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针灸学1 - Qzone日志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36:46

董氏奇穴针灸学1

ジ可乐芭 ﹏    发表于2009年11月14日 16:47 阅读(4) 评论(0) 分类: 大医精诚 举报

董氏奇穴针灸学

杨维杰著
  


--------------------------------------------------------------------------------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择其要者举述如下:

一、穴法特色

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

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

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

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杨师常说:“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个足矣。”

二、针法特色

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指挥针法内容有四: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其术简单,其理深奥,看似至简至易,实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针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人体内在潜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症、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不论病有多重,只要有病,就必有其治法。董公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知象则理在其中),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董公遇到疑难杂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显示穴位下针,往往针到病除,立见奇效。

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古法针灸,最重刺络放血。董公秉承数十代之祖传绝技,又广泛涉猎各家活血化瘀之文献,厚积薄发,独出机杼,将董氏刺血针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时人盛誉“董氏刺血针法独步世界专治大病”。杨师当年随侍董公身侧,尽得董氏刺血真传,又遍访中国刺血名医,使刺血针法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进一步发挥。

董氏奇穴针灸有独具特色的“络病理论“,认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痛症必瘀”、“难病必瘀”。凡病经数次针治,未见病情改善,这时董公认为必有瘀血阻滞气机,当在相关区域寻找瘀络,刺络放血,使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痼疾。

董氏刺血针法之作用:决凝开滞、涤痰祛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杨师有云:“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机”。

董氏刺血针法之特点:

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

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

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

三、诊法特色

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

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如肝虚、心弱、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肾病引起之腰痛等等),并非仅指所患何病,用于定位诊断,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即脏腑辨证),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特效穴有数个,若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效;若掌诊肾区形色反应异常,则当取中白、下白(属肾之神经)二穴。依法取穴,疗效稳定。

四、心法特色

师公所著董氏奇穴之祖本,仅仅讲述了数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诸多内容尚未公开。杨师根据董公所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参悟,构筑了董氏奇穴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限于篇幅,仅取其理论精华之一二,为学者由此切入,触类旁通,便可准确把握董氏心法之脉络,诚如古云:天地玄机,藏之叶动风摇间耳。

1、全息通应

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认为整体中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诸多特效奇穴的创立,均与此原理有关。董氏奇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全息通应的全景图,其最常用的九种全息对应关系,可以囊括当前出现的许多全息针灸疗法,临证应用,变化无穷。例如位于口唇边的水金、水通二穴,正当面部全息倒像之肺及气管所在处,其全息正像则为下焦之肾脏所在,故以“金”、“水”命名,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久病肾不纳气之哮喘尤有特效。

2、同气相求

杨师又称之为“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挥与创造。体应之要点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削骨针(四花副穴及其下2.5寸之倒马针),必须贴骨扎针方有特效;又如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置换术后,自觉大腿外侧体表有异常冷感2年,局部针刺2个月未愈,因其病位在皮部,证属血瘀,故在其同侧小腿心肺区,取其皮部之瘀络刺血,一次而愈。

3、脏腑别通

该理论《内经》未见,首见于《医学入门》,但其源流则不甚了了。杨师发前人所未发,认为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并在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之后,又补充了心包与胃通。脏腑别通,实乃脏腑气化相通。此一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主治膀胱经之背痛;中白、下白在三焦经上,补肾作用极佳;木穴在大肠经上,治肝火旺极具特效;火包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4、络病理论

该理论源于《内经》,昌明于叶天士,董公又有更深入而精彩的发挥,其拿手绝活--刺血针法,即以络病理论为依据。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入络,络主血。任何顽症痼疾由气滞、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过程,均以瘀血为机转。董公以毫针通经调气,以三棱针刺络活血,气通血活,何患疾之不除?可以这样说,董氏独门刺血针法,使一些看似复杂的疑难重症迎刃而解,涣然冰释。

另外,董氏针灸心法中,对藏象理论、脾胃学说均有独到的发挥,他如一经治多经、一穴多穴用、互引互治、夹穴多治等,也为董氏奇穴的临床应用,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五、治疗特色

董氏奇穴针灸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对各种痛症、面瘫、鼻炎、哮喘、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结肠炎、耳鸣、耳聋、带状疱疹、丹毒、不孕症、妇科病等等,均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如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又如肾关穴治尿频;木穴治鹅掌风;妇科穴治不孕症;驷马穴治过敏性鼻炎及多种皮肤病;正脊穴及上三黄治各种骨刺;通关、通山、通天配合刺血针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下三皇治糖尿病;制污穴治久年恶疮不收口;叉三穴配足三重治暴聋;侧三里、侧下三里治三叉神经痛均有特效,屡验不爽,不一而足。在患侧四花中穴、四花外穴附近若有瘀络,刺血对缓解肩关节疼痛极有效验。

运用董氏奇穴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掌握一些特效的招式,形成一系列疑难专科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董氏先祖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卓有成效的治疗经验,必须首先掌握。第二层次,由董氏奇穴完整的实践及理论体系切入,参透针道原理,把握一身阴阳规律,形成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整体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在面对复杂的临床问题时,游刃有余,从容不迫,找到最佳治疗对策。可以说,董氏奇穴将中国传统针灸之精粹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学者须沉潜入微,真积力久,方可慧然独悟。

