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地表达你的欲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43:04
 优雅地表达你的欲求
 为什么本来希望事件好好的,说着说着便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呢?很多情况是因为人们的表达方式出了偏差,而只有善于表达的人才能化解矛盾,产生良好的沟通。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教我们进行优雅地表达欲求吧。

作者:武志红

表面行为总有欠缺,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美国著名催眠治疗师斯蒂芬·吉里根

教师节那天,我们学校举行了庆祝活动。活动结束后,我班的学生意犹未尽地讨论哪个节目最好。很多学生都说我们自己的节目 最好,但一个男孩林说,我认为有其他班的节目比我们的好。林一句话激起众怒,同学们纷纷指责他不爱集体,叫他不要进我们班的门。下课后,同学们也有意孤立 他,不和他玩。

这是上午,下午的时候,他借故狠狠地咬了一个同学一口。这一口真狠,8个牙齿的血红牙痕清晰可见。我看到这些牙痕时,几乎晕倒。我叫其他孩子叫林来, 林不来,我去找他,他居然走掉了。最后我终于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压住气头,让他说经过,他却不发一言。后来,我把他带到学校草地上,面对面平等坐在一起,那里的环境让林的心情平复了下来,才把憋了一个早上的郁闷说了出来。这时,我才知道事情始末,对他也有了理解,毕竟被大家孤立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同 时,我也理解其他学生们的心情,大家很爱自己的集体,当听到同班的同学说自己节目不够好时,一时接受不了也很正常。

我问他,你心目中最好的节目是哪些。他很认真地列出了5个,而且每个都有理有据,这让我更加相信,林只是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已,并不是故意跟同学们唱对 台戏的。

作为班主任,我想问的是,我应该怎样帮助这个孩子,让他在表达自己意见而被大多数人误解时,能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

外在的冲突源自内心的分裂。

这是教师节后不久,我收到的一封来信,是一个小学班主任写来的。这封信让我想起了美国催眠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做治疗时的一个原则:帮助个案优雅地表 达自己。

与这个原则相匹配的是埃里克森的另一个看法:一切现象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找到解决办法。

这两句话综合到一起,就可以说,埃里克森认为,许多行为从表面上看会有问题,但这个行为背后的动力却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们在表达这个动力时被局限 了,那么,催眠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帮助个案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可以优雅地表达这个藏在行为背后的动力。

当做戒烟治疗时,行为主义流派会使用一些惩罚性的办法,例如每吸一口烟就用皮筋弹自己一下,甚至每吸一口烟就嗅一下大便的味道,那样吸烟就会和令人讨厌的事联系在一起,而令当事人也开始讨厌起吸烟了。

相比起这样的办法,埃里克森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他会让来访者在催眠状态中用更优雅的方式做吸烟的动作,当时个案手里并没有烟,而只是用很优雅的方式缓 缓地做抽烟的动作。

这种戒烟办法藏着的含义便是,抽烟这种行为的背后藏着很好的动力,这种动力以前被来访者用自毁的方式表达,但若在治疗中帮来访者接纳了这种源自灵性深 处的动力,那么来访者就不必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而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了。

最好的办法在自己身上

再回到这个小学老师的来信上来,其实,这个小学老师在表达她的内心的动力时,就用了优雅的方式。

她想和林谈话,这是她的动力。她最初的方式是在办公室和林谈,但当发现林在这个场合一言不发时,她没有执著于这个方式,而是找了一块草地,在这里林放 松了戒备,愿意开口说话了。换到草地上,就是这个老师为她的动力找到的更优雅的表达方式。

或许,她也可以教会林这个原则。

林的最初动力一样是非常好的,他并非是有意捣乱,而是真心地认为其他班的五个节目比自己班的更好,并当同学们向他施压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这就是很难得的事情了。

只是,当独立精神变成被孤立的结果后,他承受不了了,对不接受他的独立精神的同学们实施了报复行为。

那么,他是否可以学习在更富有挑战的环境下,找到更优雅的方式来坚持这种独立精神呢?

这位可敬的老师已在引导林思考这个问题了,她在开导了林一番后说:“你以后还会有许多类似的时刻,你的见解跟多数人不一样,并且一样不被人接纳,这时 你怎么办呢?”

林回答说:“慢慢解释呗。”

老师继续问:“解释了,还是误解你呢?”

