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鳍马面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40:36

绿鳍马面鲀

百科名片

中文学名: 绿鳍马面鲀 拉丁学名: Navodon septentrionalis 别称: 橡皮鱼、剥皮鱼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辐鳍鱼纲 目: 鲀形目 科: 革鲀科 属: 马面鲀属 种: 绿鳍马面鲀      

  

绿鳍马面鲀 (革鲀科) Navodon septentrionalis   [地方名] 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沙猛。   [形态特征] 体较侧扁,呈长椭圆形,与马面相象,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40克左右。头短,口小,牙门齿状。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产地、产季]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东海及黄、渤海,东海产量较大。其主要渔场和渔期如下:在温台外海、对马海峡和闽东渔场,旺汛期为12月至翌年3月;钓鱼岛渔场旺汛期为3至5月;舟山渔场和舟外渔场的盛渔期为5至6月;在黄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渔期为4至10月。   [经济价值] 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仅次于带鱼。营养丰富,除鲜食外,经深加工制成美味烤鱼片畅销国内外,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绿鳍马面鲀加工制做的鱼片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Bluefin leatherjacket,日文名为ゥマッテハキ。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出口口岸: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上海、广东。        马面鱼
学名叫绿鳍马面,潮汕俗名:迪仔;在上海和闽浙一带称橡皮鱼、剥皮鱼,在北方称猪油、皮匠鱼、面包鱼、烧烧角。马面鱼是一种温暖性近底层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黄、渤海,朝鲜和日本,也见于南非。马面鱼资源丰富,无毒,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及脂肪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不比其它鱼类差,是一种价廉物美的食用鱼类。马面鱼肝大,可制鱼肝油。肝占全鱼重量的3.9~7.4%,含油量高达50~60%。油灰还可代替桐油灰。鱼骨可做鱼排罐头,头皮内脏可做鱼粉。鱼皮能制取成可溶性食用鱼蛋白。这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品,不仅含多种氨基酸,而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对于年劝儿童以及一般体弱多病者等都是一种良好的营养食品。      分类与分布: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鲀形目,单角鲀科,马面鲀属,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渤海,也见于朝鲜、日本海及太平洋西北部。
     形态特征:体甚侧扁,长椭圆形。头侧视呈三角形。吻长,尖突。口小,前位。鳞细小,上有数行小刺,直接生在基板上。背鳍2个,臀鳍褐第二背鳍相对,同形。两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尾鳍圆形。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和尾鳍绿色。
    
     生物学特性:暖水性中下层鱼类。生活在外海底层,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适温范围13-20度。喜群集。杂食性,主食桡足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浮游甲壳动物,兼食软体动物和珊瑚等。个体体长一般在180-220毫米之间。产卵期为3-5月,产卵适温15-21度,卵粘性,卵径0.63毫米。一年产卵一次。产卵群体以2-3龄为主。东海产卵群有长距离洄游现象。
    
     经济价值: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捕捞具第二位的重要经济鱼类。营养价值甚高,蛋白质含量高于带鱼。除供鲜食和加工成鱼干外,还制成罐头、冷冻鱼片、鱼糜等食品。综合利用程度也很高,主要产品有浓缩鱼蛋白、鱼粉、蛋白胨、生化培养基、禽用鱼肝油、降脂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