自序

自拙著《董氏奇穴针灸发挥》1980年出版以来,匆匆已逾10年,该书原据董师景昌原著《董氏正经奇穴学》编著而成,为阐述董氏奇穴之第一本有关若作。10余年来虽已发行10版之多,唯变动增减不多。

由于近几年间市面以“董氏奇穴”冠名之书籍甚多,或穴位膨胀数倍,或位置与董师原书出入甚大,或功用过于离奇,各方来函或电问甚众,值此董师逝世十六周年之际,感念之余在《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之基础下大幅度删补调整,扩充内容,完成此书。

本书之穴位数目及部位、主治仍以“董氏正经奇穴学”内容为主,不做增减。原书每一穴位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依旧照列,特加括号区别,在此之前则按肌肉、血管、神经补入实际之解剖。手术、应用方面根据实际仅作部份变动。说明及发挥原为《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一书之中心所在,系董师口授心传及个人临床心得之精华,此次特将初编遗漏之部份资料,并根据近十年间之领悟补入更完整之内容。为便于更迅速、准确寻找穴位,穴位图片亦较发挥一书更为详明清晰。

《董氏正经奇穴学》原仅只有穴位而无治疗学,“发挥”及本书所列之治疗学纯系个人追随董师学习之笔记整理而成,此次复再增入多年临床心得,使此一部份更为完备。此书之内容,更动增加幅度甚大,已然不同于《董氏奇穴针灸发挥》,由于董师之学自成一家,故特定名为《董氏奇穴针灸学》,以彰显董师之伟大成就。

此书完成之际,适余受邀赴大陆交流。在多处演讲针灸,每次与会皆有不少医师携带托此间亲友购得之《董氏奇穴发挥》一书前来听讲,足见董氏奇穴在大陆甚受重视。为配合大陆各处“董氏奇穴研究中心”之成立,及个人赴大陆讲学之便并利于发扬,此次全修新版特由直式改为横式电脑排版。但愿此书之新版,能对董氏奇穴之推广及针灸救人事业有更大之贡献。

本书之完成承蒙蔡明余、廖尚真、庄慕瑜、林鸿恩、钟政哲、陈久美、胡光等医师帮助整理编辑及校稿,得以顺利出书,特此一并致谢。

杨维杰

如何检验是否为一个好的针灸医师

——代12版(全修2版)序

要检验一个好的针灸医师,医德医理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必欲在短期间内迅速看出一个针灸医师的医术是否高明,下面几点不失为快速检验的标准:

一、取穴少:越高明的中医师处方用药越少,同理,越高明的针灸医师取穴也越少。只有在取穴少的状况下,才能比较出穴位的特殊疗效,也才能突显出医师的医理精湛及高度自信。对病人面言,减轻病人的进针疼痛于最低,也是一种医德的表现,依古人经验,平均每位病患两穴配伍,双边用针,宜八针为限。平均超过八针者,则宜检讨自我之医术是否有可议之处,是否仍需倍加努力。

二、用穴精:人体之穴位逾千,常用者不过数十穴,甚或十数穴。如欲每穴皆用,必致无法真正掌握穴性及应用。古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仅以十二穴交替灵活配伍,广泛治疗多种疾病,个人临床三十余万人次,平均常用穴位亦仅二十余穴,有时一日门诊数十人,平均每人用针仅约三四针,总用穴不足二十,依旧疗效可观,足见古人取穴少,用穴精之说确有可取之处。古人言:“异病同治”。穴位亦有双向调节作用。临床用穴务必要求一针多病,切不可一病多针,唯有如此,方能对穴位之使用更精确,穴性之了解更深入,古歌诀处方中,特定穴之使用比例均占一半以上,实足为我人引鉴深思。

三、尽量或绝对不针患处:中国医学是一门医学,也是一种艺术,不同于西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多路调节,多种治法均能达到相同的治疗目的。针灸亦要讲究艺术,这也是一种实效的迫求,亦即所谓之“治疗求本”。针灸名赋《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若不论何病皆在痛处下针,与护士之注射有何不同,只不过将注射针换成针灸针之差别而已,与其称之针灸医师,还不如称之针灸护士。虽然古人亦有“阿是穴”之压痛点取穴法,但是根据统计古人在阿是穴之应用有几个特点:一是所治之病以实证为多,二是所治病证大部份比较单纯、局限,三是所治之病多以痛症为主,即所谓之“以痛为腧”。因此绝大部份之疾病仍以远处取穴为宜,但远处取穴还不可漫无原则,必须以经络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远处取穴,这样才能有的故矢,取得最大疗效。

四、急症、痛症要求立见效果:针灸治疗急症、痛症历史悠久,方法简便,不受时间及条件的限制,经济安全,见效快,是针刺疗法的特点。目前有许多针灸治疗脑出血、休克、昏迷、急腹症、急性疼痛、急性扭伤的临床报导。个人也有多次赴医院急诊救醒昏迷的案例,治疗各种急性疼痛、扭伤更是立竿见形、司空见惯之事,这些都是针灸的特色及优势所在,是每一位针灸医师都应掌握及发挥的地方。要求立见效果,不只是提高个人医术,乃至于救人生命均是无可厚非之处,尤其是对于各种疼痛,只要确实把握针对性穴位,均可立见效果,这是每位针灸医师都应有的基本认识,否则即失去了学习及使用针灸的意义。

