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报 乐义实验室更新新疆农民大棚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47:31

乐义实验室更新新疆农民大棚技术


赵志芸  新疆经济报   2007-04-03

 

 

编者按 在山东青岛农业大学,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实验室——“乐义实验室。说它特别,是因为一个高等学校的实验室用了一个农民的名字命名!这个农民就是享誉全国的蔬菜大王、全国劳动模范、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而且,乐义实验室的诞生,缘于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

  作为享誉全国的蔬菜大王,这些年来,尽管王乐义传艺的足迹踏遍了中国北方的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改变了整个中国北方的蔬菜供应,但他跑得最远的是新疆,去得最多的是新疆,感情最深的也是新疆。他倾其全力在新疆传播大棚蔬菜技术,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饮食习惯,重写了新疆冬日饮食结构的历史。对此,本报总编辑苏继赏在2001年采写的新闻报告《三个代表的践行者、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王乐义为新疆各族人民谋福利》一文中已作了详尽的报道。

  前不久,《科技日报》分上下两个篇章刊发了长篇通讯《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的故事》,详细报道了乐义实验室让鲁东蔬菜大棚技术花开天山南北,引领越来越多的新疆农民走上康庄大道的事迹。本报与《科技日报》开展互动式报道,也派出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详细采访,并在今天推出新闻报告《乐义实验室更新新疆农民大棚技术》和时政专论《评王乐义对新疆的贡献》。

  【新闻报告】记者 赵志芸 在山东青岛农业大学,有一个特别的实验室——“乐义实验室”。这是以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成立,让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农民不用再大老远地跑到山东,就能学到先进、实用的蔬菜种植技术。

  2005年4月7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到三元朱村视察。临走时,胡锦涛总书记嘱咐王乐义两件事:一是要把蔬菜技术一如既往地向全国传授,促进农民增收;第二件事,就是要培养人才。

  王乐义想到了长期与三元朱村合作的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农业大学商谈后,2005年4月23日,青岛农业大学“乐义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

  “乐义实验室”一成立,王乐义和实验室的专家们立即着手组织编写了一套《乐义设施园艺产业蔬菜生产新技术系列丛书》作为培训教材。第二件事就是选定新疆作为“乐义实验室”的第一个培训点,面向全院选拔赴新疆开展科技培训的科技特派员。

  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昌吉市区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去年底昌吉州拨专款在这里建造了两座寿光新型日光示范温室,作为乐义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之一,昌吉州农民将在这里学到山东最先进的大棚蔬菜技术。“乐义实验室”是基地的技术支持单位,负责定期派专教授到这里开展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

  2005年9月,莱阳农学院教授李庆典和三元朱村农民高级农艺师徐少华一起奔赴昌吉州,由王乐义牵头的乐义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正式启动。

  从9月中旬到10月底,昌吉州的76名农业技术人员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开始学习大棚蔬菜技术。刚开始授课,李庆典和徐少华就遇到了难题,由于新疆大棚蔬菜发展较慢,授课所需要的种子、工具都没有。两位专家带上学员,跑遍了昌吉市区所有的农资店都没有买到,最后吉木萨尔县三台镇的学员季强托朋友从乌鲁木齐买来了嫁接时所需的工具。

  黄瓜嫁接育苗在山东是一项很常规的育苗方式,一般亩产可达两万公斤以上。而在昌吉州,未经嫁接的黄瓜亩产连3000公斤都不到。李庆典耐心地示范指导,学员们实际操作时,李庆典手把手地教,最后黄瓜嫁接成活率达到90%。季强告诉记者,学习班结束后,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都掌握得很好,给农民传授也没有问题。

  2005年12月,李庆典和徐少华来到吐鲁番地区,成立了“吐鲁番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李庆典又把嫁接育苗技术推广到吐鲁番的西瓜育苗上。接受培训的农民边学边操作,2006年年初成功育出50多万株西瓜嫁接苗。这些嫁接苗每株销价都在1元以上,而且供不应求。

  这次培训李庆典和徐少华先后走遍昌吉州和吐鲁番地区的12个县(市)、30多个乡镇,行程2500多公里。据不完全统计,两位专家为当地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达4200多人次。

  李庆典和徐少华,只是王乐义向新疆派出的众多大棚技术专家中的一批。十多年来,正是王乐义无私地向新疆农民传授大棚蔬菜技术,结束了新疆人民冬季没有新鲜蔬菜吃的历史。

  新疆冬季漫长,一年有8个月吃菜靠供应。每到秋天,家家户户用地窖储藏白菜、土豆和萝卜,人们称为“老三样”。后来,虽然能从内地运来新鲜蔬菜,但价格太高。当时新疆流传着一句话,冬天有钱的人吃菜,没钱的人吃肉。新疆人渴望在严冬季节里,也能吃上既便宜又新鲜的蔬菜。

  1989年,王乐义首创的冬暖式大棚蔬菜技术问世后,把三元朱村的老百姓引上了小康路。199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位领导同志到三元朱村考察,对王乐义说:“新疆群众一年有8个月吃不上新鲜蔬菜,我想请您帮着解决这个问题。”没过两个月,王乐义就带领6名技术人员到了新疆哈密地区,帮助他们修建了26个大棚。次年,王乐义又带着42名技术员再次进疆。短短几年,冬暖式大棚已遍及天山南北,新疆人吃菜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

  1995年,王乐义在20多天里行程1万余公里,帮助不少地方解决了技术难题。1998年8月,在库尔勒市,王乐义一天转了7个乡镇,晚上12点课刚讲完,他又连夜赶往和硕县。在和硕县的活动还没有结束,拜城县的车早已等在门外。每次来新疆,王乐义的步伐总是很匆忙,新疆农民太需要科学技术了!

