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19:03
 坚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为

            ——读《官员贬降于北宋政治文化》一书的感悟

 

今天,一位年轻同事送我一本书《官员贬降于北宋政治文化》,作者杨世利,是河南省社科院的一位历史学博士,是我这位同事的丈夫。

这是一部博士论文,出于对作者的好感(现代年轻人认真作学问本身就是一种好品德),也出于兴趣,我浏览了一下本书,从序言、四章正文到跋,可以看出作者学风扎实,绝无哗众取宠的丁点痕迹,绝无如今浮躁社会喜欢的那种“那点事儿”的心态,绝无明星学者们在讲坛上以传说和故事当作史实的强不知以为知的作态。这是一本对宋史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研究的著作,它的触角深深地探入当时的社会政治,为当今社会汲取一些有用的元素。此书深谙“古为今用”之法则,但并不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以扎实的研究、透彻的分析,让人们体味古今一理的奥秘。

在“跋”中,作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我的问题意识基本上围绕'理想与制度的关系'展开。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意识的出发点并不高明,还是宋明理学内圣外王的老思路,也就是林毓生批评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说白了就是政治有病文化吃药。尽管我的动机是批判内圣外王,但还是落进了内圣外王的窠臼,可以说是以内圣外王的思路批判内圣外王。”

我认为,这是作者对自己的苛求。其一,“政治有病文化吃药”没有什么不好,哪个朝代没有文化作支柱?说到底,政治的问题还是文化问题,“政治有病文化吃药”也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医文化含义的,看似“头痛医脚”,实则“脚”上真的就布满了各种穴位,头痛从脚上开始医治未必是个坏方法,也正是治本之策。其二,“以内圣外王的思路批判内圣外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内圣外王的思路”必定高于原先的“内圣外王”。这也正是“入其垒,袭其缁,暴其恃而见其瑕”的真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批判内圣外王,正要从其内部进行。

多少年来,中国的精英人物反复探求传统文化突围之路,到五四时代几乎走进死胡同:因为无法摆脱传统的窠臼,于是就试图砸烂、“打倒孔家店”,殊不知那更是没有出路的。现代人又蜂拥而起加入国学热,一时间泥沙俱下,“国学”究竟何果?——这自然是文化掮客、几乎目不识丁的文化贩子、文化骗子和文化流氓们的借机敛财之举,而真正的文化精英(决不是明星学者们之流)则在苦苦坚守最后的研究阵地,在寂寞中缓缓前行着,就如本书作者与他的师友团门。正是这种缓缓地前行,才坚定地收住了传统文化的阵地不受铅华年代的侵蚀。

 

在这本书中,我既体会到了作者那奔放于历史长河中的思维,也突然想到了一个词:静。

有人说,静,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我认为不仅如此:衡量一个做学问的人,静,还是一种苦行苦修、一种必须自觉经受的寂寞,这种寂寞,在日益喧嚣的繁华世界、愈益躁动的社会心态中显得弥足珍贵。这几乎是一种“孤立无援的坚守”——但作者并非孤立无援,他还有强大的师友团作奥援、岳父岳母和妻子的“坚强支持”(本书作者“跋”中语),他们绝不急功近利,使作者全无“仕途经济”(本书作者“跋”中语)的杂念干扰,这在当今社会是说来容易做来极难得的,但他们做到了。我为杨博士的学术庆幸:他有一个历史悠久、学风良好的学校环境、他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强大师友团,最可贵的是,他还有一个为他解除一切后顾之忧的亲友团!有了这一切,他“想不成功都难”(本文作者套用了时髦用语)。

自然,上述所有一切都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他自己内心的坚守,是传统文化赋予并哺育了他的精神。 

 

我为有这样一些年轻学者而欣慰,也突然想到:千百年来,外族入侵也好、洋兵焚烧也罢、西学东渐等等只不过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些文化泡沫,我们的传统文化数千年赓续如初,不正是历朝历代都有这些自甘贫穷(非一般意义的)、自甘寂寞、寒窗苦读、几乎是默默无闻的文化精英们么?当然,这类文化精英中绝不包含明星“学者”和一些文化“名人”!

这几乎是一个被历史证明无数次的千百年真理!

                               (2010年10月15日上午)

 

 

  阅读全文(278) | 回复(3)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上一篇:导师被称"老板"问题之我见
  • 下一篇:"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白发书僮"分外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