五、久病难病敢于刺血及深刺久留:《内经》言:“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常见不少针灸医师不论何种病症皆予浅刺,刺入几分并捻转几下后即立刻出针,对新病浅病或许有效。对久病痼疾不免隔靴搔痒之感。就痼疾而言,病邪深入,正气已虚,抗病力难以短期迅速调动,留针过短,针刺太浅,岂能见效。至于疼痛,痉挛性疾病,依经验及报导,更要深刺久留方能取得一定疗效,因此不可一概浅刺,不过亦不可盲目深刺,必须根据辨证,并需了解生理,以免发生危险。

又中医认为久病入络,并有“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针灸治疗络中瘀血之法,最为简捷有效之道即是刺血。凡病患之血络有瘀阻,即可点刺出血予以施治。由于人们对出血的恐惧,许多医生不敢运用此法,殊为可惜。此法运用得当,往往有不可思议之神效。临床上许多久病,经针灸、中药治疗能减轻症状,但并不能痊愈,经过点刺出血去其瘀阻,却能迅速治愈。特别是对于一疑难怪病,经各种治法罔效失望之余,运用刺血疗法竟能收到起病愈疾,起死回生之意外疗效。对于一些急性病,刺血之效果亦多半高于毫针。有人说:“不懂刺血疗法,不敢刺血,只能算是半个针灸医生。”此说,有几分道理。因此针灸医师于刺血之法尤当深刻钻研,用之临床。

以上几点都是个人综合文献及多年临床经验,所做出的初步总结,可以作为鉴定优秀针灸医师的初步标准,欲学针灸者或欲寻针灸医师治疗者,不妨以这几点作为参考。欲成为一个好的针灸医师,亦不妨以此当作自勉。

(本文曾在新加坡、日本、美国、大陆等地之演讲及教学题目:“谈针灸医术之学习、临床与提高”中多次提及,反响甚大,特节录于此,与诸位同道共勉。)

杨维杰

谨以此书之大陆初版

纪念恩师董公景昌

逝世二十周年

董氏奇穴及其学术思想浅探(导读一)

——1981年2月25日于三军总医院针灸科演讲讲稿

各位先进,大家好,今天个人能在此地再度与诸位谈谈董师景昌的奇穴及学术思想,非常荣幸而愉快,3年前,也曾在这里讲过二个多月的董氏奇穴,但那时只是穴位的介绍及应用的说明,3年来,由于更多的临床体会,对于董师的治疗精神有更深的认识,经过较为系统的整理及归类,此次希望能藉由不同的角度,为大家从另一个层面略作剖析,以冀各位能更深入了解董氏奇穴的精神内涵及实质意义。

董师景昌,山东省平度县人,生于1916年,逝于1975年,临床40年,临诊40万人次,其中包括对军公教及贫困民众之义诊,即达10万人次,曾数度荣膺好人好事代表。并于l971年至1974年间五度前往高棉为朗诺总统治愈半身不遂,功在邦交,而荣获颁赠最高荣誉状,为中医界获得此项殊荣之第一人。

董师除对奇穴颇多发明外,对于临床应用各家学说亦多发挥,恩师学问精深,学生虽穷数年心力,所能领悟者仅其十之一二,愿就所知内容尽量述介于后:

一、董氏奇穴之穴位分布

董氏奇穴系董师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的一家之学,内容计有七百四十余穴,分别散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虽不若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脉络可寻,规律而简单,例如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小臂部称“三三部位,,大臂部称“四四部位,,足趾部称“五五部位”,足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也是十二个部位,并不难于找寻。同时,这些穴位的分布,在效用方面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的联系,比如肝门能治急性肝炎,位于小肠经上,腕骨能退黄亦在小肠经上,这是认识到小肠为分水之官,能清利湿热的应用。又如心门与小海相近而治心脏病变,其门其正其角在大肠经上能治痔疮,解穴能治气血错乱与梁丘相近等等,便都足以说明董师对经络及脏象学说有深刻认识,才能创见这么多新穴。

此外董师对神经学说的应用,也有特别的发挥。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功能都很复杂,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位为大,如此,在大脑皮层上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就较多,其主要机能就较大,而有利于临床的应用,董氏奇穴大部分布于肘膝以下,就是此一原理的发挥。还有在手上脚上,拇指、拇趾的功能都比其它的指趾复杂,疗效当然更为广泛,这也就是董师何以乐用大敦、隐白、太冲等穴并在拇指附近研创妇科、制污、止涎、五虎、灵骨等穴的原因。

二、董氏奇穴之命名

董师虽然创见奇穴甚多,但从无一穴以自己姓名命名,他认为医学为救人之利器,为社会之所需,不应私秘而主张公开,编写奇穴之汇,亦无一丝名利之图,其伟大精神令人钦佩,反观时下偶有一见,尚未定论,恐或为别人所据,即迅速冠以某某合谷,某某血海、某某三阴交者,又岂可以道理计。至于那些剽窃别人创见将穴改名,企图偷天换日之人,则又岂能不觉愧耻。

