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先生:如果没有学生,我会很寂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4:14:14

[转] 潘懋元先生:如果没有学生,我会很寂寞

    厦大为潘懋元举行从教75周年庆典,90岁的潘懋元15岁就当老师,从小学教起,接着是中学,后来是大学,现在,他每周还要给博士生上课。高等教育学在中国作为独立学科,潘懋元功不可没。教育部昨日发来的贺信中评价说,潘懋元“为创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丰富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近500名来自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高校的来宾,参加了当日在厦大举行的潘懋元从教75周年庆典以及“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研讨会。

                         15岁起开始教学生涯从小学老师当到博士生老师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庆典在潘懋元上台发表感言中达到高潮。和过去一样,90岁的潘懋元没有带讲稿,站着说开了,他说,我在想,如果没有学生,我会很寂寞。他的学生在场下会心地笑了,他们都熟悉他的一句话:我一生最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
   潘懋元75年的教学生涯,富有传奇——15岁时,潘懋元就开始教学生涯,初中毕业的他在家乡的一所小学当老师。而且,他的教师生涯并不是一条“虚线”,而是“绵延不绝”,他在读高中、上大学时,一边读书,一边教书。他说,正是不断学习,使我从小学、中学教到了大学。
   这位90岁的老人习惯性地眨着眼睛,带着小孩般得意的神情说,75年来,我当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老师。潘懋元的另一个传奇是,他从小学校长、中学教务主任,当到大学副校长——潘懋元是演武小学前身——厦大附属小学的第一任校长。

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成为这一学科理论基础

    这位杰出教师的名字,和中国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通俗地说,高等教育学在中国作为独立学科,潘懋元功不可没。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昨天说,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势头,和潘懋元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厦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在上个世纪50年代,潘懋元就敏锐地感觉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当时,大学教育系学的是普通教育,潘懋元认为,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因此,他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不过,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得高等教育学科“难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懋元的建议才得到关注。
   潘懋元因此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个“第一”:包括创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专著,成为这一新学科的理论基础,潘懋元还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事实上,远不止如此。潘懋元关于大学“精英论”“大众化”的阐述,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昨天说,潘先生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的方案,都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的重视。


                              不仅是“有福之人”还是“有德之人”

   潘懋元有句座右铭: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他的同行和学生说,这是他的人生写照。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昨天说,潘懋元不仅是“有福之人”,还是“有德之人”。他形象勾勒了潘懋元为人熟悉的一面:潘参加学术会议,都是自己准备讲稿,而且总是站立演讲。李延保说,他平易近人,从不以权威自居,也不以势欺人。
   潘懋元在他90岁时还保持他这个年龄的多数人无法做到的一点:他从不夸夸其谈,也没有废话,任何发言总是言简意赅。他的发言总是在他抛出他的独特见解时戛然而止,人们还沉浸在回味中,他翩然下台。厦大校长朱崇实昨天说,潘懋元把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教授应有的风范。
   潘懋元昨日还获得中国高等教学学会颁发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为他颁奖。

   【同步新闻】匿名厦大校友为潘懋元基金会捐款80万

   本报讯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一位匿名厦大校友为潘懋元基金会捐款。
   本报的消息来源说,这位厦大校友为基金会捐了80万元,使得这项基金会目前的数额已经超过200万元。校方昨日在庆典上说,这位厦大校友已经多次捐款给厦大,提出的要求是“匿名”。据说,全校只有书记和校长比较清楚地知道他是谁。校方昨日还说,潘懋元基金会将用来奖励从事高等教育的师生,开始时范围只局限在厦大,最终将面向全国。

   【特写】潘懋元的“三经”

   教书经>>>

                      第一次上课以失败告终觉悟到教书应有方法
   潘懋元15岁时当上小学老师,教小学三年级国文和算术,不过,第一次上课,以失败告终。潘懋元说,其实,事先我花了很多心思备课,准备了很多材料,也定了计划。结果到上课那天,一上讲台就紧张,才讲了十几分钟,就将备课的内容全部讲完,再也不知道讲什么。学生们见老师没话可说,就开始在下面叽叽喳喳、打打闹闹,教室的秩序顿时乱成一团。潘懋元曾对本报回忆说,当他转身到黑板上写板书时,孩子们就朝他扔东西。不过,失败并未使潘懋元气馁,不愉快的教学经验使潘懋元觉悟到:应该要有教学方法。

   育儿经>>>

                    有三个“厅长级”的儿子 人格培养比知识教育重要
  潘懋元在大学时和同班同学龚延娇谈了恋爱,两人后来结婚,共同养育了三男一女。他们是令人羡慕的父母,女儿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三个儿子,一位当了副市长,一位当了大学副校长,一位当了大学党委书记。潘懋元的一位同事昨天说,我们都称他们家是“一房三厅”,即一个大家庭里,有三位厅级干部级别的儿子。别看这些儿子在外面身居要职,但是,在老爸面前,“他说一,他的儿子们不敢说二”。他说,我没有什么“育儿经”,我只认为,人格的养成比知识的教育重要得多,我主要是对他们进行人格的培养,不是婆婆妈妈,而是以身作则,无言之教。
   他坦承,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要比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多得多。
   潘懋元的孩子曾经这样评价父亲,对待学生像子女,对待子女像学生。

   长寿经>>>

                      82岁登上海拔5020米高山挨上枕头2分钟就能睡着
   在昨日庆典上,有位发言者说,1996年时,他和潘懋元一起开会,76岁的潘懋元做了20个俯卧撑,而且,是那种“脚勾在高处”的。潘懋元的一位同事说,何止是76岁,80多岁时他都在做。潘懋元的学生,厦大副校长邬大光回忆了他和时年82岁的潘懋元到西藏出差的经历。
   踏访西藏,一直是潘懋元的一个心愿。2002年,潘懋元接到在西藏的开会邀请,“跃跃欲试,全无难色”。担心受到家人的阻拦,他还和邬大光订了攻守同盟:赴藏之事,不必向家人提起。邬大光忐忑不安,在临行前一天,还是忍不住向潘老师的大儿子、时任厦大副校长的潘世墨坦白,潘世墨大吃一惊,但是,他考虑再三,决定成全父亲的心愿。就这样,当年,82岁的潘懋元登上了海拔5020米的西藏米拉山,邬大光说,到达米拉山山口,因空气稀薄,缺氧严重,大家都说,不要下车了,但是,潘懋元说,当然要下,抽根烟,照张相,留个纪念。
   潘懋元喜欢抽烟喝茶,他的同事说,他的长寿之道可能在于:他特别会睡——挨上枕头不到两分钟,他就能呼呼大睡。有一次去医院体检做B超,他居然也睡着了。(本报记者佘峥通讯员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