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的“三级跨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5:06
厦门经济特区的“三级跨越”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8-23发表评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许多人认识厦门经济特区就是从这个路碑开始

原来的偏远小渔村如今一派繁忙景象

经济特区就是从这一片荒地开始 (翻拍)

见证特区成长的象屿保税区

1983年湖里加工区(翻拍)
由厦门大桥进入厦门岛内,在厦门大桥的集美一侧,你会看到邓小平同志所题的“厦门经济特区”标志性路碑,许多人看到路碑后不由自主地会想“正在进入厦门”。
其实非也。你所看到的这个路碑在提醒,你正在进入的是厦门经济特区,而“厦门”其实你早就进入了。
难道厦门与厦门经济特区还不一样吗?
是的,这两者现在还大不一样。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厦门与厦门经济特区两者的地理范围将划上等号。厦门市市长刘赐贵7月24日透露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要扩大到厦门全市的发展思路。
□早报记者 蒙少祥/文 丰晓飞/图
打开厦门市地图,你会发现作为厦门市政治、商业、文化、居住中心的厦门本岛,就像一颗小小明珠镶嵌于厦门湾之中,耀眼是耀眼,但小得不能再小了,而且四周都是海水,多少有些孤寂。
曾几何时,厦门岛内、岛外的人互不相认“自家人”,岛外人来岛内称“去厦门”,而岛内人去岛外称“离开厦门”,这些称谓让外人糊涂起来:到底哪里才是厦门呀?
如今,随着厦门经济特区覆盖范围的三步跨越式发展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厦门岛外那一片广阔天地将迎来发展的新高潮。
建立之初,厦门经济特区范围只是厦门岛西北部湖里一片2.5平方公里的土地,1984年3月,中央决定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的131平方公里,而在未来,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争取要扩大到厦门全市,届时,经济特区的面积将达到1500多平方公里……
可以说,经济特区范围的变化与厦门的发展息息相关。
起源:特区发祥地原是荒地
湖里,一片神奇的热土,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
如今,走在湖里大道上,随处可见两侧林立的通用厂房,这些就是在20多年前为厦门经济特区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的最早的引凤之巢,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个投资的台商、第一份外单的签订都诞生在这里,它们记录和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一步。
在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闹市区,现在的我们能够想像到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荒芜吗?据介绍,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的领导和工程师在地瓜地里实地考察工作时,每人手里都要拿着一根竹棍,因为那地里常有老蛇出没,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湖里位于厦门岛西北角,东、西、北三面临海,港区开阔,水深不淤,海岸线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建设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
当时的湖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被人戏称为“厦门的夹皮沟、西伯利亚”。然而,自从厦门经济特区建立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就永远地载入了厦门发展的史册。
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厦门经济特区。当时的厦门经济特区,只是湖里一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地方小,而且是寸草不生的荒芜沙地,白手起家困难大不说,也无法利用厦门原有的资源基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这就是开启厦门历史的著名的“湖里第一炮”。
毫无疑问,厦门获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全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是厦门乃至福建省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
老林是土生土长的老厦门人,与共和国同龄。他说,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湖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建筑物。经济特区破土动工的地方,就是现在厦华电子厂房附近的一个小山丘上,当时还种着一大片的地瓜、花生。
对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伊始的情景,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开远曾记忆说,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湖里是一大块荒地,除了地瓜地就是梯田,相关领导讨论工作都是在地瓜地里边进行的。
发展:邓小平拍板扩大至全岛
2008年12月开馆的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是全国首个经济特区纪念馆,其选址是在经济特区的发源地湖里。该纪念馆由原湖里区政府大楼改建而成,当年邓小平视察厦门经济特区就是在这座大楼题词。
纪念馆外面车水马龙、一派都市的热闹景象,谁能想像出当年邓小平同志就是在这里题字的情形呢。
走在陈列图片和实物的特区纪念馆里参观,记者仿佛是在穿越时光隧道,感慨万千。纪念馆最大的亮点是二楼以“小平同志视察厦门”为主题专门设置了一个陈列室,邓小平题字场景被完完全全还原下来,包括仿制当年小平同志乘坐的“鹭江号”船舱,陈列并播放了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的珍贵图片和音像资料。
据特区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当时正是艰苦创业时期,会议室的接待条件比较简陋。邓小平要在桌上题字时,管委会工作人员临时取下一块窗帘布当桌布,上面还有挂钩。后来,这块窗帘被很好地保存着。
1984年2月7日,80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之后,来到厦门。2月9日,邓小平在厦门特区管委会二楼厅堂里,挥毫写下13个大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据称邓小平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在邓小平的直接推动下,1984年3月,中央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共131平方公里)。同年5月,特区管委会与厦门市政府合并,原特区(湖里)正式定名为湖里工业区。
地理范围的这一次跳跃,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腾飞:有必要纳岛外入特区
今年7月24日,厦门市市长刘赐贵向在厦门的各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作政情通报时,透露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要扩大到厦门全市的思路。刘赐贵表示,将积极向中央争取,把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争取中央批准扩大特区范围,实现行政区划、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三区合一”。
刘赐贵表示,20多年来,厦门经济特区范围一直没变,岛内是特区,岛外不是特区,使一些工作不好开展。比如厦门有特区地方立法权,但特区法规只适用于特区范围,也就是岛内,岛外就不适用,造成“一市二法”;政府鼓励企业向岛外发展,但岛内是特区,有特区优惠政策,岛外不一定有,企业搬出去反而吃亏了。因此,很有必要将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
这就意味着厦门经济特区的面积将达到1565平方公里。
而之前的7月22日,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表示,2009年下半年,厦门城市建设重心将从岛内向岛外转移。岛外新城区将以翔安隧道、翔安南区和厦门新站营运中心、环东海域等重大片区和项目为依托,尽快完成工程建设和环境的美化。于伟国说,“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推进岛外新城区建设,为新城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良的载体,使岛外新城区形成高品位的风格和特色。”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市委书记与市长相继发表关于厦门未来的发展讲话,这都在表明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厦门经济特区正在强力向岛外发展。
老许是同安人,今年63岁。他说,由于现实的差距,厦门岛外不少人确实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如果将来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岛外,别的不说,至少大家都是特区人,感觉会好很多。
在将来的某一天,现在矗立在厦门大桥桥头的“厦门经济特区”标志性路碑,也许会搬迁到另外的地方去吧,因为届时的“厦门经济特区”已经非彼时的“厦门经济特区”了。
文章来源: 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