在董师感召之下,个人多年来虽亦发现数十奇穴,亦不敢冠以维杰某某穴,仍从恩师命名之法,命定穴名。

董氏奇穴之命名有以部位命名者,如正筋、灵骨、正会、肩中、侧三里、四花中、外穴等。有以效用命名者,这一类比例极大,又分以五行命名者如土水、木穴、水金、木火、木斗、木留等,以脏象命名者如明黄、天黄、肺心、心膝穴等。或径以主治所在直名者,如妇科、脾肿、眼黄、肝门、肠门等。也有以部位与效用结合命名者如手解、指肾等。还有以穴位之数字命名者如三重、三江、双河、七里、五岭等。了解了董氏奇穴命名的方法,不但对奇穴的位置易于控制,对于其应用更能掌握。

三、董氏奇穴之针法

董氏奇穴施针手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期望之治效。不采用“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由于不拘泥于补泻,董师研创出另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即“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他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疗效惊人,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例如三叉神经痛,董师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止痛。虽说奇穴有奇用,但是动气针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更适合于十四经穴,不但适用于止痛,用于内科,亦有著效。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一)先决定针刺穴道。(二)进针后有痠麻胀等感觉时,即为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四)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或不动亦可。(五)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闷胸痛,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刻舒畅。

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症状前亦可使用,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依个人经验,仅就五输原络,俞募郄会等特定穴位,灵活运用即可,值得推广应用。

倒马针法系董师所创用之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利用此一针法,此一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其体操作是:(一)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二)然后取同经临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三)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较之散列的多针的效果,是来的较大而确实的,在内关取穴施针之效果如果等于一分,加取间使穴使成并列之倒马针,则其效果并不只是二分的增加,而可能是三分或五分,究其原因,可能是有互助合作,一鼓作气的强化作用。

全身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使用倒马针以增强疗效,如内庭、陷谷合用对肠胃病有很大效用,针内关、间使治心脏病有特效,支沟、外关治胁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手三里、曲池治头晕、鼻炎、肩臂痛、腰膝痛,其它如合谷、三间倒马针,复溜、太溪倒马、申脉,金门之倒马等不胜枚举,可以推广使用。

在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复根据动气针法的基础研究创出“牵引针法”,效果之佳,较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详细内容可参看拙若之《针灸经纬》。

四、治疗注重五行及脏象学说之应用

董师在治疗方面极为重视五行之调和及脏象学之应用,其穴位以五行及脏象命名者,便有类似相关之治疗效用,例如水金穴就有金水相通之义,能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金水不通病变,诸如咳嗽、气喘、打呃、腹胀、呕吐、干霍乱等皆有特效,又例如驷马中、上、下三穴能治疗肺病,中医理论肺主气,又主皮肤,因此本穴治疗鼻炎、牛皮癣、青春痘均有特效,对于各类皮肤病效果亦佳,另外透过五行生克,尚能治疗结膜炎(使火不克金),甲状腺肿(使金能制木)亦有卓效。天黄、明黄、其黄三穴能治疗肝硬化、肝炎,也能治眼昏、眼痛。通关、通山、通天能治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也能治膝盖痛,下肢浮种。通肾、通胃、通背能治疗肾脏炎,全身浮肿、四肢浮肿、也能治口干、喉痛。肾关为补肾要穴,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皆有显效,这些便都是透过脏象学说发挥应用的著例。另外透过五行学说及预防思想,这种治法可以运用的更灵活,例如治咳喘,遵古说:“发则治肺,平时治肾”在发作期常针水金配合尺泽、三士,平时则针下三皇等,此类治例真是多不胜举。

五、治疗重视脾胃学说

董师对于李东垣之脾胃学说有深刻的研究,临床治疗对于调理脾胃有很多发明,认为若能使脾胃升降失调导致正常,则许多病便能治愈。其治疗心肺两经之病多从胃经着手,例如常用之驷马上中下穴,及通关、通山、通天穴位置均与胃经有交迭关系(土水穴能治胃病,位于肺经,也是此一原理的反面应用),其治疗肾病多从脾经论治,认为崇土可以制水,所以通肾、通胃、通背三穴皆在脾经之上。对于脾肾两虚之病认为补肾不如补脾,先宜调后天,其乐用之下三皇(天皇副、人皇、地皇)名曰补肾,实亦皆在脾经路径上,这些就都反应了董师的创穴用针是其源有自,深合理论根据的。

六、治疗注重活血化瘀善用棱针点刺

运用三棱针放血治病,可谓董师之拿手绝活。余从董师学习多年随侍老师之侧,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倾刻。其效果真是令人难以思议,董师刺络用穴之范围不受古书所限,除一般医师常用之肘窝、膝腘、侧额、舌下、十二井、十宣、耳背等部位,董氏善用爱用并有发明外,至于下臂、下腿、脚踝、脚背、肩峰等几乎无处不能放血,尤其是腰背部,董师更是以之灵活运用治疗全身病变。

