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化改革開放看“十二五”發展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56:50
從深化改革開放看“十二五”發展走向
2010年10月17日 14:50:03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 題: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強大動力——從深化改革開放看“十二五”發展走向
記者 張旭東、劉錚、安蓓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9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時,作出如此明確闡述。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回眸“十一五”,改革開放縱深推進,成就斐然鼓舞人心,經濟社會發展的後勁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無窮期,正是揚帆攻堅時。面對即將開啟的“十二五”,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尤須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破解前進中的各種難點,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的強大動力。
改革促發展,開放譜新篇——“十一五”改革開放步伐鏗鏘
歷史將會銘記這非凡的五年——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大地震、國際金融危機……面對自然災害不斷、全球經濟形勢惡化等重重困難和挑戰,中國沉著應對,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預計超過兩位數。
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動力之源。“‘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速大大超過預期,現代化進程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而中斷。這種動力和活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改革對生產力的解放,來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活力的迸發。”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說。
改善民生,是“十一五”改革開放取向的重點所在——
“十一五”開局之年,農業稅在全國范圍內被正式廢止,中國農民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歷史一去不復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公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啟動……隨著社會領域改革的不斷提速,老百姓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
越是困難,越要發揮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動作用——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中,中國既立足眼前,又著眼長遠,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作為一攬子計劃的重點,積極推進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支持高新技術研發,加大自主創新,協調區域發展,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等綜合措施相繼推出,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搶佔“改革窗口”,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進展——
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帶來了巨大壓力,也提供了機遇。中國把應對危機作為深化改革的契機,不失時機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成品油稅費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增值稅轉型改革、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等一批重點改革相繼啟動。
打開全球視野,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
即將過去的五年,也是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的五年。特別是在應對金融危機背景下,推動G20金融峰會、促成《哥本哈根協議》達成、呼吁增加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投票權和話語權……中國正以全新的姿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與世界各國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已是舉足輕重。
破除舊藩籬,應對新挑戰——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任重責艱
10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收6.6497,再創2005年匯改以來新高。這令無錫澤華經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建慧的眉頭緊鎖:匯率升值已使企業壓力倍增,公司高層不得不思考企業的轉型盈利之道!
如同無錫這家出口企業一樣,在全球尚未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背景下,在世界經濟格局正在重構的今天,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增長方式難以持續下去。下一個五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仍應是中國發展的重點。這不僅對于未來5年,甚至對未來10年、15年的中長期發展都非常重要。”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說。
成績有目共睹,壓力依然巨大。當前,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矛盾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些固有矛盾仍在積聚,新的矛盾不斷出現。從國內看,投資、外需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消費尚未充分啟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仍然較大,環境資源瓶頸制約依然嚴峻,人口“紅利”正逐步消失。從國際上看,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全球氣候問題更加突出……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當前中國面臨的資源環境瓶頸與資源價格市場化改革相對滯後直接相關;消費不足既與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滯後有關,也緣于公共服務體制不夠健全;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短期GDP總量的增長,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改革滯後。
作為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改革開放走過32年徵程後,如今已步入更多觸及深層次矛盾和更多面對外部復雜因素的攻堅階段。在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背景下,要破除諸多藩籬,難度和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行百裏者半九十”,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不能動搖。過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開放,今後的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難度雖然日益增大,但關鍵領域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一旦突破,就會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強勁動力,也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說。
搶抓新機遇,掌握主動權——深化改革開放促使“轉方式”取得實質進展
凝聚共識,繼往開來。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展望“十二五”,中國經濟總量將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將超過5000美元。而選擇科學的發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機遇使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社會各界充滿期待。
“實現這些目標要求,我們不能簡單復制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既有路徑和模式,必須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強調,深化改革開放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
構建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推進改革開放釋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活力、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已成為當前社會的共識。
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需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金融危機表面是給經濟增長帶來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要積極推進財稅、金融、資源性行業等領域的改革,有效啟動內需,提高開放水平,才能有效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全面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十一五”末啟動的醫藥衛生、教育體制等民生領域的改革,“十二五”將進入加快推進階段。住房、就業、社保、收入等諸多領域的改革,均需邁出實質性步伐,惠及民生。
全面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必然伴隨著政府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當前中國發展方式轉型的許多挑戰並不在經濟社會本身,而在政府職能轉型與政府自身建設上。各級政府需要把更多精力從主導經濟增長,轉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更大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現在面臨的都是攻堅戰,只要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力求在深層次問題上突破,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一定能取得實質性進展。