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解开明孝陵神兽獬豸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7:57

书法家解开明孝陵神兽獬豸之谜

  獬豸是羊是鹿还是牛?

  獬豸(音“谢至”)是中国古书中常见的一种神兽,然而,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却一直没有定论。《辞源》中说,獬豸可能是羊,也可能是鹿。权威辞书《辞海》则干脆没有指明獬豸为何物,把它笼统称为传说中的神兽。古书对獬豸的属类更是莫衷一是,《史记集解》、《后汉书》都认为獬豸是鹿,王充在《论衡.是应》中指出獬豸是“一角之羊”,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为獬豸“似牛”。孰是孰非,谁也说服不了谁。

  獬豸虽然到现在还没有“验明正身”,可它在文化史上却有着非凡涵义。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杨孚《异物志》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区分好人坏人,看到两人打架,它会用角抵触理亏者。听到有人吵架,它会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相传,先秦官员断案折狱,曾用獬豸辨别其中曲直。

  由于獬豸的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被当成了司法官员廉明正直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比如,清代御使及按察史的补服前心后背皆绣獬豸图案,獬豸还因为是一种瑞兽成为了明孝陵神道六种墓前石兽之一,为朱元璋守墓了600年。

  古代器物上寻得答案

  獬豸究竟是什么动物,在引起考古学家兴趣的同时,也吸引了书法家的关注。因为獬豸图案也出现在封泥、印、画像石上,是研究中国书法史学者绕不过的一个问题。书法家徐畅教授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和大多数研究者不同,徐畅没有沉溺在文献典籍中,而是从实物入手,在古代器物中寻觅獬豸的线索,从而进行归类分析。通过研究大量的青铜器、画像石、印,他发现了獬豸形象演变的规律。

  徐畅指出,秦代以前的器物上,獬豸多为一种羊,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战国铜器残片上的獬豸形象是一个明显印证。该残片上,獬豸是一种羊形动物,短尾羊蹄,一角,面对扑来的狼低头作癥触状,以保护正在逃避的小羊。这幅图景,比较完美地反映了獬豸不畏奸佞强暴,保护弱小的特性。到了东汉之后,獬豸的形象发生了变化,成了一种牛身兽,比如陕西绥德、神木等地发现的汉画像石上,獬豸无一例外的是似牛动物,四肢用力后蹬,低头怒目,作抵角状。

  通过研究,徐畅得出结论,獬豸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动物,它的形象最早来自于羊,东汉以后发生变化,变成了牛身动物。徐畅把这一研究成果写成《獬豸封泥和獬豸印》一文,发表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上,并得到了考古学界和书法学界的认同。

  解决众多玺印误读

  破译了獬豸之谜,看似弄清了一种中国古代异兽为何物,其实对研究中国图像玺的历史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这个发现,徐畅就纠正了许多对古代图像玺的误读。

  比如,故宫收藏的一些玉质“羊纹印”,其中不少是獬豸,《故宫肖形印》中一九零,一九四号印原来误以为是汉印,现在可以确定年代为战国时期。《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五二九号印原来认为是汉代马形印,现在则可以确定为獬豸印,只不过,这只獬豸屈身作癥触状,头弯曲在印面右下角而已。金陵晚报记者于峰

  背景资料

  明孝陵神道

  明孝陵的神道是我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转弯的,它环绕梅花山走向,西北向的一段现名“石象路”,长618米,沿途依次布置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共24只,这段神道石刻是明孝陵地面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艺术精品。

  据推算,当年仅制作其中一只大石象的石材就重达80吨。石象路尽头,神道折向正北,是第二段神道石刻,现名“翁仲路”,长250米,沿途依次布置一对白石望柱,两对武将,两对文臣。(扯淡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