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9:36
                            

 

  马铃薯是玉龙县主要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太安、鲁甸、九河、黄山、石鼓、鸣音等乡镇,常年大春马铃薯播种面积在5万多亩,总产量在6.5万吨以上。平均亩产1300千克,近几年,江边河谷区和坝区种植冬早马铃薯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种植面积约1万亩。马铃薯生既是山区人民的主要口粮,也是牲畜饲料、蔬菜及重要的经济来源。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于解决山区人民的温饱、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全县马铃薯生产在产量、质量上有新的突破,栽培中增加科技含量,达到马铃薯产业增值,增效的目的,特制定玉龙县马铃高产栽培实施方案。 

  1、选用优良品种的脱毒种薯,小整薯播种。 

  选用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前提,目前我县种植的主要品种有丽薯1号、丽薯2号、合作88、丽薯6号、丽薯7号,这些品种均具有高产抗晚疫病的特点,各地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生产水平、栽培条件选择适宜于当地的优良品种。种薯选用上,选用50克左右的种薯为宜,对大薯为了减少用种量可进行切块处理,每一切块保证有芽眼1―2个。对种薯质量要求:选用脱毒良种;完全打破休眠;单薯重在30――60克/个。播种前用500倍的百菌清和甲霜灵混合液对种薯喷雾进行杀菌处理,防止播种后烂种,确保出苗。 

  2、深耕。由于长期采取牛犁耕地,耕作一年比一年浅,许多田块耕作层甚至不足15厘米,而且形成了厚厚的犁底层,中耕培土时已挖不出可培的泥土。对于以收获薯块为主,喜欢耕层深厚疏松土壤的马铃薯十分不利。要求在上季作物收后就深翻20―30厘米,播前精细整地,使土壤颗粒大小适合、地面平整,为马铃薯生长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 

  3、高垄密植。目前全县马铃薯生产,除冬马铃薯为行种外,大部分采用满天星塘种,株行距70―80厘米,每亩仅种植1000―1300塘,每塘放2个块茎,每亩2000―2600株,种植密度太稀。采用这种方式种植,虽然薯块大,单薯重高,但由于种植株数太少,单产很难提高。要求按行距80厘米,株距20厘米,开沟种植,保证每亩种植4000株以上,同时通过出苗后2次以上中耕培土形成25厘米的高垄,以利于排水和结薯。同时鉴于目前的干旱形式,适当推迟播种期,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采用地膜复盖种植,有利于保持土壤墒情,确保出苗。 

  4、增施磷钾肥。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县马铃薯生产的投入普遍不足,有些田块甚至丢“白籽”,即播种时什么肥料也不施:即使施肥也不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多数偏施氮肥。而马铃薯是块茎作物,对钾的需求量很大。据内蒙古农科院试验,每生产1000千克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4.5―6.0千克、磷1.65―1.85千克、钾8.0―10.0千克,氮、磷、钾的比例为2.5:1:4.5,只有满足其需要,才能正常生长,才能获得好的产量。而偏施氮肥往往导致晚疫病的发生和危害。 

根据我县马铃薯产区土壤测定结果,氮素较丰富,磷、钾缺至极缺,特别需要增施磷钾肥。播种时,每亩施足4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复合肥,10公斤硫酸钾作为底肥。现蕾时,结合中耕除草,看苗每亩追施复合肥10―20公斤、硫酸钾10―20公斤、尿素8―15公斤,追施尿素要看田间长势,长势好的就小施或不施,长势差的适当多施,同时培土形成25厘米左右的高垄。 

  5、加强中耕管理 

马铃薯出苗后及中耕松土,消灭田间杂草,创造适宜马铃薯生长的土壤环境,现蕾时,结合施肥等农艺措施要进行培土,一般要求全生育期中耕培土2―3次,做到田间无杂草,沟畅,雨季无积水。 

  6、防治晚疫病。晚疫病是我县马铃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病害,也是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最大的病害。但广大薯农却没有防治晚疫病的意识,绝大部分农户从来就不防治晚疫病,每年都因晚疫病发生造成产量的损失。从苗出齐后开始,要求用杀毒矾、甲霜灵锰锌、克露等农药交替使用(浓度为600――800倍液),间隔7――10天,防治晚疫病4――5次,以延缓其发生,减轻对产量造成的损失。 

  7、及时收获。自然成熟或割秧后,选择土壤湿度低、天气晴朗时及时收获。用手扶拖拉机带犁收获,可采隔垄操作,每垄犁两犁,第一犁翻除1/3的垄土,第二犁将整垄及薯块翻出,人工进行捡薯。采用这种方式收获,比全部进行人工收获可提高功效3―4倍,而且挖烂的薯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