  2000年,新疆有关方面给王乐义来信:新疆瓜果质量下降,请他帮忙做瓜果发展规划,重扬新疆瓜果之乡的美名。王乐义又一次来到新疆,35天,他把南北疆跑了个遍。

  十多年来,王乐义不仅向新疆赠送树苗,传授技术,还年年举办“新疆班”,免费培训新疆的果蔬技术员。有的农民学完技术想带回些种子和生产资料,没有钱,王乐义都是无偿提供。

  现在,白色的蔬菜大棚如同天山上的雪莲花,开遍了天山南北,新疆结束了一年中8个月没有新鲜蔬菜的历史。王乐义没有满足,他要让更多的新疆农民及时掌握科学的大棚蔬菜技术,提高新疆大棚蔬菜的经济效益。

  作为“乐义实验室”派出的首批专家,李庆典和徐少华不但认真授课,还针对新疆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两位专家没有在生活条件上提出过要求,只是要求昌吉州和吐鲁番地区为他们配备一部小灵通,以便学员和他们进行交流。

  两位专家认真细致的授课很快就见到了效益。2006年4月,李庆典和徐少华正在吐鲁番地区传授大棚技术。一天,一位维吾尔族老汉找到李庆典,拉着他去了一个大棚。这是一个刚刚定植了不到一年的葡萄大棚,放眼看去,葡萄架上已经挂上了碧绿的果实,青翠欲滴。再过一个月,整棚的葡萄就可以上市了。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这一亩地的大棚葡萄能卖到9000多元。

  这位维吾尔族老汉年前接受过李庆典教授的指导,他按照教授所说,精心管理,定植仅一年,葡萄就开始大面积结果。而按照传统的葡萄栽培方式,一般需要3年才能结果。

  去年,吐鲁番地区授予李庆典和徐少华吐鲁番市“荣誉市民”称号,他们成了新疆人。

以后,像李庆典和徐少华这样的专家,还会陆续从山东来到新疆,带来最先进的大棚技术,提升新疆农民的科学素质,引领越来越多的新疆农民走上康庄大道。

 

 

时政专论

评王乐义对新疆的贡献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成立的“乐义实验室”一如既往地将科学技术支援的目光投向了新疆,《科技日报》与本报开展互动式报道,对“乐义实验室”在新疆的作用做了深入的采访。看了今天本报记者赵志芸采写的报道,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新疆农民的老朋友王乐义同志。1993年,王乐义第一次来到新疆,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又多次来疆,在新疆很多地方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意义深远,效果巨大,他对新疆的贡献,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王乐义倾其全力在新疆传播大棚蔬菜技术,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饮食习惯,改变了新疆人的生活方式。此前新疆人一年有8个月吃不上新鲜菜,每到秋天开始地窖储藏菜,到了冬季生活不光单调且没有色彩,饭桌上始终是土豆、大白菜和萝卜这老三样,因为只有这三样菜能够储藏,这使新疆人的冬季生活十分乏味。吃不到绿色的蔬菜,不仅是饮食方式问题,还牵涉到人的营养问题。因为没有绿色蔬菜,人无法足够地吸收蔬菜的营养,会引发健康问题。现在新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既改变了饮食方式,也改变了生活方式。那时候家家户户挖地窖,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家里劳动力多的还好些,院里是土质地的也好些,那些家里缺乏壮劳力,而院子里又都是沙石地的人家,就很发愁、很费力,成为沉重的负担。不仅如此,一到分冬菜的季节,单位忙着拉菜,职工忙着分菜,前前后后20多天都要围着冬菜转,今天分白菜、明天分土豆,大家忙着储存冬菜而无心工作。现在,这些负担完全没有了。

  王乐义在新疆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还为新疆的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财路。农民增收的确是一件实现难度很大的目标。一家一户的致富目标还好办,大面积地实现农民增收很不容易,开辟出多数农民都能实现的财路更不容易。有些地方在这方面挖空心思想办法,成功的有,但失败的也不少。让广大农民普遍实现增收成为县市领导非常头疼的问题。王乐义的重要贡献就是为新疆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财路,新疆不仅种庄稼,还可以种菜,冬天也能种反季节蔬菜。如今我们在天山南北的任何一个县市都能看到大棚,种植蔬菜的农民多数已经致富,住进了新房,购买了现代化的农机具,尤其是在城市近郊的农民,生活得无忧无虑。到底新疆有多少农民在种大棚菜,现在还难以统计,但大棚已经到处可见。一个大棚就是一条财路,新疆很多农民都把王乐义比作财神,显示出农民对王乐义的感恩之情。

