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26:10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2009年09月9日 in 医术, 医理, 医闻 by elms

在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只有用下面这样的一些话语、实验和描述,才更有可能去使他人相信中医,看似不科学的效果有时候不如看似科学的过程来的更有说服力,而且,这还是一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上的报道,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经络理论的可信度,正文如下:

经络是构成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早在马王堆帛书时期,就已经将一系列的症状归结为某经的病,通过针灸治疗该经脉可消除这些症状,这就是最早的“辨经论治”,在此基础上汉代张仲景发展了六经辨证,后来才逐渐有了其他的辨证方法。辨经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源头,各种中医外治法正是针对经络的调整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张维波研究员日前表示,经络是中医基础研究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张维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九五”攀登课题的资助下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在此基础上,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又完成了两项新的工作,在实验动物小型猪身上的循经低流阻通道中注入一定量的凝胶,将通道堵塞,然后检查它的导通性。结果表明,注射一定量的凝胶可使原本沿通道传导良好的压力波幅度显著减小,而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和在通道外注射都不能使压力波减小,说明在通道中注射凝胶阻断了经脉通道,由此成功建立了“经脉不通”的经络病理学模型。随后在该模型上进行了循经痛阈的测定,使用辐射热测痛仪测量了耳部和尾部循经部位在阻断通道前、阻断后即刻、2天和4天的痛阈变化,结果发现,在通道内注射一定量的凝胶后,循经部位的痛阈显著降低,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痛阈越来越低,而在通道旁开的部位注射凝胶和在通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痛阈没有显著的影响,该实验说明“ 经络不通”后,循经区域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加大了,其机理可能是由于低流阻通道的堵塞使组织液流动不畅,导致病理致痛物质沿经脉堆积,改变了感觉神经末梢电位的结果。该研究为经络“不通则痛”的经典中医理论提供了初步的科学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