董师对于历代有关活血化瘀文献多所涉猎,对于《内经》“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寒气客则脉不通”等瘀血学说及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颇有认识。主张师“宛陈则除之”及“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运用棱针点刺广泛治疗多种病变,例如以委中治坐骨神经痛、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痛,痔疮;尺泽治胸闷、气喘、五十肩;足三里治胃病、肠胃炎;以太阳穴(相当于颔厌穴部位)治偏头痛、头晕、结膜炎,三金穴治膝痛;金林穴治大腿痛,精枝穴治小腿痛,双风穴治手脚麻,三江穴治妇科病,总枢治小儿高烧、呕吐等,所涉范围可谓内、外、妇、儿、伤科全部包括在内。

董师之刺络针法最大特点在于取穴多半远离患处,正合乎古法正统之“泻络远针”,效果卓著而确实,反观时下点刺放血多取“阿是”或邻近穴位,效果未必突出,与董师相较,益见董师针术之离超。

七、治疗重视节气之配合

时间治疗学虽是新近崛起的一门临床科学,但远在二千年前的中医古籍《内经》中,却早已有较多的篇幅论述时间治疗学的要则,并提出了一些因时施治的方法,例如在季节治律方面曾说:“春刺荥,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又说:“肝主春,…心主夏,…牌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董师深体《内经》之意在面对全身泛发性的疾病时,常在与主旺之脏腑有关经穴施针,春日针三皇,夏季针通关、通山,秋天针驷马,冬天针下三皇等,都在临床常见,对于病久体虚病患,又常配合季节针其母经有关穴位,以收补虚之功,临床治疗痹症,极为重视季节与症状之关连性,春日风胜多见行痹,冬日寒胜多见痛痹,夏秋湿令多见著痹,治疗或以肝为主,或以脾肾为主,各以该季当旺之脏为主,再结合其它有关脏腑治疗,收效至为宏速。此外亦常配合《内经》一日四时分刺法治疗多类疾病,例如治疗咳嗽,先针奇穴水金,再按《内经》“朝刺荥,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原则,加针鱼际、太洲或尺泽等穴,每次仅取二穴。用针少却效果显著。至于子午流注,董师虽未明言其重要,但却认为于下午3-5时(申时)点刺出血,对膀胱经之病变(例如于委中点刺治疗痔疮)可收平时之加倍效果,其实这就是于午流注之纳子法的应用,这就说明了董师对于时间治疗学亦有相当的认识。

八、活用十四经穴

董师由于研究奇穴的突出,以致竟有些人对其在十四经穴的成就懵然不知,这的确是一件可借的事,殊不知董师因为对十四经穴的深入与扩大,才有数百奇穴的发明,而董师在十四经穴之应用方面,也有许多发前人所未发之处,例如以髀关治感冒,以伏兔治心悸、心脏病。犊鼻治唇生疮,公孙治腰痛、手麻,三阴交治腰痛、落枕,阴陵泉治前头痛,腕骨治眼病,肩外俞治小腿痛,膏肓棱针点刺治膝痛,承扶治瘰疬,风市治肩痛、胁痛、半身不遂,陷谷治偏头痛、腹泻,风府点刺治呕吐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其着眼点重视辨证论治之掌握,因此临床效果甚高而其用功治学之精神尤令门生难忘,犹记当年随师学习之际,常见董师在临病之余,酷喜于自己之诊室内沉思,偶有一得即召学生人内,告知所思心得,并立刻施术于病人以求验证,总是期望能于最短期限以最少针穴治愈病人,董师此种无时无刻不在为病患设想之仁者风范,确是令人心仰手追,而自叹弗如。

九、结语

学习中医,尤其是针灸,能具备深厚的现代医学知识,当然更为有利,但设若脱离中医的现论,亦决不可能产生好的成绩,因此深入了解掌握中医原理将有助于针灸临床的更大发挥,董师的学术成就及临床效果,就是此一事实的明证。

无可置疑的,30年来,台湾针灸界且也是百家争鸣,各有发挥,但由于董师景昌的出现,及董氏奇穴的发明风行,才使这些成果显得更为突出。针灸界必须珍惜这份即有成果,也希望各位能以即有的条件,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来研究董氏奇穴,相信必能作出辉煌的成就与贡献。

再谈董氏奇穴的学术特色(导读二)

——一九八八年于美国针灸学会

董氏奇穴是一种疗效高,应用容易的针灸之学。在董师景昌于1975年去逝后之16年间,我曾在国内多所医疗机构及学校讲授董氏奇穴,并应邀赴日本、新加坡、美国多次传授此一济世之学,国际远自欧洲、南非、中东前来学习者亦不乏人。关于董师之学术思想,个人曾于1978、1981年两度在台湾三军总医院讲授奇穴时曾提及大致有下列几项:一、穴位分布有一定脉络可循,二、穴位命名易于了解穴性及实用,三、董氏针法不拘补泻,操作简易而疗效更著,四、董师之治疗注重五行及脏象学说,五、董师善于用针刺调理脾胃,六、董师善用棱针刺血治疗重病,七、董师注重时间节令与针刺之配合,以提高疗效,八、董师执常通变,对于十四经穴尤其精通熟稔。

事实上,董氏奇穴仍有许多精彩高深的内涵,这需要使用者自己去深入钻研,长久玩味,方能领悟体会,在拙著《针灸经纬》的许多章节中,可以寻出脉络并得到印证。这里我再次简单的补充几点初谈董氏学术思想未及提出的几点特色如后:


