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前世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16:52

中国经济的前世今生

2010-10-22 03:40:00 来源: 大众日报(济南)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朱慧君

“经济”这个词,在清末翻译家严复的辞典里是“生计”的意思。以此类推,那么“中国经济”自然就是讲中国的国计民生问题了。这是一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近日,由美国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诺顿撰写的《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 一书,以翔实的数据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经历的快速增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读者的追棒。

这本洋洋五十万字的书稿是对中国经济的一次全面体检。书中集中了诺顿教授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以及国内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即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 1949 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作了全面的介绍和系统的分析。诺顿教授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撑,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对经济数据的掌握更是精确细致。所有的分析均建立在经过检验的翔实数据的基础上,使这些结论言之有理,令人信服。而中国传统的经济学中往往先做一个规范性目标,然后再推论出如何发展,这样的方法很容易脱离实际,不如诺顿教授的实证性方法科学。这本书不仅具有宽广的历史视角和全局视角,还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经济的实际运作以及复杂而又富有活力的发展。

在诺顿教授的书稿中,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冷静的分析,他认为中国经济不仅具有举世无双的活力,而且还存在着无可比拟的复杂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仍然在完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仍在延续从农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这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转型的过程。诺顿教授还认为,中国还是一个过度工业化的国家,中国每一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又是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几倍。因此,我们不能无视中国所面临的那些可怕的挑战,由于中国刚刚摆脱极度贫困,中国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仍然很不充分,教育与技术水平非常低,许多交通和工业设施都需要建设,支持高生产力的经济机制仍不稳定。由此可见,今天的中国同时拥有传统的、社会主义的、 当代的和市场的各种成分,所有这些混杂在一起,呈现出了一种极不寻常的复杂性。

诺顿教授说,中国在过去的25年时间里,已经从一个封闭的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一个强大的全球经济体,这一转型很自然地会带来焦虑和痛苦。好在最初的市场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已经克服,转型的挑战已被发展的挑战所取代。因此,未来的中国必须投资于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必须创建有效的制度,必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些新的挑战依然严峻,比之前转型中的挑战更难把握。 诺顿教授由此给出良方:中国未来的成功取决于它创建稳定而有效的制度的能力,取决于处理社会压力、升级人力技术素质的能力。因为转型在使中国人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许多风险。如今,当人们为寻找机会而四处迁徙时,他们身处的经济环境更不稳定,伴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的现象也日渐明显,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回避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永远不可能脱离政治和文化而独立存在。诺顿教授说,环境的恶化已经迫使中国经济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忧虑日渐增长:可用水的挑战,自然环境的复原,以及大气层的破坏和气候的变化,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诺顿教授开出的良方是:中国政府必须以对环境影响较轻的方式,对经济增长模式重新定位,只有当政府因素和许多社会的、技术的和经济的因素相结合,才可以使中国走上逐渐改善环境的道路。《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

(美)巴里·诺顿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