“那就算了。”林无奈地摇了摇头。

比起用暴力去攻击孤立自己的人,“算了”已是很优雅的表达方式了,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呢?这位老师自己为林多找了一个方式:可以向老师或其他 大人求助。

除此之外,肯定还会有很多方式,例如不带情绪地谈论自己见解,如你不带情绪,那么即便别人不赞同你的独立见解,轻易也不会与你为敌。很多时候,我们是 因为在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时有了一种无形的傲慢——“我是正确的,你们是错误的”,那才会激起别人的攻击,因为傲慢就是在攻击别人。

此外,碰到这样的时刻,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将注意力从别人身上拉回,关注自己内在的感受。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就会有愤怒和怨气——“为什么你们这样看 我”,而一关照自己内在的感受,会发现愤怒和怨气的源头是“你们没有按照我希望的去做”,就会平静下来。

前不久,我在广州莲花山学过一星期的催眠,授课老师是美国著名的催眠师斯蒂芬·吉里根老师。他建议,在这种近乎失控的时刻,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深呼 吸,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下腹部的丹田上,这样会沉下来,取得和自己内在的连接,也就是取得了和潜意识的连接,一些好的解决办法会自动跳出来。

如果林能学会信任潜意识——这比信任老师和家长要更重要,在这种时刻保持镇定,并向潜意识寻求答案,那么潜意识会给他更好的办法,这种办法或许会超出 所有大人的想象。

相应的,林的同学们的动力也是非常好的,他们很有集体荣誉感,喜欢自己的班集体,这也是很好的动力。那么,当这种集体荣誉感受到挑战时,孩子们能否在 坚持自己的集体荣誉感时找到更优雅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去孤立特立独行的林呢?

太极图中,黑白并存,而且 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你可以同时享受A和-A

或许,最好的办法是这位老师、我和吉里根老师都不知道的,而这位老师可以尝试着让孩子们自己去找到最好的办法,她可以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先是谈一下自 己在这一事件中的感受,再去探讨好的解决办法。这种团体讨论中的一个原则是,只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针对别人,如其他孩子不能建议林该怎么做,他们只须谈 论自己的感受,而让林自己去探讨自己该如何做。同时,作为团体讨论的督导,这位老师需要保证一点:任何人都可以安全的、不受批判的谈论自己的任何感受。

假若能保证这两点,孩子们一定会找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办法,尽管他们和林的出发点貌似不同,但当他们找到自己更好的表达方式后,他们会发现,这一对矛 盾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他们可以同时既拥有集体荣誉感,也允许独立见解的存在,而这种“和而不同”的境界是那么美好。

在莲花山上催眠课时,有一个很简单的练习,由两个催眠师给一个个案做治疗,先引导个案全身放松进入催眠状态,然后按照以下程序说话:

催眠师1:你可以享受A。
催眠师2:你也可以享受-A。
催眠师1和2同时说:你可以同时享受A和-A,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

譬如,A和-A可以是“执著和放下”、“努力和闲适”、“紧张和放松”、“意识和潜意识”等等。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练习,但它却是这一星期来最触动人心的练习,很多学员反映,催眠师1这样说而催眠师2那样说时,他们感到难受和冲突,但当他们同时说 “你可以同时享受A和-A”时,他们的泪水刹那间涌了出来。

这个简单的练习之所以触动了那么多人,在我看来,其原因是,我们的心智普遍处于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在精神分析学派中被称为是偏执 分裂状态,是3个月婴儿的正常发展水平,这般大的婴儿无法处理矛盾的信息,于是采用了分裂的心理机制,这一刻要么只接受A的信息,要么只接受-A的信息,而不能同时接受A与-A并存。譬如,这一刻的妈妈要么是全然完美的,要么就是彻底邪恶的,而真实情况是一个妈妈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种矛盾信息是同时并存的。

如果养育环境足够好的话,一个婴儿会比较顺利地度过偏执分裂期,而进入抑郁期。在抑郁期,心智更为成熟的婴儿逐渐明白,好与坏、满足和不满原来是并存 的,他为此感到一些抑郁,因不能再执著于“完美”了,但同时也拥有了更为成熟的心智,学会了宽容和信任。譬如,他终于学会接受一个事实:妈妈既有优点又有 缺点,“好妈妈”和“坏妈妈”原来可以是一个人。

或许是,足够好的妈妈太少了,结果导致无数人仍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偏执分裂期,那些被这个简单练习所触动的学员,他们一致的说法是,“我一直是非黑即 白、非此即彼的,通过这个练习才感觉到,我是可以既黑又白的。”有的学员则引用太极图说,不仅可以是既黑又白,而且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这个道理如果用到识人中,可以形成这样一个意识:在一个人身上看到黑的存在,就可以确定他的身上有白的存在,而且黑与白的程度是相当的,所以,假若一 个人意识上对某一事物越是执著,就意味着,他内心中相反的力量就越强。