—、針刺重視深淺

針刺的深淺關乎療效極大,古書中不乏記載,董氏奇穴中亦經常提及深淺不同的主治有别,例如:大間及小間穴之手術部份指出:『五分針,正下一分治心髒,二至二點五分爲肺分支神經』。地士穴之手術:『針深一寸治氣喘、感冒、頭痛及腎虧。針深一寸五分治心髒病』。地宗穴之手術:『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這些隻是列舉其一以示全部。可以說董氏奇穴全部穴位,無不貫徹深淺之理。


董師用穴之深淺大緻依循下列幾項原則。

(一)根據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膚宜淺刺;病在骨、病在脏腑宜深刺。有時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肓點刺出血即爲淺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淺主治亦有别,在前述之大小間、地士,均巳舉例說明,其要旨爲治近宜淺,治遠宜深。又如最常用之足三里穴,董師常說:針五分一寸治腿部病,針寸半二寸治腸胃病,治心髒病氣喘病至少宜二寸以上,頭面病則宜二寸半以上,臨床應用确有至理。

(二)根據病性:一般熱症,虛症宜淺刺:寒症、實證宜深刺:新病宜刺淺,久病宜刺深。董師治疗較輕較短之病,常以手指颜面較浅部位之穴道针刺;对久病重病则以小腿大腿部位较深之穴位为主;熱病在較淺穴位(背部)及井穴點刺,寒症久病則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點刺。

(三)根據四時節令:一般春夏宜刺淺,秋冬宜刺深,董師治療疾病不隻遵行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之理,在選穴處治方面亦有不同,充分體現了董師對時間治療學的認識,此在『董氏奇穴及其學術思想淺探』(以下簡稱『淺探』)一文之第七項中已有詳述,不再多贅。

(四)根據體質:一般肥胖、強壯、肌肉發達者宜刺深;削瘦、虛弱、肌肉脆薄及嬰兒宜刺淺,董師亦遵循此原則進針,對體力勞動者進針較腦力勞動者通常稍深。

(五)根據穴位: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爲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餘部份宜稍淺。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淺,再遠入中,最遠入深。軀幹胸背概以棱針點刺爲主,頭面部穴位多以淺針直刺或卧針平刺爲主。絕無危險,且療效高。

總之,董師針刺論深淺,雖據病位、病性、體質、節令、穴位而定,但總以穴淺宜淺,穴深宜深;治遠宜深;新病宜淺,病久宜深爲要。取穴多在四肢,強調甯失之深,勿失之淺,如蚊蠅之叮咬難期收功。由於深針有透穴作用,加強了經脈間之聯系,并擴大了針刺之主治範圍,且由於一針多穴,合乎精簡原則,不但減輕進針之疼痛,又能加強刺激量,提高針刺效應,最爲董師所樂用,但不論深淺,又必以得氣爲度。

二、注重留針取效

留針是指進針以後,将針留置於穴位内,以加強及持續針感及其作用,從而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是否需要留針,留針時間長短,必需因人、因病、因時、因穴及視『氣』而定。:(一)因人而異:根據體質、年齡不同而決定留針與否及時間長短。體質壯實、肌肉豐滿者,受邪較難,得之則邪深,刺宜深刺久留。體質瘦弱、皮薄肉少者及兒童則應淺刺疾出,不宜留針。(二)因病而異:根據病程、病位、病性而定;久病邪氣入深及病邪在陰分、營分、屬寒、屬虛者(久病雖實則宜棱針點刺出血)宜深針久留;初病邪氣表淺或病在陽分卫分,屬熱屬實者应淺刺而不留針。(三)因時而異:根據天時季節而定:春夏人之陽氣在表,宜淺刺少留或不留,秋冬陽氣在裏,應深刺而留針。同理下午晚上針刺,一般較上午及中午留針稍久。(四)因穴而異:穴位淺、氣浮在外宜淺針不留,穴位深可稍留久,但必須注意由于“热病则顶针,寒病则吸针”,寒病久留为防针被吸入,必须多留一部分针体在外,以免發生滞針彎針(長時留針,體位異動有可能發生彎針)。董師針刺多采舒适之卧位,并在四肢穴位進行留針,絕無彎針、亦不怕吸針,是較安全的針法。

留針時間多久爲宜,目前較通行者有兩種說法:(一)據靈樞五十營篇所言:“二十八脈,…。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指出氣血運行一周,需時二刻,一晝一夜爲一百刻,則二刻爲零點四八小時,爲廿八分四十八秒。(二)據靈枢營衛生會篇所言:“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營卫一晝一夜在人體運行五十周,以廿四小時一千四百四十分計算,即廿八分四十八秒循環一周。從上述兩點看來,留針至少宜超過廿八分四十八秒,目前爲求計算方便,一般留針三十分是合理而适宜的。

董老師治療一些寒病痛症多以留針四十五分鍾爲準,每隔十五分鍾捻針一次以行氣。有測痛試驗指出:針刺合谷可使全身皮膚痛阈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四十~五十分鍾達最高點。此正与董師之經驗不謀而合,足見董師之留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針法講求對應