  王乐义对新疆的贡献,还表现在更新了农民的观念,确立了农民的自信心。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对自然都抱着依赖的态度,有些农民在大自然面前缺乏自信,认为自然现象是无法改变的。新疆又是宗教文化比较浓厚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相信宗教的人当然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支配命运,人没有改变现实、改变自然的自信心。王乐义的大棚蔬菜技术,能种出反季节的蔬菜,现在已经发展到种出反季节的林果,这个事实教育了农民,人在自然面前并非无法作为,只要运用科学技术,就能改变自然现象。这一观念的改变对于确立农民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创造潜能至关重要。农民没有主体意识、缺乏自信心,对他讲什么都难以接受,一旦有了自信心,就有了改变环境、创造未来的主动性。

  多少年来,农民都在受经验的支配,农民信奉经验主义,总认为祖先传下来的经验不能变。经验是与科学对立的,迷信经验主义的人会抗拒接受科学技术,抱着经验不放就排斥科学技术。王乐义研制的大棚蔬菜就是新的科学种植技术,这对农民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农民非常务实,怕在土地上有闪失。当年大棚蔬菜在新疆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在本报总编辑苏继赏2001年采写的新闻报告《”三个代表“的践行者、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王乐义为新疆各族人民谋福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最早在哈密一个乡讨论要不要建设大棚时,因为乡党委书记在寿光市亲眼见过,他没有任何疑虑,而维吾尔族乡长怎么也不相信冬天就靠光热能生产出蔬菜来,他说:‘我们维吾尔族人一手拿馕,一手拿水果,什么维生素都有,用不着种蔬菜。’

  会场顿时冷寂下来,会后王乐义给乡党委书记建议:‘你先在汉族中试验,等成功了再向兄弟民族推广。’

  次年5月,王乐义再到哈密,那位维吾尔族乡长迎面走来,带着很严肃的神色说:‘王书记,你的良心大大的不公正?’

  王乐义十分诧异地说:‘我在山东,你在新疆,怎么不公正?’

  维吾尔族乡长说:‘你把发财致富的事放在汉族人中干,就不放在我们维吾尔族人中。’

  ‘我去年要你们干,是你反对啊!’

  ‘哈哈哈……’笑声揭穿了维吾尔族乡长的诙谐,王乐义也笑了。

  这一年,哈密的维吾尔族农民也纷纷出资建大棚,大棚都映现出一个富字。

  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妨碍着南疆的维吾尔族农民培育出市场意识,为吃而种、为卖而种这两者间还不能做出合乎时代要求的选择,王乐义只恨自己不懂维吾尔族语言,不能对话交流,排除障碍,但只要遇上略懂汉语的,他总是耐心地劝说。

  一个维吾尔族农民对王乐义说:‘我们维吾尔人就爱吃土豆、辣椒,不爱吃黄瓜,我们种黄瓜干啥?’

  王乐义就对他说:‘一家吃能吃多少,一个大棚生产两万斤菜,你家人再多,也吃不了啊修大棚,是要把菜拿到市场上去卖,去赚钱啊!’

  对!到市场上赚钞票,这成了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农户的生活动力,他们修建大棚的热情和汉族一样高。”

  后来,新疆各地的农民都接受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这意味着老百姓接受了科学,也意味着对经验主义的否定。一旦人人都从经验主义的圈子里跳出来,接受了科学技术,就实现了人对科技认识的一个大跨越,就会极大地鼓励人们接受其它技术。所以,不能低估大棚蔬菜技术鼓励新疆农民对科学技术产生热情的作用。

  王乐义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还对提高新疆的土地利用率产生了作用,把冬闲变成了冬忙。新疆虽然地大物博,可耕地却不多,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与内地一些省区相差无几,这就要求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新疆的土地以前基本上是种一茬,只有少数地区能种秋粮,一下雪,满目无绿色,土地一闲就是半年,农民没有从土地上得到任何收入。土地闲了,人也闲了,凑在一起打牌、闲聊,白白地耗费时间。种植了大棚蔬菜后,冬天土地仍然能用,现在新疆冬天的土地也是绿油油的。土地用上了,人也忙了,在大棚里劳作着,冬闲变成了冬忙,冬天也能让农民在土地上有所收入了。

  王乐义同志不仅为新疆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科技,还用他高尚的情操感染着新疆人。无论哪一次到新疆来,王乐义没有讲过特殊,没有麻烦任何人为他提供任何方便条件,每次到新疆都是直接下农村、进大棚,无论哪一项新技术或者新研制出的种苗,都是无偿向新疆的农牧民传授和提供,从不要报酬。人们问起他,他就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的高尚情操无数次感动着新疆人,新疆人民不会忘记他,将会永远铭记着他。

    声明:本稿件属新疆经济报亚心网原创稿件,严禁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

【编辑: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