我是通过大量的事例深深地明白了这一个道理,以前,我在文章中总结过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超级外向,那可以断言,他其实超级内向,他看似朋友无数, 但其实没有一个能交心的朋友;
如果一个人超级快乐,那可以断言,他其实超级悲伤,他在白天、在别人面前非常快乐,而晚上会一人独自啜泣;
如果一个人超级性感,那可以推测,他很可能是性冷淡;
如果一个人超级友好,那可以推测,他的内心中藏着很大的阴影……

可以说,每个人的人心恰如一张太极图,有黑有白,而且黑白分量相当。只是,我们意识上常常会判定某一方面的内容为“好”,而判定另一方面的内容为 “坏”,然后意识上执著于“好”,但“坏”并未消失,它只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而已。

你的症状很美,你可以这样

结果是,我们越执著于白,内心中的黑就越多,而一旦对白的执著消失,就可能一瞬间转向黑,正如那句名言“不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

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裂与偏执,而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逐渐减轻来访者对某一方面的偏执,减缓其内心的分裂,让那些横亘在黑与白之间 的墙逐渐倒塌,并在本来貌似不能共处的矛盾中搭建起一座桥梁。

这也正是催眠课上那个小练习的价值所在。不仅如此,在催眠课上,吉里根老师时刻提醒我们,不要被一个现象的表面逻辑所迷惑,请注意矛盾的互补,请找出 所谓问题的对立面,也即互补面。

吉里根的一个来访者来自豪门,她有形形色色的症状,其中核心的症状是一发病便会躺在地上一动都不能动。

她的“不动”的症状是如此显著,而与此对应的是,她的家族的无形的家规是“百分百活跃,谁都不可以游手好闲”。家族中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精力极其旺 盛的工作狂,甚至家族的每次聚会都会搞成运动会。例如,一次聚会成了马球比赛,她的96岁的祖父也参加比赛,还从马上摔下来并且心脏病发作,而她的妈妈则 对她的祖父说:“快起来,不要偷懒!”

在这个家族,活跃被视为绝对的好,而不动则被视为绝对的坏,但这只是意识层面而已,潜意识中,你一定会在说“你很累,你需要休息”。当其他家人都是绝 对的活跃时,整个家族就需要人来平衡,而这个来访者就是平衡,她用看起来非常夸张的症状表达了整个家族的潜意识,也用这个绝对不动的核心症状平衡了家族的 失衡状态。

这个家族中,会将不动视为绝对的坏,所以她的不动成了所谓的症状,但吉里根老师引导我们思考说;“这为什么非得是症状,而不是资源呢?这个家族没有谁 说,这很美,这是你内在的动力,你完全可以放松。大家都说,你这样太糟糕了。然而,作为催眠师,我真诚地对她说,你可以不动,这很美。”

当她的这种症状被接纳后,这个背后的动力也就被尊重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她可不可以用更优雅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动力。

她之所以不能用优雅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动力,是因为她周围的人都说,闲适是绝对不允许的,是“坏”的,这种家族意识催眠了她,她也就只能用“坏的方式” 来表达这种“坏”的动力。

然而,假若在治疗中她的这个动力被接纳了,不再被视为“坏”,那么也就不必用“坏”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动力,而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了。或者说,她可 以用更自然、更真诚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动力了。

黑或者白都不是问题,假若你黑的时候接纳黑,那么黑就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黑的时候会想着白,白的时候会想着黑,于是一直处于矛盾中,而且越黑就 越想着白,越白就越想着黑,结果极端行为总是带着很矛盾的情感,而这种矛盾情感才是我们痛苦的源头。

支配欲望强烈的女强人一方面执著于控制,但同时她们又深深地渴望有一个远比她们更强的男人来支配她,于是矛盾就产生了。西方社会,一些CEO级别的强 人们在公司里颐指气使,但晚上会去玩性受虐游戏,找一个支配欲望很强的“女王”在性关系中支配自己,也是类似的道理。

认 为某个动力是坏的,就会使用坏的表达方式

同样,执著于依赖的人,会同时又极其反感自己的依赖,这就成了问题。依赖者只习惯使用依赖的逻辑,但同时他们又反感这一逻辑,痛苦自然就会产生。

支配也罢,依赖也罢,这都是行为,表面上有欠缺,甚至是大有欠缺,但这行为背后的动力是“我渴望与另一个人亲近”,这是很好的动力。那么,可不可以用 更优雅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动力呢?