标幽賦說:『交經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董師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針右,右病針左,絕不在局部針刺,其治病常采對應取穴,效果卓著。董師常用之對應取穴法有下列八種:

(一)等高對應;即在痛點對側相等部位施針,左側病痛可取右側等高點,右側病痛也可取左側等高點,例如左曲池痛可針右曲池。這與物理學說之共振理論,有其相合之處,推广应用治疗内科病也可不采用双侧同穴针刺,而采用單側或雙側异穴針刺。

(二)手足順對:将上肢與下肢順向并列,以肘對應膝爲中心對應,可有下列對應:即肩對髋、上臂對大腿、肘對膝、下臂對小腿、手對腳。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澤(肘後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個人常以小節穴治腳踝痛,即系此一對應之運用。

(三)手足逆對:将上肢與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對應:即肩與足、上臂與小腿、肘與膝、下臂與大腿、手與髋。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療,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師常取手上靈骨、後溪等穴治療坐骨神經痛,個人亦常取支溝、外關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應用。

(四)手軀順對法:上肢除與下肢有對應關系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系,将上肢自然下垂與軀幹呈順向并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上臂與胸(或背)脘,肘與臍(腰),下臂與下腹(腰骶),手與陰部。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陰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療(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部穴位施治)。董師以大间等五間穴治疝氣即與此一原理有關。

(五)手軀逆對法:将上肢与軀幹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對應關系:即手(腕)與頭(頸),前臂與胸(背)脘,肘與腰),臂與下腹(或腰骶),肩與陰部。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内關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悶等),下腹有病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穴位施治)。董師以肩部之天宗、雲白等穴治婦科陰道病及目前行之手針以手指治頭病都與此一原理有關。

(六)足軀順對法:下肢除與上肢有對應關系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系,将下肢與軀順向并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大腿與胸(背)脘,膝與脐(腰),小腿與下腹(腰骶),足與陰部。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下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臨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驷馬治肺、三通治心,個人常以門金治經痛,大敦、隐白治崩漏,以及複溜治腰骶痛,三阴交治下腹病等等,其運用皆與此一原理相合。

(七)足軀逆對法:将下肢與驱幹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對應關系:即足與頭、踝與頸項、小腿與胸(背)脘、膝與臍(腰)、大腿與下腹(腰骶)。如胸脘有病可针小腿,下腹有病可針大腿,反之胸脘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董师亦以正筋、正宗治颈项不适,个人常以临泣治偏头痛,陷谷治阳明头痛,腕骨治后头痛,都与此一对应法有关。(八)头骶对应法:除了手與腳及手腳與軀幹的對應外,頭面與尾骶亦形成一種對應。例如臨床以骶部之長強治癫狂之腦病;以頭部之百會療脫肛就是常見的例子,董師亦常以通宵穴治頭痛,也是此原之運用。

上述各種取穴,董師經驗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爲主,此正合乎對取以平衡,遠取以疏導之作用,療效甚高,常有立竿見影之效。

四、穴位互應全體

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個局部均能反應全身,也皆能以之治療全體,因此有掌針、眼針、耳針、足針、頭針等多種針法的發明。當然最重要的是體針,体針雖以十四經絡應五髒六腑,但若将手臂足腿每一部份再予區分,每一部份仍能各自治療全身疾病。這種事實充分反映了人身整體相關。全息論的出現深化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按生物全息論,人體任一肢節都是整體的縮影。都有與整體相應的穴位,例如第二掌骨側,這里的穴位從指根向掌根歧骨,對應有頭、頸、上肢、肺、肝、胃、十二指腸、腎、腰、下腹、腿、足等各部位穴位,第五掌骨側也有這樣的對應。在各個節肢及其它較大的相對獨立的部份中,都有著與第二掌骨側相同的穴位分布規律,各節肢的各穴分布都遵循著與第二掌骨側同一比例:頭穴和足穴連線的中點是胃穴。胃穴與頭穴連線的中點爲肺穴。肺穴與頭穴連線分爲三等分,從頭穴端算起的中間兩個分點依次是頸穴和上肢穴。胃穴與足穴的連線分爲六等分,從胃穴端算起的中間的五個分點依次是十二指腸穴、腎穴、腰穴、下腹穴和腿穴。上述穴位隻是具有代表性的點,其它穴位可以以這些穴位爲參考點得出。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與全息律亦有極相似之處,董師強調任一局部皆能治療全身疾病,董師雖将全身區分爲十二治療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獨立治療全身疾病。臨床施治時,常藝術化的由病人決定針手或腳而治療病人。同類性質作用的穴道在手及腳皆有分布,例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指驷馬、足驷馬即是顯例。再如一個穴組本身即常蘊有全息意味。例如靈骨、大白并用爲董師溫陽補氣要穴,治病之多,幾乎全身無所不包,療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與三間相符,系大腸經腸經俞穴,雲骨穴在合谷後叉骨前,兩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經之處,若以全息律而論,大白主上焦,靈骨主下焦。又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爲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纵横,此二針皆涵盖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再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爲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穴董師原治全身骨痛,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息意味,五虎一常用於治療手指痛、手掌痛及腱鞘炎;五虎三用於治療腳趾痛,(五虎二則用於加強五虎一、三之作用);五虎四用於脚背痛:五虎五用於治療腳跟痛。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變的穴組,例如驷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系疾病;腎關、人皇、地皇之治腎系疾病,若以位置而論,中間一針爲中焦,則其上針爲上焦,下針爲下焦,因此在治全身病變時,三針不可缺一。

