,也就是说(社会地位、幸福感等的)预期值和所得值差距越大“薄命指数”越高,计衡这个“薄命指数”的似乎是一种分子式。所以不名堂主认为,曹雪芹是依据“薄命指数”排定“金陵十二钗”序次的。

二、“金陵十二钗”排名到底是林黛玉坐大还是薛宝钗坐大?

鉴于曹雪芹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合二为一,红学界的部分人总在拗黛玉第一还是宝钗第一。参照前述“薄命指数”,不名堂主断定,林妹妹是当然的“金陵十二钗”之冠。不说别的,光父母双亡、无兄弟无姐妹、短命、多病四个小项,就“薄命指数”而言薛宝钗望尘莫及。

三、《金陵十二钗》到底有无四至九副册?

前一篇“札记”我已推出周汝昌、刘心武等专家排出的《金陵十二钗》四至九副册不存在于“薄命司”大橱,现在再补一条证据:“薄命司庸常之辈”有一定的界定依据,“负负得正”是其“运算法则”,所得“庸常指数”可以直接计入“幸福感”——“薄命司”的“庸常之辈”比“金陵十二钗”入册人选好命、幸福。试想:将那么大面积的一大批“幸福小女人”纳入“薄命”行列,曹雪芹有病啊?曹雪芹缺德啊?所以不名堂主非常自信地说:周汝昌、刘心武遥想并研究的《金陵十二钗》四至九副册纯属子虚乌有,完全可以直接排除。

四、《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的具体名单曹雪芹到底排过没有?怎么排的?

鉴于贾宝玉在“薄命司”翻看过副册、又副册,并知道副册的头名是香菱、又副册的前两名是晴雯袭人,红学界孜孜不倦替曹雪芹“完善”人选的专家大有人在,前期登录“风之子”博客,他也排了一版,可见民间也不乏研究人士。不名堂主今天在此宣布阅读心得:所有替曹雪芹操心的都是瞎操心,《红楼梦》作者压根儿没排过《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的24人“全名单”。我的理由有三(敬请朋友们原谅,绕了恁大一圈才绕到正题):

1.从小说创作的常识看,作者曹雪芹根本不需要排。小说初习者都明白“该详写的不去略写,该虚写的不去实写”的道理,《正册》需要详写实写就详写实写,《副册》、《又副册》不需要详写实写就略写虚写,这是小说写作的基本常识,在美术专业这叫“留白”,《红楼梦》作者不可能不懂,无需本博在此累赘。

2.从《金陵十二钗正册》人员的入选条件看,作者曹雪芹不够人选排。一个人“薄命”与否,必须清晰最后结局,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要“盖棺定论”,这是起码要件。《正册》十二钗,在《红楼梦》全本中应该都是有“始”有“终”的,这从“判词”中不难推定。今天红学家“完善”《副册》、《又副册》人选时的“热门”李纹姐妹、邢岫烟等等,既不是贾府人员,又不能看到结局,“条件”根本不具备(从前八十回看,够条件的也就尤二姐、尤三姐、金钏、柳五儿等少数几个)。况且曹雪芹借警幻之口已经申明“馀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这是“不耐烦”的警幻的“虚语”,“无册可录”是指“薄命司”无册可录,别的司还是“有册可录”的,否则与其前文所说“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矛盾了——关于此类“矛盾”第五回不止一处,留待本博另文细说),不名堂主相信,可以进入“痴情司”、“春感司”簿册的,曹雪芹不会留在“薄命司”,这是起码的良心问题。

3.从弥漫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怜悯心和博爱精神推定:作者曹雪芹不忍心排。这一点最为重要。读过原著的都知道,《红楼梦》的叙述语言是隐忍的,“藏锋”的,大是大非问题都隐藏在语言背后,凭读者的“智商”去领会,去顿悟,这样的作者,会去排一个文本根本不需要的薄命女子“全名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什么“薄命司”的“大厨”只是“十数个”而非“数十个”?为什么三个大橱里“金陵十二钗”只是“各一册”而非“各多册”?可见曹雪芹是刻意将薄命女子“最小化”了的。

综上所述,不名堂主断言:现今红学界部分人将《红楼梦》里的薄命女子“扩大化”,包括孜孜不倦“完善”副册又副册的其他人员行为,都是有悖曹雪芹的创作初衷的,也是不人道的。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及刘心武先生。说起刘心武先生,不名堂主的心情相当复杂。遥想当年,刘先生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是我最钟爱的文字之一,我的可怜的那点文学知识,就是刘先生等当年的先锋作家给启蒙的,可以说刘心武先生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之一。但今天这篇札记,如果朋友们支持我的观点,无疑将周汝昌、刘心武等红学家逼进不仁不义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刘心武先生比周汝昌先生更甚——周汝昌毕竟不是小说家,而刘心武却是千真万确的小说家呀!“一个著名小说家无视小说创作的基本常识错误解读了另一经典小说”,这是一个层次的“尴尬”;“一个谆谆教导别人仔细阅读的‘行家’最后无知自己的糙读、误读还上‘百家讲坛’传播经验和‘成果’”,这是另一层次的“尴尬”;“一个从细微处滴水不漏探佚《红楼梦》背景故事的‘专家’居然将原著者本着人文精神使劲‘最小化’的‘薄命人群’拼命‘扩大化’”,这就不是简单的“尴尬”可以搪塞得了的,完全可以理解成人格方面的某种缺失。

忽然记起警幻仙姑的一个表情:冷笑。曹雪芹安排警幻“冷笑”是因为“痴儿”宝玉不解“简称”,但现今“专家”照犯“痴儿式”错误似乎更该“冷笑”。我不知这声“冷笑”被及两百年后是曹雪芹的“有意”还是“无意”。如果是有意,那曹雪芹简直神了——料事如神的“神”。                                                   2010.9.15深夜  不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