甚至,即便支配和依赖也不是问题,问题只是我们又支配又讨厌支配,又依赖又讨厌依赖,结果,我们所惯常使用的方式被我们视为“坏”,而这最终导致我们 会用自毁或伤人的“坏的方式”来支配或依赖。如果我们不是那么抵触自己这些离不开的方式,接受它们,也就可以用“好的方式”来支配或依赖了。

所以,咨询师也罢,教师也罢,当看到来访者或学生的“坏的方式”时,重要的不是去和这个方式对抗并试图消灭它,而是帮对方容纳这种方式,并帮对方寻找 “好的方式”,更优雅地表达背后的动力。

同时,也当意识到,任何具体的行为方式都是有局限的,完美的行为方式不存在,所谓的完美方式,不过又是非黑即白的游戏罢了,完美只存在于背后的动力 中,而核心的动力都是爱。

再回到最初的故事中来,那位小学老师还附上了林的父亲的回信,而回信显示,林的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将独立见解绝对化了,他存在着这样的逻辑:“独立是好 的,随波逐流是坏的。”这个逻辑自然会影响林,而林之所以对同学们孤立他那么有情绪,可能是因为他对这个逻辑过于执著了,我深深地认为,独立见解是好的, 你们怎么就是不懂这个道理呢?!

同时,也可看到,当这个班集体将“集体荣誉”视为“好”而将“不捍卫集体荣誉”视为“坏”后,“不捍卫集体意识”的林就使用了“坏”的方式来表达他想 拥有独立精神的内在动力了。

磁铁的磁力来自于矛盾并存。

独立精神和集体荣誉有 一个共同的动力

这也可以说,林被同学们给催眠了,当他使用这种方式时,他其实就是无形中被同学们的集体意志给左右了。这种情形很常见吧,当我们发现,自己就是不被某 些人接纳时,就失去了自我,而开始自暴自弃,而自暴自弃的方式,通常就是这些人所视为的“坏的方式”。

例如,有些女孩怎么努力父母就是不认可她,她绝望了,自暴自弃了,而去变成坏女孩,而且坏的方式正是父母所惧怕的,父母惧怕她和坏孩子交往,她偏偏总 是和他们混在一起,父母惧怕她滥性,她偏偏就滥性。

这些行为貌似更难被接受了,但这种自暴自弃行为的对立面,仍然是“我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这一对矛盾行为背后的动力是很好的,问题只是,这种很好的动 力能否用更优雅的方式来表达。

林的一对矛盾是“我喜欢独立精神”和“我惧怕独立精神不被接纳”,而林的同学的一对矛盾则是“有集体荣誉感”和“反感没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但如果发 掘更进一步的动力,就可以说,他们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因为这两对矛盾可以在一个更深的动力上统一起来——“我们都渴望我们的班集体更卓越”,在这个更深的 动力上,林的独立见解是很好的,其他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是很棒的。

林咬自己的同学,就是一种轻度偏执行为,他在用这种方式来捍卫自己的逻辑“独立精神是绝对好的”。同学们孤立林,也是一种轻度偏执行为,他们在用这种 方式来捍卫自己的逻辑“集体荣誉感是绝对好的”。这都是在将一些事物视为“好”而将另一些事物视为“坏”,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分裂和冲突最终制造了事实上的 分裂和冲突。
但那背后的动力——“我们都想追求卓越”,这个动力是OK的,林和同学们的逻辑其实可以统一在这个更深的动力之下。

我一直有拖延的习惯,如每周六的专栏文章,我一般总是拖延到周五中午才写好,我讨厌自己这一点,尽管以前写过《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一文,但我仍然将拖延视为了我的敌人,忍不住想消灭它。

但在莲花山听吉里根老师讲课时,我深深地明白,拖延和勤劳是我的一对矛盾,我将勤劳视为“好”,而将拖延视为“坏”,然而,拖延背后是我内在的那个小 男孩渴望玩耍,渴望放松,这是我童年时相当欠缺的一部分,渴望玩耍和渴望放松是很好的动力,当我不接纳这个动力时,就是将它视为“坏”,所以就用了拖延这 种“坏的方式”去表达这个动力。

那么,我可不可以用优雅的方式去表达这个动力?譬如,更积极、更有创意地去摄影、去旅游、去玩、去享受! 来自:左岸读书_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