董師的倒馬針法常兩三針并列,虽說因并立加強了治療作用,但何嘗不是藉著全息作用,全體互應的結果。

五、定穴合乎正經

董氏奇穴雖名之爲『奇穴』,但董老師常說其奇穴爲『正經奇穴』,其原著亦稱『董氏正經奇針學』,亦即其穴位之分布與十四經有密切關系,若非對十四經穴有極爲深刻之認識,斷難發現如此多之奇穴,在『淺探』一文中曾提及董師對十四經穴的一些特殊心得,在其原著書後亦附有『董氏對十四經穴主治病症之修訂』可資參考,這裏再舉幾個奇穴中的例子,與各位說明:董師常用肝門穴治肝病,中醫認爲肝病多濕,小腸爲分水之官,小腸之原穴腕骨即爲治黃要穴(通玄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肝門穴位於手臂腸經中央,即合經絡,又合全息治中焦肝病之理,其效顯著,自無疑義。又如正筋,正宗之治療頸項,即合對應(詳見七七部位正筋之說明)又與膀胱經有關,治療頸項病當然有奇效。再如搏球之治背痛;其門、其正、其角之治痔瘡: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病:下三皇之治泌尿、脾胃、婦科病包含三陰交穴在内;人士、地士、天士及曲陵穴等之治氣喘感冒與肺經有關:門金之治腸胃病變與胃經有關等等,真是不勝枚舉,這些皆足以說明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經爲基礎發展起來,而又兼顧對應全息,因此效果更爲突出。

六、小结

董师之针灸医术,浩如翰海,深若渊壑,并不只前述“浅探”一文之八项,及本文所述之五项,其它如精通掌诊、重视辨证论治,往往治疗不同病患,所针部位相同,而收效良好;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用针精要,反对一病多针,要求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用针常在二三针内,然每能在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总之,董师景昌幼承祖学,专攻针灸,医术精湛,超迈前贤,个人得以入其门下,并承厚爱,尽授绝学,无限感念,仅就所学知识,举其荦荦大者于前,虽不能概括董师学术精华之什一,但已足见董师学术之博大微奥。堪称当代针圣而无愧。

近几十年来,中国针灸迅速传遍世界,美国针灸界近几年亦有长足的进步,但董氏奇穴这块瑰宝,仍有待各位去发掘琢磨,扩大流传,使其为世人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篇◎经穴学

绪论

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

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

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参阅拙著《针灸经纬》)

※1991年按:本书之全修版,每一穴位均按穴位所在补入实际之神经、肌肉、血管、解剖。原文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以括号区分,附于解剖之后,仍旧保留,以供参考。

第一章◎一一部位

“一一部位”即手指部位,不论阴掌及阳掌皆属之,“董氏正经奇穴学”原载27个穴道,其中有些穴道,又由好几个穴位组成.因此总计有52个穴点之多,这些穴道与大陆所传“廿八手针点”之位置与功效均不相同,董师能在手指上研究发现这些穴道确属不易。

这些穴道,均有其独特疗效,唯仅在手指部位即有半百穴道(加上董师常用,原书未载,而个人加以补充者,当属更多)着实令一般人及初学者不易寻找正确穴位。其实手指部位之穴道,分布颇有规律,以下爰就几点找穴方法加以说明,以便寻找应用。

一、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所经之掌心而言,靠大指侧称为“外侧”,靠小指侧称为“内侧”,以下不论阴阳掌皆如此称之,试以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大指侧)黑白肉际为A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近小指侧)黑白肉际,为E线,E与C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布位置,对于寻找阴掌手指部位之穴位,关系甚为重要。【附图】

二、阳掌三线:手指阳掌部位之奇穴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列,即外侧(近小指之骨侧,简称小侧),内侧(近大指之掌侧,简称大侧)及中央,内外两侧均贴靠骨缘下针,中央则刺以皮下针。【附图】

三、四面分点:依穴道之位置,不论阴阳掌,其分布不外下列四项:

1.一穴(二分点法):在两指纹间仅有一穴者,概以中点(即1/2处)取穴。(如中间穴)

2.二穴(三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二穴,则以两指节间距离之1/3处各取一穴。(如木穴)

3.三穴(四分点法):两指节间若有三穴,则先就两指纹之中点取穴.再以此中点穴距两边之中点各取一穴。(整体而言即两指间之四分之一处各取一穴)

4.五穴(六分点法):连续五穴之穴位不多,仅有“五虎穴”,然“五虎穴”应用之机会则甚多。取穴法便很重要,取穴时先取两指纹之中点为五虎三穴,次就五虎三穴距上下纹各1/3处取一穴计五穴。(整体而言,即于两纹间划分6等份,每隔六分之一各取一穴)

以上为手指部位寻穴规律,是寻找一一部位穴道之主要原则,若能熟记上项原则,那么寻找手指部位的穴道,非但不会困难,而且是极为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