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错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24:21

  记忆研究发现存在两类记忆错误:遗忘和歪曲。自从Ebbinghaus开始进行记忆的实验研究以来,心理学家们对遗忘的系统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记忆的歪曲现象却一直被人们忽视了。Bartlett(1932)的“幽灵之战”的故事以及Loftus&Palmer(1974)的目击交通事故的实验都有力地证明了记忆歪曲的存在。记忆并不是大脑内所贮存图象的再次激活,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种复杂的建构产物。在建构的过程中,回忆者的态度、预期和过去的经验会导致多种类型的记忆错觉。

  关联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记忆错觉现象。当人们经历了一系列有紧密联系的信息之后,他们很容易将一些和经历过的信息密切关联的但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信息认为是发生过了。Deese(1959)发现如果给被试呈现一些和目标词相关联的词,他们会错误地回忆出实际上并没有呈现过的目标词,并将这一现象称为“语词介入”。但是Deese的发现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Roediger & McDermott(1995)借鉴了Deese的这种研究方法,并将其拓展到虚假再认和元记忆判断的研究中。他们发展出了三十六个实验用的词表。每个词表包含一个关键诱饵(如寒冷),即不呈现的目标词,和十五个与它密切相关的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等)。研究者们将这种以相关词的呈现来引发虚假回忆和虚假再认的实验方式称为Deese-Roediger-McDermott 范式,即DRM范式。实验发现被试通常会自由回忆或者再认出关键诱饵,甚至认为清晰地记得关键诱饵呈现当时的各种细节特征。结果显示,关键诱饵的虚报率显著地高于无关的干扰项目,甚至接近学习项目的击中率。因此关联效应可以有效地引发虚假记忆,为我们系统地实验研究记忆错觉提供了一条可靠的途径。

  对关联效应的理论解释仍存在争议。较为人们接受的有模糊痕迹理论和信源检测理论。前者认为概括性表征导致了对关键诱饵的虚假回忆,后者认为是被试对信源的混淆导致了记忆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